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吴洁莹;赵沁元;何宇愿;沈志滨

关键词:香鳞毛蕨, 红色毛癣菌, 药物浓度稀释法, 微观结构, 最小抑菌浓度(MIC)
摘要:目的 测定香鳞毛蕨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探讨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抑制性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相关,生药的 MIC值为0.25 g·mL-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药物能够改变红色毛癣菌菌体形态,细胞质聚集明显,细胞壁模糊且部分缺失,菌体的膜性系统发生破坏.结论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与破坏菌体的细胞壁结构相关.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冷侧方加压法与热牙胶充填法对隐裂牙伴牙髓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冷侧方加压法(CLC)与热牙胶充填法(WVC)在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8例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采用CLC进行根管填充;B组46例采用WVC进行根管填充,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根管填充时间为(4.2±0.7)min,短于A组的(5.3±0.8)min(P<0.01);B组治疗成功率为93.48%,高于A组的76.19%(P<0.05);B组根管恰填率为91.30%,高于A组的73.81%(P<0.05).结论 对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进行根管治疗时,采用WVC填充可有效缩短填充时间,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作者:谢红帼;彭澜;黎琼;张青;卢骁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乙肝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阳性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肝前S1 抗原与乙肝五项阳性的相关性,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收集120例入住我院肝病科的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定量法对空腹抽取的肘静脉血进行乙肝前S1 抗原、乙肝五项及HBV-DNA检测,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不同乙肝五项模式下,乙肝前S1抗原与HBV-DNA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8例HBcAb阳性患者中检出有部分患者乙肝前S1抗原阳性,表明HBeAg阴性的患者无论HBeAb阳性或阴性均有可能存在存在病毒的复制.在85例HBV-DNA阳性患者中乙肝前S1抗原检出率为82.4%,HBV-DNA与乙肝前S1抗原检出符合率为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前S1抗原可以比较敏感的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对HBeAg阴性的患者亦可以比较敏感的反映其是否存在病毒的复制,且与HBV-DNA相比操作简单而差异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燕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注射用辅酶I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目的 探讨注射用辅酶I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辅酶I稀释至浓度为0.25 g·L-1时可消除干扰,其细菌内毒素限值L为1.0 EU·mg-1.结论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注射用辅酶I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关健词:注射用辅酶I;细菌内毒素;鲎试剂

    作者:武玉虹;刘丽梅;姚红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胃癌患者血清Galectin-3蛋白的临床意义

    目的 测定胃癌患者血清中Galectin-3蛋白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1SA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alectin-3蛋白、CA199和CEA水平,比较Galectin-3蛋白水平在6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血清中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变化.通过对60例胃癌患者术前Galectin-3水平与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Galectin-3水平进行比较,分析Galectin-3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Galectin-3、CA199和CEA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正常组中Galectin-3浓度显著小于肿瘤组(P<0.01).肿瘤组血清中Galectin-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及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Galectin-3、CA199 和CEA三个指标联合检测胃癌效果佳.结论 Galectin-3蛋白可能成为诊断胃癌有价值的肿瘤指标.

    作者:孙远松;张长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再次剖宫产时,分析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其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病例126例,对再次术中所见结合前次手术情况进行临床分析,了解腹腔黏连的程度、子宫切口位置的高低、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前次剖宫产时机、剖宫产术后病率、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胎儿的大小等与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27.8%,与腹腔黏连的程度、子宫切口位置的高低、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术后病率有关,而与前次剖宫产时机、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胎儿的大小无关.结论 对初产妇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正确选择子宫切口的位置,精细手术操作,对前次剖宫产情况不明、B超检查子宫疤痕厚度<3 mm、剖宫产时间<2年及有剖宫产术后病率者,再次足月妊娠时,好选择剖宫产,以防子宫破裂,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陈京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红花黄色素与烧伤愈合

    红花黄色素(SY)做为中药红花中的主要成分,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起着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组织和细胞的作用.该文综述红花黄色素(SY)与烧伤愈合的关系.

    作者:张建标;方林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子宫捆绑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

    目的 探讨子宫捆绑术(子宫B-Lynch缝合与子宫改良式缝合)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4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子宫捆绑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剖宫产病例50例分析比较.结果 有效率为99%,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子宫捆绑术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种有效措施.子宫捆绑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基层医生应该掌握和使用.

    作者:刘和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儿童佝偻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整群抽取合肥市某医院确诊为佝偻病的7岁以下患儿75例,按性别和年龄成组匹配收集同期来院体检的正常儿童150例,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相关因素,利用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佝偻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影响佝偻病的相关因素是孕期常吃鱼、孕期户外活动及日照时间、孕后期补充维生素D及或钙、小儿7个月开始吃含钙高的食物、小儿晒太阳每次暴露皮肤面积等.结论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及多发病,应加强宣教,早预防早诊治是当务之急.

    作者:朱丽;潘发明;甄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4例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tumors showing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ation,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14例PEComa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14例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9例,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肿瘤可发生在身体许多部位,以肝脏和肾脏多见,多为实性界限较清楚肿块.特征性组织学特征是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血管有厚壁和薄壁两种,伴有不等量的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表达HMB45和Melan-A,Ki-67阳性率低.结论 PECom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有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有助于辅助诊断.

    作者:黄述斌;李松梅;王志强;徐亮;邢小翠;王海平;周爱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压及血脂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压和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脂指标和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而舒张压及脉压差的下降幅度对照组大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可更显著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差和血脂,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用药,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是一种较理想的降压治疗方案.

    作者:陈春燕;张浩;张奋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同种异基因肾移植患者全血中环孢素A浓度监测结果初步分析

    目的 通过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不同肾移植患者的全血中环孢素浓度监测结果的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影响其浓度的可能因素,为更好地开展CsA浓度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877例次肾移植患者的CsA血药浓度,分析术后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与CsA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 CsA血药浓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组CsA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CsA血药浓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 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移植术后患者进行CsA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彤;唐丽琴;张善堂;吴颖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科住院的84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其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88.1%,革兰阳性杆菌占2.4%,革兰阴性杆菌占9.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主要敏感药物有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结论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为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普遍耐药.血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对指导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操晓莉;陈梅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应用

    目的 评估MRI动态增强在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乳腺患者MRI环形强化病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均行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并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21例乳腺环形强化病变中,恶性病灶16例,良性病灶5例,病灶增强形态特征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可以作为鉴别诊断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良恶性有效手段.

    作者:韩贺山;管京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癌组织放疗前后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放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15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45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宫颈癌灶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700 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放疗前后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比较放疗前后宫颈癌灶与两侧臀大肌组织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平均ADC值[(1.762±0.119)×10-3 mm2·s-1]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891±0.130)×10-3mm2·s-1](t=20.199,P<0.05).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670±0.120)×10-3mm2·s-1]较放疗前相应部位升高(t=25.889,P<0.05),但较正常子宫颈及放疗后两侧臀大肌组织ADC值降低.结论 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显示放疗前后宫颈癌灶组织的改变,有利于监测及评价宫颈癌放疗疗效.

    作者:高玉;王凡;孔令玲;吴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历复习和随访,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规律服药史(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血液生化指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规律服抗血小板药物、规律服降脂药物和Hcy与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高龄、既往病史多、未规律服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Hcy高表达预示着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刁华海;陈建伟;徐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调节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脊髓损伤(SCI)是神经源性膀胱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尿储留、尿失禁、输尿管返流、肾积水等。传统观念认为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是调节膀胱尿道功能的主要神经,近年来,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对下尿路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近年来NANC信号调控在下尿路及SCI神经源性膀胱中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郑洁;郭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采用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14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结果 本组皮瓣完全成活13例,1例皮瓣远端部分组织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系选用非负重供区,其组织结构与足跟近似,满足负重行走和感觉的功能需要.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对足部负重、感觉及外观影响很小,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赵遵江;张保德;刘勇;章荣涛;梁其国;胡育栋;徐良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化分组设计将两组患者分阿托伐他汀组(A组)与普伐他汀组(B组).2组均接受西洛他唑(培达)治疗,每日加入0.9%生理盐水2 mL进行皮下注射,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1,B组口服普伐他汀40 mg·d-1,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以及下肢血管病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及TNF-α无显著差异,A组效果优于B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A组的间歇性跛行和麻木疼痛有了明显减轻.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效果较好,机制可能是因为改善炎症状态.

    作者:梁晓;WEI Xiu-ying;PANG Yuan-yin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咽喉部癌患者术后鼻饲饮食的护理体会

    咽喉部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占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11%~22%[1],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提高喉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手段,周到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咽喉部癌手术患者的康复和提高术后的生存质量极为重要,而营养支持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06-2012年共收治咽喉部癌患者40例,在规范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同时,对患者鼻饲饮食营养效果密切观察,合理鼻饲饮食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率达100%,对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收治的40例咽喉癌患者的围手术期鼻饲营养饮食护理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梁素青;王保霞;何凤;田华;王晶晶;谢宏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miRNA与糖尿病血管内皮关系研究进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管内皮的再生与修复功能同样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对于这一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更好地揭示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背后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改进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小核糖核酸(miRNA)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新近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倪英群;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