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32例临床分析

尹长林;尹世杰

关键词:神经系统症状, 首发, 全身肿瘤, 脑膜癌病, 副肿瘤综合征
摘要: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全身肿瘤的神经系统病变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3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全身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多样而复杂,首发症状以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脑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为常见,原发部位肿瘤症状隐蔽或不表现,容易误诊.脑脊液细胞学、骨穿、头颅CT/MRI、胸片及或胸部CT、胃镜、颅底平片等可帮助确诊肿瘤病灶,必要时可行脑活检术以协助诊断.结论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差,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行全面检查以除外全身肿瘤,提高早期诊断率.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的表达情况,比较产酶菌和非产酶菌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来源痰标本中的铜绿假单胞菌114株,首先采用K-B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AmpC酶以及3种不同表型的AmpC酶产生情况,然后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产酶菌株与不产酶菌株耐药性.结果在11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AmpC酶菌79株(69.5%).产AmpC酶的菌株表现为3种表型,高产高表达型61株(53.5%)、低产高表达型33株(27.5%)、低产低表达型43株(37.7%).高产高表达AmpC酶菌株明显多于低产高表达型和低产低表达型.3种不同AmpC酶表型的菌株,低产低表达型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T)、哌拉西林(PI)、氨曲南(ATM)、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亚胺培南(IMP)的敏感率均明显高于低产高表达型和高产高表达型.结论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产生率高,可能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作者:张敏;王中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肾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进一步认识糖尿病肾病(DN)的死亡原因,从而提高一体化综合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DN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DN的死因中心血管病变占首位(33.7%),其次是多脏器功能衰竭(18.5%),慢性肾衰竭(14.8%).死亡原因与并发症、糖尿病病程、年龄、血糖水平有关.结论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干预DN的进展,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PPT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和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PT)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对569例病人进行了2006例次的MPPT治疗,MP成人1 g/d,儿童20 mg/(kg·d)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缓滴,qd×3~5d为一个疗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血管不良反应.结果MPPT治疗中,98例次患者出现胸闷、心慌、面部潮红等,46例次血压升高;1101例次(54.9%)出现各种异常心电图,其中123例次为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MPPT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监测,对原有心律失常及老年患者慎用.

    作者:李凯;王训;胡纪源;韩丽;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系统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外伤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利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运动疗法,中药薰洗及心理疗法,对30例手外伤后功能障碍,造成手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康复治疗.结果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采用拇指运动功能评价;示、中、环、小指Boye方法评价和英国医学研讨会标准进行手部皮肤感觉障碍的评价,手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结论系统康复治疗的及时介入能较好地改善手外伤后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31例诊疗体会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名较多,有人称为闭塞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浆细胞腺乳炎.直到1956年Haagensen和Stout对本病作了深入的研究,才阐明本质,确切地提出了乳腺导管扩张症这一可代表实际病理变化的名称(1).我院自1986年1月至2003年5月收治3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作者:朱祖俊;沈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管内淋巴瘤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intravascularlymphoma,IV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1例伴神经系统表现的淋巴结IVL的临床、病理观察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1岁,不明原因高热伴双下肢乏力、消瘦50天,右腹股沟直径1 cm淋巴结1枚,双下肢肌力Ⅱ~Ⅲ级,B超示肝脏轻度增大,血LDH明显升高(1070 U)伴ESR及转氨酶轻度升高,外周血WBC 3.3×109/L,骨髓像、多种病原及各肿瘤抗原检测均无异常.病理活检:腹股沟淋巴结大部分破坏,代之以大量扩张的中小血管,腔内充满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局部伴管壁、管周浸润并累及结外脂肪组织.瘤细胞免疫表型LCA、UCHL-1、CD3阳性,CK、CD68、CD79α、CD2o、CD31、CD34均阴性.行CHOP化疗后症状缓解,现仍在随访中.结论IVL是一罕见非何杰金淋巴瘤,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其他部位少见,B细胞型多见,T细胞型罕见,临床表现有一定提示性,确诊靠组织学,对化疗敏感,预后差.

    作者:余锋;汪银洲;李淮玉;王国平;胡向阳;龚西騟;孟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胆囊癌临床诊治体会

    胆囊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5位,居胆道肿瘤首位[1].因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延误诊断.有人指出术前能确诊者仅有34.78%[2].我院近10年间经手术与病理确诊的胆囊癌9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张厚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或氟哌利多预防硬膜外吗啡镇痛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预防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所产生的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ASAⅠ~Ⅱ级行择期剖宫产妊妇,随机分为三组:地塞米松组(A组)、氟哌利多组(B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用吗啡作为镇痛药,但各组所使用的抗呕吐药不同.手术结束后使用PCA泵,并分别记录24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皮肤瘙痒等.结果A、B两组抗恶心呕吐作用明显高于C组,其中B组病人出现嗜睡较多,各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椎管内单次注射地塞米松可显著减少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较氟哌利多更为优越.

    作者:储六生;李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为掌握中医肺气虚证的本质特征,对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改变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烟熏方法造模,对照组仅向大鼠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采用气道形态计量及气道病理观察指标与评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异,并重点观察模型组大鼠气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的症状、体征符合肺气虚证的证候特点.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显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变.模型组大鼠气管壁厚度及腺体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气道病变的病理积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性肺气虚证气道病理改变采用形态计量及观察指标评分法,是肺气虚证本质研究客观量化指标之一.

    作者:窦红漫;王元勋;蔡圣荣;方志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内中线脂肪瘤的MR诊断及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中线脂肪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11例患者采用MR平扫及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成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MRI平扫表现为短T1、中长T2和高质子信号,脂肪抑制扫描信号被抑制降低,在各序列上均与脂肪组织信号相同.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胼胝体发育不良或缺如.结论颅内中线脂肪瘤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MRI不仅可以在活体上做出定性诊断,并可显示颅内中线脂肪瘤的全貌及伴发畸形,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丹红;苏小方;吴哓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TCA+CS术后鞘管留置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讨PTCA+CS术后鞘管留置时间,减少留置鞘管期间的并发症,减轻病人的不适.方法根据病情、术后是否继续使用肝素,将4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2.5 h、3 h、4 h、5 h、6 h、≥10 h≤24 h拔鞘管,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h、4 h、5 h拔鞘管的病人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零,而2.5 h拔管的病人,拔管后立即发生股动脉出血;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术后6 h拔管,拔管后出现穿刺部位小量出血.无一例发生拔管综合征.结论单纯心绞痛、单纯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合并脑梗死、心绞痛合并高血压但血压得到较好控制的病人于术后3~5 h拔管是安全的.

    作者:秦玉霞;韩晓萍;叶祺;陈凤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闭合性胰腺外伤的诊治(附17例报告)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2002年共收治的17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胰瘘3例、胆瘘1例、肠瘘1例、腹腔残余感染1例,死亡1例.结论胰腺损伤早期诊断困难,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胰腺损伤的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患者胰腺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发生.

    作者:潘力生;张从雨;王宜龙;徐冰;汪进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心包积液心包腔内置中心静脉压导管35例临床分析

    心包积液原因较多,如积液进展快、积液量大,可发生心包填塞而危及生命.心包穿刺管既可作为治疗亦可用于病因检查,但反复穿刺检查增加手术风险.我们对35例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光辉;程自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小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心肺疾病条件下机械通气的特点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2例小儿根据心肺疾病不同分三组,无心肺疾患组18例,月龄11.2±7.5.严重肺部疾病组10例,月龄14.3±6.5,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用呼吸机支持的患儿74例,月龄20.3±9.3.监测方法:呼吸机应用1小时后患儿安静状态下采取动脉血气标本,并记录即刻PetCO2,计算出PaCO2与PetCO2差(a-ETCO2).结果三组患儿的paCO2与PetCO2均有显著相关性(r1=0.583,r2=0.786,r3=0.790,P均>0.05).而三组间a-ETCO2有组间差异,其中第3组与第1组差异显著.结论PetCO2可用于判断小儿机械通气状态下PaCO2的变化,PetCO2是一种有用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金丹群;毕良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度颅脑损伤预后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某些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1997年元月~2003年元月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等三个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早期低血压组病死率高于非低血压组(P<0.05),24h随机血糖≥11.1 mmol/L组病死率高于<11.1 mmol/L组(P<0.05),GCS分值愈低,病死率愈高(P<0.01).结论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作者:方向群;姚建华;张牧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口服加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减少较对照组明显(P<0.01),在改善下腹疼痛、腰骶胀痛、附件增厚压痛及骶韧带增粗压痛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灌肠加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优于口服中药加西药治疗.

    作者:李伟莉;李大剑;陆耘;周军;李赟;徐云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体温与死亡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体温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al disease,A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定群研究的方法,对289例ACVD患者入院时体温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体温分为低体温(≤36.5℃)、正常体温(>36.5℃而≤37.5℃)、高体温(>37.5℃)三组.采用Logistic回归和成比危险函数(proportional hazards function)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死组中,入院时低体温者病死率低而高体温者病死率高.脑出血组也有类似的趋势.结论入院时体温升高是病死率增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袁良津;蒋鸣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 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TNF 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CHF患者36例,健康对照者20例,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清TNF α.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TNF α水平明显增高(P<0.01).CHF的亚组中,心功能Ⅱ、Ⅲ级组、Ⅳ级组的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TNF α是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之一.CHF患者TNF α水平与心力衰竭的程度有关.

    作者:施有为;杨静;殷丽琼;刘江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复杂性肾结石的开放手术治疗(附102例报告)

    复杂性肾结石的处理为临床难题之一,治疗以开放手术取石为主要手段.我院自1992年1月~2003年10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10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丁方成;黄金国;王翔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变化的分析

    目的了解近20年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2 165例,其中采用手术治疗484例(GU 251例;DU 233例)、内科治疗1 681例.结果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选择外科治疗方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总体的差异显著性(P<0.01),特别在1996~1999年段与上一年段相比(P<0.005).结论通过内科的抑酸、抗HP规范治疗、内镜治疗及维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手术率.

    作者:汪文生;李敏;陈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