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川楝子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周英;王慧娟;郭东贵;王正林;朱训;胡芳;李宙阳

关键词:川楝子, 楝科, △5, 6-异川楝素
摘要:目的 研究川楝Melia toosendan的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对氯仿层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色谱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楝子氯仿层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15-醇(1)、豆甾醇(2)、β-谷甾醇(3)、△5,6-异川楝素(4)、壬酸十五醇酯(5)、己酸十三烷-(12-甲基)-2-醇酯(6).结论 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命名为△<'5,6>-异川楝素(△<'5,6>-isotoosendanin),化合物1、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诃子HPLC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研究

    目的 研究诃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诃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收集了12批样品进行测定,并使用主成分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采用HPLC-MS技术对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归属.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诃黎勒酸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结论 本方法为诃子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作者:尹春梅;韩世柳;田成旺;张铁军;朱宏吉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红果槲寄生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红果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f.rubroauranticac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和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7,3',4'-三甲基槲皮素(2)、浙贝素(3)、古柯二醇(4)、丁香脂素(5)、胡萝卜苷(6)、N,N-二甲基甲酰胺(7)、β-谷甾醇(8)、N桂皮酰基丁二胺(9)、N'-桂皮酰基亚精胺(10)、肉桂酸(11).结论 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7、9为首次从槲寄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孙永慧;凌勇;任美荣;周学刚;王佳瑜;马英丽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HPLC法测定调经促孕丸中仙茅苷、淫羊藿苷、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目的 建立测定调经促孕丸中仙茅苷、淫羊藿苷、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5℃.结果 4个成分线性关系良好,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为97.3%~99.4%.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调经促孕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朱艳琴;殷勤红;王文辉;杨俊;杨朝芬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天胡荽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NMR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天胡荽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chlorogenic acid methyl ester(1)、正丁基-O-β-D-吡哺果糖苷(2)、当归棱子芹醇葡萄糖苷[(一)-angelicoid-enol 2-O-β-glucopyranoside,3]、槲皮索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5)、3'-O-methylquercetin(6)、芹菜素(7)、山柰酚(8)、5-hydroxymaltol(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豆甾醇(12).结论 化合物1~3,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蒲首丞;郭远强;高文远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固体分散体研究

    目的 制备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研究其固体分散体,提高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的体外溶出度.方法 以复合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采用溶剂回流法制备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共沉淀物;以体外溶出度法考察不同配比PVP共聚物胶囊的药物累积溶出度.结果 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的佳制备条件:无水乙醇为溶剂,淫羊藿苷元质量浓度5 mg/mL,药物与大豆磷脂质量比1:3,50℃反应1h.所得磷脂复合物使淫羊藿苷元在水及正辛醇中的平衡溶解度提高5.9、1.6倍;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与PVP(质量比为1:1)共沉淀物胶囊体外溶出度明显高于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结论 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可改善淫羊藿苷元的溶解性能,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PVP共沉淀物可提高淫羊藿苷元磷脂复合物的体外溶出度.

    作者:贾东升;赵江丽;施峰;贾晓斌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赤芍中芍药苷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研究

    目的 考察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赤芍中芍药苷的纯化效果,为树脂药用技术应用和赤芍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HPLC法测定芍药苷;采用动态吸附法,考察大孔树脂的吸附、解吸附性能和纯化效果.结果 D-101A树脂综合性能佳.结论 D-101A树脂纯化赤芍中芍药苷效果较好,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刘帅英;徐文峥;李水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毛鸡骨草中异夏佛塔苷对照品的制备研究

    目的 建立毛鸡骨草中异夏佛塔苷对照品的制备分离方法.方法 取毛鸡骨草药材醇提浸膏的正丁醇萃取部分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氯仿-甲醇(90:104~70:30)梯度洗脱,收集异夏佛塔苷富集流份,继续采用低压C18柱色谱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经TLC、HPLC-UV及MS联用等技术进行质量分数检测.结果 从毛鸡骨草中制备分离的异夏佛塔苷对照品,质量分数>99%.结论 本法得到的异夏佛塔苷对照品符合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为药材毛鸡骨草和含毛鸡骨草的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化学对照品.

    作者:宁丽娟;叶志文;欧彪;汪豪;叶文才;赵守训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小桐子果壳抑菌活性部位的分离及其HPLC-MS分析

    目的 寻找小桐子 Jatropha curcas果壳的抑菌活性物质.方法 利用6种不同极性溶剂对果壳进行平行提取,结合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出活性强、提取率大于10%的粗提物;再将筛选出的粗提物,依次利用液-液萃取、硅胶柱反复柱色谱,结合PTLC制备分离纯化.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后采用HPLC-MS分析,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 从果壳中分得抑菌活性强且含量高WA3物质,经HPLC-MS分析,初步鉴定了含量较高的3个化合物,为总量的35.27%,分别为环庚肽、麻疯树索、三萜醇三聚体.结论 小桐子果壳中含有丰富的抑菌活性物质,分别属于肽类、二萜、三萜类化合物.

    作者:李育川;郭巧生;房海灵;申海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肿节风水提物及其市售制剂的HPLC特征图谱研究

    目的 建立肿节风水提物的HPLC特征图谱并明确其特征色谱峰的化学成分,对肿节风水提物及其市售制剂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以Ultimate XB-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各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330nm;以共有模式特征图谱为对照,对不同厂家的肿节风水提物及其市售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 建立的肿节风水提物的HPLC特征图谱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不同厂家生产的12批肿节风水提物及20批市售制剂与共有模式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分别在0.883~O.987和0.797~0.982.其中8个特征色谱峰经化学指认,分别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β-hydroxypropiovanillone、咖啡酸、异嗪皮啶、迷迭香酸-4-O-葡萄糖苷和迷迭香酸.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涵盖肿节风中抗炎活性成分与特征成分的HPLC特征图谱,反映了肿节风水提物及相关制剂的多成分的整体面貌,为全面、有效控制肿节风及相关制剂的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作者:姚志红;潘宇明;戴毅;顾利红;刘明艳;段营辉;姚新生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紫花地丁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NMR光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紫花地丁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色酰胺醇酯(1)、金色酰胺醇(2)、金圣草素(3)、黑麦草内酯(loliolide,4)、异黑麦草内酯(isololiol-ide,5)、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6)、金合欢素-7-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苷(7).结论 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堇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作为天然产物为首次报道.

    作者:徐金钟;曾珊珊;瞿海斌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吴茱萸道地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建立吴茱萸道地药材化学特征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HPLC梯度洗脱法,对吴茱萸药材进行测定,流动相为0.04%辛烷磺酸钠与0.05磷酸的水溶液-乙腈,检测波长230 nm,记录80 min的色谱.结果 运用梯度洗脱能很好分离吴茱萸的各类成分,经方法学考察,HPLC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11批样品中21个特征指纹峰有专属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用于吴茱萸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也可用于道地性考察.

    作者:袁清照;张水寒;李顺祥;黄丹;蔡萍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猫须草超临界CO2萃取物的GC-MS分析及其抑菌作用

    目的 对猫须草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备的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方法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猫须草中化学成分,利用GC-MS法分离并分析其化学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采用Kirby-Baue纸片扩散法观察提取物对各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 CO2超临界萃取法的萃取率为0.8%,鉴定出19种成分,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其数量占总量的67.17%.醇类化合物次之,数量占总量的26.10%.不同浓度的猫须草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各种细菌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随提取物浓度的降低,抑菌效果明显减弱;其中,猫须草超临界CO2萃取物对肺炎链球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其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Ⅱ型杆菌的抑菌效果也比较明显.结论 猫须草超临界CO2萃取物中的化合物均为首次分离鉴定,其在体外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作者:赵雪梅;谭昌恒;张显忠;费洪荣;王桂玲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水平及肝脏脂质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黄素(emodin)对高脂喂养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脂质水平和肝脏脂质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高脂饮食6周形成NAFLD模型,大黄素低、高剂量(30,60 mg/kg)干预4周,肝脏HE染色观察NAFLD模型大鼠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血清和肝脏的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转氨酶(ALT:AST)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肝脏X受体(LXR)、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 (SREBPlc)、脂肪酸合成酶(FAS)、二酰基甘油酞基转移酶2 (DGAT-2)、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 (SCD-1)、脂酰辅酶A氧化酶(ACO)、肉毒碱棕橺酸转移酶-1 (CP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等脂质代谢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低剂量组大鼠血清FFA,TG,ALT显著下降,肝脏HE染色显示脂质沉积减轻,SCD1表达下降;高剂量组大鼠ALT,AST,血清和肝脏TG,FFA显著下降,肝脏脂质沉积显著下降,肝脏FAS,DGAT-2,SCD-1表达降低,CPT-1和PPAR-α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 大黄素剂量依赖性地改善NAFLD,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肝脏脂质合成基因和上调脂肪酸氧化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涛;徐秋玲;赵岩;李学军;刘长勤;杨叔禹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马蓝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目的 建立pNPG法测定马蓝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马蓝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基本酶学性质,为进一步阐明青黛炮制原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NPG法考察马蓝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的佳条件.结果 适反应条件为总反应体积1 mL,反应时间45 min,底物pNPG体积0.2 mL,浓度25 mmol/L,缓冲液pH值6,反应温度55℃.在此条件下研究马蓝叶的粗酶液中β-葡萄糖苷酶的基本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酶在30~60℃热稳定性较差.该酶在pH5.0~7.0比较稳定,而在酸性条件下酶活下降较快,酶的pH值稳定性范围较窄.酶在4℃下的保存稳定性较好.结论 确定了测定马蓝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佳条件,探索了马蓝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该酶的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和保存稳定性的研究为青黛炮制原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作者:刘泽玉;苏柘僮;杨明;邹文铨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麻仁软胶囊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麻仁软胶囊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疗效确切.新的临床研究证实麻仁软胶囊不仅能够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动力障碍,还能够软化粪便并促进结肠蠕动.肛肠科术后应用麻仁软胶囊可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麻仁软胶囊与其他通便药联合应用还能治疗老年顽固性便秘,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火麻仁油具有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研究麻仁软胶囊润肠通便是否对促进老年人新陈代谢、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实现通便药在抗衰老领域新突破.

    作者:吴怡;宋风武;张志奇;李宏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川楝子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目的 研究川楝Melia toosendan的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法对氯仿层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色谱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楝子氯仿层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15-醇(1)、豆甾醇(2)、β-谷甾醇(3)、△5,6-异川楝素(4)、壬酸十五醇酯(5)、己酸十三烷-(12-甲基)-2-醇酯(6).结论 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命名为△<'5,6>-异川楝素(△<'5,6>-isotoosendanin),化合物1、2、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周英;王慧娟;郭东贵;王正林;朱训;胡芳;李宙阳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巴戟天多糖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及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巴戟天多糖对切除卵巢后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及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 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分别给予巴戟天多糖(100,300 mg/kg)干预,给药30 d后检测大鼠骨密度及骨.矿物质、血清IL-6和TNF-α水平、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巴戟天多糖组大鼠骨质密度及骨矿物质水平高于模型组,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骨矿物质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高于模型组,并且高剂量作用显著.结论 巴戟天多糖能够提高切除卵巢后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及IL-6,TNF-α表达水平发挥作用.

    作者:朱孟勇;赫长胜;王彩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黄花獐牙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黄花獐牙菜Swertia kingii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色谱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黄花獐牙菜中分离到15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酮(甲基獐牙菜宁,methylswertianin,2)、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山)酮(gentiacaulein,3)、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酮(印度獐牙菜素,swerchirin,4)、8-O-β-D-吡喃葡萄糖-1,3,7-三羟基酮(8-O-β-D-glucopyranosyl-1,3,7-trihydroxanthone,5)、芒果苷(mangiferin,7)、1-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7-羟基-3,8-二甲氧基酮(1-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7-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8)、8-O-[β-D-吡喃木糖(1→6)-D-吡喃葡萄糖]-1,7-二羟基-3-甲氧基酮(8-O-[β-D-xylopyranosyl-(1→6)-glucopyranosyl]-1,7-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9)、1-O-β-D-吡喃葡萄糖-7-羟基-3,8-二甲氧基酮(1-O-β-D-glucopyranosyl-7-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10)、异荭草苷(isoorientin,11)、8-O-β-D-吡哺葡萄糖-1,3,5-三羟基酮(8-O-β-D-glueopyranosyl-1,3,5-trihydroxanthone,13).其余4个还在结构鉴定中.结论 所有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作者:张海涛;张小龙;代东海;纪兰菊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荧光猝灭法研究马钱子碱、士的宁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 研究马钱子碱、士的宁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问非共价结合特性.方法 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药物与蛋白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根据不同作用温度时药物-蛋白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变化,分析药物与蛋白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 当作用温度分别为25℃和35℃时,马钱子碱与H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2.12×104L/mol和1.97×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7和1.07;士的宁与HSA的K分别为6.34×103L/mol和3.05×103L/mol,n/分别为1.01、0.97.马钱子碱、士的宁与HSA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论 马钱子碱、士的宁与HSA能自发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这种药物蛋白结合可能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的药动学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童俊;韩凤梅;陈勇 刊期: 2010年第09期

  • HPLC法测定余甘子膏中没食子酸

    目的 建立藏药余甘子膏中没食子酸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30%甲醇提取样品;色谱条件为Shim-pack VP-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04%磷酸溶液(10:90),柱温:35℃;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274nm.结果 线性范围为1~200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8%,RSD为1.6%.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藏药余甘子膏中没食子酸的测定.

    作者:顿珠;刘青;索朗其美;尼珍;德吉措姆;陈志涛 刊期: 2010年第09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