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凯;李云云;胡达海;刘长林;罗超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急性阑尾炎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2例;术后病理检查: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15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对孕妇及胎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赵智毅;王晓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在中医传统护理技能的启发下,探索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的中医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在常规指导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技能指导患者自行完成系统的腹部按摩,预防便秘的发生;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中医护理技能指导患者自行完成系统的腹部按摩,能有效地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甘谱琴;王永兴;郭梅;冯晶;党小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不同时点给药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ASAⅠ~Ⅱ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麻醉前5分钟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B组手术结束前5分钟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三组术后均不行PCIA。观察苏醒期躁动(RS)评分并分别于术后2、6、12、24 h记录VAS镇痛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A、B两组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A、B两组之间RS评分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各时点VAS评分相比较于C组也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6、12 h 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明显减轻全麻术后疼痛,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而超前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姜维;何文胜;陈亮;米晓艳;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香鳞毛蕨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探讨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抑制性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相关,生药的 MIC值为0.25 g·mL-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药物能够改变红色毛癣菌菌体形态,细胞质聚集明显,细胞壁模糊且部分缺失,菌体的膜性系统发生破坏.结论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与破坏菌体的细胞壁结构相关.
作者:吴洁莹;赵沁元;何宇愿;沈志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入院期待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期待时间与母儿妊娠结局关系.方法 回顾观察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分娩PPROM单胎产妇129例,按入院至分娩期待时间分成3组,T<12 h组(46例)、12h≤T≤72 h组(55例),T>72 h组(28例),观察各组临床特征及母儿预后.结果 (1)年龄、入院距破膜时间、体温、AFI、阴道分泌物培养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是否为经产妇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72 h组孕周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2)T>72 h组入院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明显小于T<12 h组(P<0.01),T>72 h组CRP较前两组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3)T>72 h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其他两组(P<0.01),T>72 h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小于其他两组(P<0.05),其余各项妊娠结局三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PROM入院期待时间与孕周、是否为经产妇、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CRP等有关,而不同期待时间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有差异,其他母儿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
作者:纪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优化利伐沙班的合成工艺.方法以N-苯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与氯乙酰氯环合、然后经硝化、还原、酰胺化、再经环合、脱保护、后经酰胺化制得利伐沙班.结果 合成的利伐沙班的总收率为41.7%.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确证.结论工艺经改进后,操作简化,成本降低,收率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符坚;朱小华;李强;陈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气管异物患儿40例,随机分为R组和F组,每组20例.均入室后吸入七氟醚,入睡后行静脉穿刺,静脉穿刺后停止吸入七氟醚.之后R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3 mg·kg-1,静脉泵注异丙酚50~150 μg·kg-1·min-1、瑞芬太尼0.1~0.5 μg·kg-1·min-1和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 mg·kg-1维持麻醉(R组,n=20);F组静脉穿刺后不注射利多卡因,而是静脉泵注异丙酚50~150 μg·kg-1·min-1、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1和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 mg·kg-1维持麻醉(F组,n=20).术中经硬质支气管镜侧孔行高频通气.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两组患儿术中体动、屏气呛咳、低氧饱和度(SpO2降至90%以下)、硬质气管镜退镜次数以及术后呛咳、躁动发生率,并比较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术中患儿术中体动、低氧饱和度、支气管镜退镜次数、手术时间和术后躁动无统计学差别,R组术中、术后呛咳发生率少、苏醒更加迅速、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苏醒迅速且苏醒质量高.
作者:宗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优选11味活血酊醇提取工艺.方法 应用L9(34)正交试验,以延胡索乙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考察渗漉工艺中药材粉碎度、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三个主要因素,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佳渗漉工艺为:药材粉碎成粗粉,加8倍量80%的乙醇渗漉.结论优选的十一味活血酊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良好,可作为该制剂的醇提取工艺.
作者:杨满琴;谢若男;刘德春;胡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鼻内镜手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鼻内镜手术只是整个治疗的一部分,术后认真的鼻腔冲洗对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减轻黏膜水肿和伤口愈合起到重要的作用,术后护理与手术同等重要,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预防复发.功能性鼻内镜术后鼻腔内充满异常的分泌物,如痂皮、囊泡、肉芽组织及脓性分泌物等,严重影响着鼻腔的通气,而且易造成术腔及窭口的阻塞,使鼻腔炎手术治愈率下降,复发率升高,因此,术腔冲洗护理十分重要[1],冲洗出鼻腔的脓性分泌物,促进鼻粘膜损伤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为今后临床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术后进行更好的处理,对患者早日恢复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使其早日摆脱病魔的困扰,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进行本研究[2].现将其报道如下.
作者:李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颈淋巴清扫术后拔除负压引流管的时机选择.方法 将107例行颈淋巴清扫手术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5例患者(Ⅰ组)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时即拔除负压引流管,其余52例患者(Ⅱ组)引流量小于25 mL时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颈部出现血肿、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平均总引流量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Ⅰ组2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颈部出现血肿、积液,发生率为3.6%,Ⅱ组也有2名患者拔管后发生血肿,发生率为3.8%;Ⅰ组平均总引流量378 mL,Ⅱ组平均总引流量为402 mL;Ⅰ组平均置管时间为3.1 d,Ⅱ组平均为4.8 d.结论颈淋巴清扫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引流量小于50 mL即可达到有效地引流目的,同时可避免因放置引流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
作者:周瑜;叶茂昌;王来平;李容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癌组织放疗前后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放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15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45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宫颈癌灶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700 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放疗前后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比较放疗前后宫颈癌灶与两侧臀大肌组织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平均ADC值[(1.762±0.119)×10-3 mm2·s-1]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891±0.130)×10-3mm2·s-1](t=20.199,P<0.05).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670±0.120)×10-3mm2·s-1]较放疗前相应部位升高(t=25.889,P<0.05),但较正常子宫颈及放疗后两侧臀大肌组织ADC值降低.结论 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显示放疗前后宫颈癌灶组织的改变,有利于监测及评价宫颈癌放疗疗效.
作者:高玉;王凡;孔令玲;吴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结肠镜治疗32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镜联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平均恢复半流饮食时间3 d,平均住院时间9 d.出现1例为吻合口漏.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均无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对小肿瘤和术前肠镜不能通过癌肿者实施双镜联合治疗,可准确病灶定位和排除近端多原发癌.
作者:汪泳;程云生;周连帮;于刚;万圣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制订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药品说明书和卫生部有关规定等,建立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然后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住院患者出院病历120例,进行评价,发现存在问题.结果 建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包括适应证、联合用药、管理指标、用法、用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临床疗效及疗效监测措施等内容.通过回顾性应用评价标准,发现某院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做得较好的方面有:联合用药、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给药途径、处方医师权限管理均符合标准;但存在用药疗程不足或偏长现象、不符合适应证标准比例占29.17%、14.17%、存在药物配伍禁忌、滴注时间在病例中无记录等不合理现象.结论 建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在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能够发现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蕾;史天陆;孙言才;苏汉中;姜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辅酶I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辅酶I稀释至浓度为0.25 g·L-1时可消除干扰,其细菌内毒素限值L为1.0 EU·mg-1.结论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注射用辅酶I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关健词:注射用辅酶I;细菌内毒素;鲎试剂
作者:武玉虹;刘丽梅;姚红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胃癌患者血清中Galectin-3蛋白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1SA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alectin-3蛋白、CA199和CEA水平,比较Galectin-3蛋白水平在6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血清中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变化.通过对60例胃癌患者术前Galectin-3水平与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alectin-3水平进行比较,分析Galectin-3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Galectin-3、CA199和CEA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正常组中Galectin-3浓度显著小于肿瘤组(P<0.01).肿瘤组血清中Galectin-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及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Galectin-3、CA199 和CEA三个指标联合检测胃癌效果佳.结论 Galectin-3蛋白可能成为诊断胃癌有价值的肿瘤指标.
作者:孙远松;张长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4-肼基苯磺酸对SHP-2激活突变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增殖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为新型抗乳腺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些许参考.方法 不同浓度的4-肼基苯磺酸处理SHP-2激活突变的MDA-MB-231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 4-肼基苯磺酸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对SHP-2低活性的对照组细胞无明显作用.结论 4-肼基苯磺酸可特异性地抑制SHP-2激活突变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体外增殖,这种抑制效果应是通过特异性抑制SHP-2异常增高的磷酸酶活性来实现的.
作者:刘振邦;汪思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盐酸倍他洛尔(BH)眼用脂质体-原位凝胶(ISG),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BH脂质体(BHL);以泊洛沙姆407和188(P407,P188)为温敏性ISG基质,以胶凝温度为指标,筛选P407与P188的佳配比;采用无膜溶出模型对BHL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BHL的平均包封率为(88.24±5.46)%(n=3);当P407与P188的处方用量分别为21%及6%时,胶凝温度接近人眼表温度(34℃);BHL-ISG体外药物释放和凝胶溶蚀均呈现零级释放特征,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 BHL-ISG结合脂质体和原位凝胶的特点,延缓药物释放,为其角膜滞留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军;谈弋;何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冷侧方加压法(CLC)与热牙胶充填法(WVC)在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8例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采用CLC进行根管填充;B组46例采用WVC进行根管填充,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根管填充时间为(4.2±0.7)min,短于A组的(5.3±0.8)min(P<0.01);B组治疗成功率为93.48%,高于A组的76.19%(P<0.05);B组根管恰填率为91.30%,高于A组的73.81%(P<0.05).结论 对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进行根管治疗时,采用WVC填充可有效缩短填充时间,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作者:谢红帼;彭澜;黎琼;张青;卢骁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管内皮的再生与修复功能同样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对于这一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更好地揭示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背后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改进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小核糖核酸(miRNA)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新近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倪英群;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L-选择素(L-selectin)与其配体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间相互作用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淋巴道转移潜能相关性.方法 构建含有L-selectin的重组载体pcDNA3.1,转染小鼠肝癌细胞 Hepa1-6,筛选稳定表达L-selectin的细胞株.采用免疫组化、RT-PCR、流式细胞、体外黏附试验技术研究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L-select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相关性.结果 1重组质粒为目的基因L-selectin.2 Hepa1-6细胞表面有L-selectin表达,阳性率20.2%.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Hepa1-6细胞表达L-selectin为19.9%.4体外黏附试验结果表明,不具有转移特性的Hepa1-6表达L-selectin后可发生淋巴道转移,L-selectin能与MR结合(P<0.001),介导Hepa1-6的淋巴道转移.结论 Hepa1-6表达目的基因L-selectin后具有淋巴道转移潜能,并能与MR在体外结合,介导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作者:刘芯宇;张嘉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