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桃儿七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鬼臼毒素的检测

栗孟飞;李唯

关键词:桃儿七, 根继代, 鬼臼毒素, HPLC
摘要:目的 建立桃儿七组织培养体系及其鬼臼毒素的提取检测方法.方法 以桃儿七成熟分离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激素、活性炭(AC)对无菌苗诱导的影响;以桃儿七无菌苗切除后约2.0 cm的根茎为材料,考察不同浓度激素对根继代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定期对继代根、叶(叶柄)及培养基进行鬼臼毒素的提取及HPLC法检测.结果 分离胚在MS+2.0%蔗糖+0.4%琼脂+1.0 mg/mLGA,+1.0 g/L AC的培养基培养20 d后,无菌苗诱导率为92.0%,无菌苗生长发育良好;切除后约2 cm的根茎接种在MS+ 2.0%蔗糖+0.4%琼脂+1.0 g/LAC|+1.0 mg/mLIBA继代40 d后,根长11.59 cm,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对继代根、叶(叶柄)及培养基进行鬼臼毒素的提取及HPLC法检测显示,鬼臼毒素量大小依次为根>培养基>叶(叶柄),50 d后分别为33.17,12.97,4.55μg/m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桃儿七组织培养体系,证明了利用桃儿七根培养生产鬼臼毒素的可行性.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GC-MS法对湖南产玉竹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研究

    目的 用GC-MS法分析湖南产玉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该地玉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玉竹中提取挥发油,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样品中各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通过玉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其25个峰对应的化学成分已经做了鉴定或结构推测,占总出峰面积的86.39%.在湖南产玉竹的挥发油成分中,主要为酸类化合物、烯酸类化合物、醇类、烯类、醛类.其中质量分数较大的有:十六酸(1)、9,12-二烯十八酸(2)、雪松醇(3)、(E)-9-烯基十八酸(4)、正己醛(5).结论 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玉竹中分离得到.

    作者:竺平晖;陈爱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蒺藜皂苷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蒺藜皂苷(GSTT)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后处理组、阳性药尼可地尔1.0 mg/kg组、GSTT (100,30,10 mg/kg)组.采用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离血清,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EIA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11-6)的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受损心肌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GSTT 100,30 mg/kg组I,DH,MDA,TNF-α和IL-6的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心肌组织形态明显改善.结论 再灌注同时ipGSTT进行药物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自由基生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李蓥;宋宏宇;张羽冠;于丽芳;张爽;李红;杨世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金钗石解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研究

    目的 建立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反应体系,为金钗石斛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运用L25 (56)正交设计对影响金钗石解SRAP反应的5个因素:模板DNA,Mg2+,dNTPs,Taq酶、引物在5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对PCR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 金钗石斛SRAP反应佳体系为:25 IA,PCR体系中含有20 ng模板DNA,2.0 mmol/LMg2+,O.2 mmol/L dNTPs,1 U Taq酶,0.6 μmol/L引物.各因素对SRAP反应的影响依次为:Taq酶>Mg2+>dNTPs>模板DNA>引物.结论 所建立的金钗石斛SRAP反应体系具有标记位点清晰、多态性丰富、稳定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金钗石斛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作者:赵红燕;冯尚国;沈波;王慧中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火把花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对云南临沧产火把花二萜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鉴定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临沧火把花根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9个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1)、对醌21(quinone 21,2)、雷酚萜醇(tritptonoterpenol,3)、雷酚内酯(triptophenolide,4)、雷公藤痛定(山海棠二萜内酯B,trlpterfmdin,5)、雷公藤对醌A(triptoquinone A,6)、雷公藤对醌B(triptoquinone B,7)、雷公藤宁B(triptinin-B,8)、雷酚萜H(triptobenzene H,9).结论 临沧火把花与全国其他产地的雷公藤含有相似的二萜类化合物,可作为新的药源.

    作者:汪云松;黄荣;杨靖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半夏白术天麻汤提取液的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比较半夏白术天麻汤4种方法提取液的血清指纹图谱.方法 取大白兔,ig半仿生-生物酶提取(SBEE)液,采集不同时刻的血样,分离含药血清,用HPLC法和UV法测定,将HPLC色谱峰数目、峰总面积以及紫外吸光度平均值标准化处理,加权求和后得综合评判Y值,以Y值大者为较佳采血时刻;然后对4种方法提取液此时刻的含药血清进行指纹图谱比较.结果 给药后2 h的含药血清综合评判Y值大;4种方法提取液2 h含药血清以SBEE液综合评判Y值大.结论 SBEE液含药血清较水提法、醇提法、SBE法提取液含药血清中成分量高.

    作者:王淑玲;孙秀梅;张兆旺;谢恬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药及天然产物的样品制备和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由于其能耗低、无环境污染、参数易控制等优点,在中药和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分离中药和天然产物时,样品的制备和顶处理直接影响到萃取得率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而影响到萃取物的药效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药和天然产物的样品制备和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中药和天然产物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作者:杨必成;杨义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HPLC法同时测定救必应药材中紫丁香苷和长梗冬青苷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救必应药材中紫丁香苷(syringin)和长梗冬青苷(pedunculoside)的方法.方法 采用Dikma C18色谱柱(200 mm ×4.6 mm,5μm);乙腈-水(10:9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l.0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 紫丁香苷线性范围为0.198 0~3.465 0μg,r=0.999 9 (n=8),平均回收率为97.1% (n=6),RSD为1.9%;长梗冬青苷线性范围为0.539 8~9.446 5μg,r=0.999 9 (n=8),平均回收率为99.2% (n=6),RSD为1.6%.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为救必应药材的合理利用与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作者:毕福钧;钟顺好;陈蔼;顾利红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厚朴炮制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 分析厚朴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及水蒸气蒸馏(SD)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化法测定相对质量分数.结果 采用SPME法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59种和60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5%以上的分别为23种和22种;采用SD法从厚朴生品及炮制品中分别鉴定了60种和66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在0.5%以上的分别为24种和12种.结论 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成分不尽相同,同一方法提取炮制前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在质量分数上有所变化,炮制后个别成分的量有所降低,提示厚朴在炮制时要考虑尽量采用低温操作,避免造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散失.

    作者:林茵;王麟;张静;袁珂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清咽滴丸极性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及其模式识别的研究

    目的 研究清咽滴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清咽滴丸极性部分的HPLC的指纹图谱,收集了不同批次的12批产品进行测定,并使用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采用HPLC-DAD技术进行了药材与制剂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甘草苷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相关性研究表明,所确定的共有峰中有6个色谱峰来自甘草,5个色谱峰来自诃子.结论 此方法可较系统地用于清咽滴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铁军;韩世柳;田成旺;朱宏吉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杠柳苷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香加皮中杠柳苷体内抗肿瘤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肝癌H22细胞经体外培养并于BALB/c小鼠腹腔内传代后,无菌接种于小鼠皮下,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采取不同剂量杠柳苷(0.25、0.50、1.00 mg/kg)ip给药,每天1次,连续15 d,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测定抑瘤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杠柳苷对肿瘤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杠柳苷对小鼠H22皮下移植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鼠成瘤时间明显晚于模型组,肿瘤生长缓慢,低、中、高3个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60.28%、68..g%、74.74%.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杠柳苷处理小鼠移植瘤细胞后,处于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和G2/M期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1.00 mg/kg杠柳苷组G0/C1期细胞由对照组的(46.90±5.80)%升高至(83.80±2.52)%,S期和G2/M期细胞分别由对照组的(38.30±5.11)%、(14.80±0.70)%下降至(5.33±2.73)%、(10.87±0.25)%;而且杠柳苷各组小鼠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增加,其中1.00 mg/kg组凋亡率高达(32.35±1.75)%,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峰.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杠柳苷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出现大量典型的凋亡细胞,而对照组瘤组织内多为富含线粒体与内质网的代谢旺盛的肿瘤细胞.结论 杠柳苷具有很强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张静;杨光;单保恩;张超;赵瑞撵;刘江惠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丹参酚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性和结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丹参酚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及其结构相关性.方法 运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4种小分子天然丹参酚酸类化合物迷迭香酸、紫草酸、丹参酚酸A、丹参酚酸B(SA Ⅰ~Ⅳ)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计算得到各SA-BSA结合体系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及热力学常数△G、△H和△S.4种丹参酚酸均能与BSA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通过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共同导致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结论 丹参酚酸A(SAⅢ)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与BSA结合,而其余3种丹参酚酸与BSA的结合则主要由氢键和范德华力驱动.SA-BSA相互作用体系的结合强度可以用综合反应参数[Y=lg(KA×E×n/r)]来表征,其在数值上按SAⅢ→SAⅣ→SAⅡ→SAⅠ的顺序递减,并与分子中所含游离羟基数目和分子体积等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可以利用脂-水分配系数(clogP)和单位相对分子质量下的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Mr)来预测丹参酚酸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程度.

    作者:邹晓丽;王湘敏;郭海方;许卉;刘珂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半枝莲的研究进展

    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 ria barbata的干燥全草,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多糖和挥发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半枝莲,对半枝莲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郑永红;韦晓瑜;龙继红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三七果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三七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和凝胶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云南文山三七果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谷甾醇(1)、20(S)-人参二醇(2)、20(S)-原人参二醇(3)、20(R)-人参皂苷Rh,(4)、20(R)-人参皂苷Rh2(5)、胡萝卜苷(6)、20(R)-人参皂苷Rg1(7)、20(S)-人参皂苷Rg2(8)、20(R)-人参皂苷Rg3(9)、腺嘌呤核糖核苷(10)、人参皂苷Re(11)、人参皂苷Rd(12)、人参皂苷Rb1(13)、人参皂苷Rb3(14).结论 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三七果中分得,其中化合物10为首次从人参属中分得.

    作者:时圣明;李巍;曹家庆;赵余庆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60CO-γ射线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银杏叶提取物ig给药,使用60Co-γ作为辐射源制备辐射损伤模型,眼眶取血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取肝组织测定其蛋白质、MDA及SOD,GSH活性.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辐射小鼠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减轻辐射对肝脏合成功能的损伤,增加SOD,GSH活性,降低MDA量.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对辐射损伤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以及免疫影响有关.

    作者:金虹;黄毅;王继生;秦海燕;叶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芪苈强心胶囊中一个孕甾糖苷的NMR数据分析

    目的 分离鉴定芪苈强心胶囊活性部位中的指标性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和C18柱色谱的方法分离芪苈强心胶囊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利用1H-NMR和13C-NMR、1H-1H COSY、HSQC和HMBC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芪苈强心胶囊中分离得到1个孕甾糖,结构鉴定为△5pregnene-317,16β,20(R)-triol 3-O-[2,-O-acetyl-β-D-digitalopyranosyl-(1→4)-β-D-cymaropyranoside]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2)-β-D-digitalopyranoside](S-4a).结论 S-4a为首次从芪苈强心胶囊中得到的化合物,对其1H-NMR和13C-NMR信号进行了详细分析,首次报道了其完整的1H-NMR数据.

    作者:康利平;刘奕训;仝战旗;余河水;邹鹏;贾继明;王宏涛;郑亚杰;田书彦;马百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中药来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其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一些中药提取物具有PPARs激动剂活性,已被证实可以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综述了在中药中发现的已被阐明结构的PPARs激动剂,为其研究开发及糖尿病治疗药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邱龙新;洪燕萍;张婷婷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姜黄素防治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研究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大鼠实验性高脂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乳剂制备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同时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姜黄素(40,80,160 mg/kg)以及力平之(20 mg/kg)进行干预.实验4周后,计算肝脏系数,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酸(ALT)的量,肝脏组织中TC,TG,FFA,MDA,SOD的变化,同时制备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 姜黄素(40,80 mg/kg)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肝脏系数非常显著降低(P<0.01),其血清和肝脏匀浆液的TC,TG,FFA,MDA,AST,ALT等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5,0.01),HDL-C,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给予姜黄素(40,80 mg/kg) 4周后大鼠的肝脂质变性明显减轻(P<0.01).结论 姜黄素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脂肪(TG)在肝脏中的沉积以及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有关.

    作者:狄建彬;顾振纶;赵笑东;钱培刚;蒋小岗;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珍珠菜总黄酮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研究

    目的 制备珍珠菜总黄酮提取物渗透泵控释片.方法 以芦丁和柚皮素-7-O-葡萄糖苷为指标,通过体外释放度试验对衣膜处方及孔变量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通过均匀设计对衣膜处方进行优化.结果 衣膜增重、衣膜中PEG400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用量是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二者用量分别为醋酸纤维素的45%及8.5%,所制得的渗透泵控释片呈现良好的零级释药特征.结论 该处方工艺简便可行,所制得渗透泵控释片释药行为稳定,重现性好.

    作者:游本刚;潘海敏;许琼明;唐丽华;杨世林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药用真菌竹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药用真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1)、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2)、2,3,6,8-四羟基-1-甲基口山酮(3)、3,4,6,8-四羟基1-甲基口山酮(4)、△5、10-3β,17α,20β-孕甾三醇(5)、macrosphelide A(6)、(+)-griseofulvin(7)、griseophenone A(8)和抗肿瘤活性成分11.11'-dideoxyverticillin A(9).结论 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双柱;赵维民 刊期: 2010年第08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