学术投稿

病毒唑雾化吸入佐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王国标;顾安丽

关键词:病毒唑, 雾化吸入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现报告如下, 三氮唑核苷, 儿童呼吸道, 常见病, 并发症, 疗效, 超声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RI)是儿童呼吸道常见病,起病急,表现重,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我院对ARI采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咪唑安定、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和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于痛觉阻滞平面出现后,Ⅰ组咪唑安定3.0 mg和哌替啶50 mg;Ⅱ组氟哌利多2.5 mg和哌替啶50 mg静注.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4个时点BP、HR、SpO2值,及牵拉反应和胆-心反射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BP、HR均降低,其程度Ⅱ组大于Ⅰ组.术中Ⅰ组较Ⅱ组牵拉反应轻、胆-心反射发生率低.结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合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有循环影响小、牵拉反应轻和胆-心反射相对较少的优势,但呼吸抑制应予以重视.

    作者:肖勇;方梦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寻找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组的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本地区一般健康人群中以HLA-DRB1*15等位基因常见,频率为16.67%.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LA-DRB1*03等位基因频率为12.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3.92%(x2=5.20,P<0.05),相对危险度为3.58.其他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RB1*03等位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性呈相关性,可能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

    作者:孔建新;王保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管内淋巴瘤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intravascularlymphoma,IV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1例伴神经系统表现的淋巴结IVL的临床、病理观察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1岁,不明原因高热伴双下肢乏力、消瘦50天,右腹股沟直径1 cm淋巴结1枚,双下肢肌力Ⅱ~Ⅲ级,B超示肝脏轻度增大,血LDH明显升高(1070 U)伴ESR及转氨酶轻度升高,外周血WBC 3.3×109/L,骨髓像、多种病原及各肿瘤抗原检测均无异常.病理活检:腹股沟淋巴结大部分破坏,代之以大量扩张的中小血管,腔内充满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局部伴管壁、管周浸润并累及结外脂肪组织.瘤细胞免疫表型LCA、UCHL-1、CD3阳性,CK、CD68、CD79α、CD2o、CD31、CD34均阴性.行CHOP化疗后症状缓解,现仍在随访中.结论IVL是一罕见非何杰金淋巴瘤,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其他部位少见,B细胞型多见,T细胞型罕见,临床表现有一定提示性,确诊靠组织学,对化疗敏感,预后差.

    作者:余锋;汪银洲;李淮玉;王国平;胡向阳;龚西騟;孟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或氟哌利多预防硬膜外吗啡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预防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所产生的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ASAⅠ~Ⅱ级行择期剖宫产妊妇,随机分为三组:地塞米松组(A组)、氟哌利多组(B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用吗啡作为镇痛药,但各组所使用的抗呕吐药不同.手术结束后使用PCA泵,并分别记录24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皮肤瘙痒等.结果A、B两组抗恶心呕吐作用明显高于C组,其中B组病人出现嗜睡较多,各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椎管内单次注射地塞米松可显著减少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较氟哌利多更为优越.

    作者:储六生;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心电图(ECG)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分析病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97例ACS患者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部位、狭窄程度的联系.结果97例ACS患者CAG显示多支病变多于单支病变,中重度狭窄占总数69%(67/97),无明显病变占13.4%(13/97),分别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X综合征,ECG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ECG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与相应冠状动脉有关联,故能为ACS治疗干预和进一步CAG提供依据.

    作者:方向宏;曲虹;张其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可调钠透析在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应用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预防血透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对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标准钠透析(透析液Na+浓度138 mmol·L-1和可调钠透析(Na+mmol·L-1由148阶梯下降至135 mmol·L-1),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标准钠透析与可调钠透析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8.5%和6.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可调钠透析可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且不增加病人钠负荷、不引起病人口渴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作者:阚明;陈雷;胡淑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系统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运动疗法,中药薰洗及心理疗法,对30例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造成手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康复治疗.结果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采用拇指运动功能评价;示、中、环、小指Boye方法评价和英国医学研讨会标准进行手部皮肤感觉障碍的评价,手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结论系统康复治疗的及时介入能较好地改善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影响因素分析(附21例报告)

    目的分析腹部切口裂开的诸多影响因素,减少切口裂开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腹部切口裂开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21例中,高龄患者占85.71%(18/21),平均年龄63.62岁,恶性肿瘤占66.67%(14/21),其中行化疗者占57.14%(12/21),局部因素中无一例因切口感染而裂开,但切口缝合技术仍是影响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结论①老年、贫血、低血浆蛋白、营养不良、肿瘤等全身性因素是切口裂开发生的基础,尤其是恶性肿瘤;②切口处理技术作为一个综合性因素,成为切口裂开的重要局部影响因素;③术前重视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充分营养支持,必要时作预防性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能有效地预防切口裂开的发生.

    作者:夏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米索前列醇、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出血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出血疗效比较.方法选择197例23~32岁,经阴道顺产分娩的初产妇,而无前列腺素禁忌证随机分成三组,即米索前列醇催产素组(米索催产素组)74例,米索组60例,催产素组63例,在第三产程早期分别给药.结果米索催产素组出血量为210±52ml,单纯米索组328±43ml,而催产素组为361±36 ml,P<0.01.结论米索催产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效果显著.

    作者:李延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31例体会

    近年来,宫腔镜电切术由于其手术简便安全,避免开腹手术,深受医患欢迎.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粘膜下肌瘤31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晓萍;刘永莹;谢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243例临床分析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1].现将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3年8月共收治的243例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GCS评分8分以下的重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遵海;俞燕生;左治强;苏满仓;甘泉;姜红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97例临床分析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传统的腹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1].本研究采取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兼有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 切除术的优点,但又避免了其缺点,值得临床推广.现将我院自1999年5月~2003年12月共施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97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荣;高群;王世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提高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术(TAE)中,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评价对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IFN-α 2 b)和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等药物的增效作用.方法38例肝癌患者在进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术时联合碳酸氢钠、维拉帕米、IL-2 IFN-α 2 b介入治疗.Seldinger技术穿刺经股动脉进入肝动脉血管,药物按一定比例稀释后灌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肿瘤位置、大小、回声情况、肿瘤周边及内部血供情况,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全程跟踪上述新的治疗方法,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疗效.同期肝癌患者TAE治疗未加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作为对照组.结果经动脉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治疗肝癌患者部份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肝癌肿块减小,肿瘤内部及周边动脉血供和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α-FP下降,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肝癌患者行TAE治疗时向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维拉帕米可提高IL-2、IFN-α 2 b、ADM、MMC等疗效,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上述新的TAE的疗效和预后提供重要指标,给下一步重复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肝癌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前后良好影像学检查.

    作者:张玉洁;王莹;朱亦俭;薛如英;柯海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头痛症状疗效分析

    1996年7月~2003年4月,我们收治了56例经常头痛而检查中发现鼻中隔偏曲的病例,手术矫正鼻中隔后,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杨善青;束东山;刘志军;汪文正;周小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包积液心包腔内置中心静脉压导管35例临床分析

    心包积液原因较多,如积液进展快、积液量大,可发生心包填塞而危及生命.心包穿刺管既可作为治疗亦可用于病因检查,但反复穿刺检查增加手术风险.我们对35例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光辉;程自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 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TNF 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CHF患者36例,健康对照者20例,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清TNF α.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TNF α水平明显增高(P<0.01).CHF的亚组中,心功能Ⅱ、Ⅲ级组、Ⅳ级组的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TNF α是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之一.CHF患者TNF α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有关.

    作者:施有为;杨静;殷丽琼;刘江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甲状腺单侧结节手术方法的探讨(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方法.方法对62例术前拟诊良性病变的单侧甲状腺结节者采用改良的手术方法:不离断颈前肌;初期11例仅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结节摘除术,后期51例根据术中探查结果30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21例行腺叶切除术;灵活掌握甲状腺手术步骤,囊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切口皮内缝合或粘合.结果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无一例发生大出血、甲状腺危象;术前诊断单发结节55例中,术后病理证实多发结节8例;初期手术2例复发,后期无复发病例.结论对单侧甲状腺结节慎用摘除术或腺叶部分切除,而应选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手术技巧性强,应微创化操作.

    作者:章礼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全身肿瘤的神经系统病变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3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全身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多样而复杂,首发症状以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脑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为常见,原发部位肿瘤症状隐蔽或不表现,容易误诊.脑脊液细胞学、骨穿、头颅CT/MRI、胸片及或胸部CT、胃镜、颅底平片等可帮助确诊肿瘤病灶,必要时可行脑活检术以协助诊断.结论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差,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行全面检查以除外全身肿瘤,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尹长林;尹世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56例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56例中,肿瘤复发4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9例,涎瘘7例,耳颞神经综合征9例.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体积的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孝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肾病(DN)的死亡原因,从而提高一体化综合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DN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DN的死因中心血管病变占首位(33.7%),其次是多脏器功能衰竭(18.5%),慢性肾衰竭(14.8%).死亡原因与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年龄、血糖水平有关.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干预DN的进展,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