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WEI Xiu-ying;PANG Yuan-yin
目的 通过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LC/QTOF MS)联用技术定性分析炒川楝子甲醇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以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通过正、负离子质谱信息及元素组成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出炒川楝子甲醇提取物中的11个成分.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LC/QTOF MS技术对炒川楝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的方法,为中药饮片炒川楝子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其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聂映;李志裕;姚卫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对比变化以及综合干预的效果,规范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通过制定规范、加强教育、分级管理、检查反馈等措施来干预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对医院干预前(2012年1-4月份)和干预后(2012年5-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 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由66.90%下降至60.8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75.91DDD下降至62.93DDD,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100%下降至29.58%,微生物送检率由17.71%提高至30.62%,干预效果显著.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作者:武德廉;WU De-lian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不同肾移植患者的全血中环孢素浓度监测结果的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影响其浓度的可能因素,为更好地开展CsA浓度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877例次肾移植患者的CsA血药浓度,分析术后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与CsA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 CsA血药浓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组CsA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CsA血药浓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 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移植术后患者进行CsA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彤;唐丽琴;张善堂;吴颖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HbA1c水平和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16例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史分为单纯冠心病组(n=4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n=38)及对照组(n=32),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31)、双支病变组(n=27)和多支病变组(n=23)和对照组(n=35),根据冠脉造影行Gensini评分.比较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HbA1c水平病变组间有差异,随着冠脉程度增加,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结论 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因素有相关性,对冠心病患者的病变预测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振飞;罗春苗;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致敏性并比较不同来源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差别,遴选优质药品.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卵清蛋白)、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组,通过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试验和大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试验对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致敏性进行研究.结果 A厂家和C厂家ASA试验和PCA试验均为阴性,B厂家除两批样品PCA试验为阳性外,其余样品ASA试验和PCA试验为阴性.结论 不同厂家生产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等原因,其过敏反应存在差别,其鞣质的含量可能与PCA有关.
作者:刘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将危及母婴生命安全.由于妊娠期存在胎盘迁移现象,传统前置胎盘的确定必须在妊娠晚期,甚至临产时.如能了解影响胎盘迁移的因素,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胎盘的迁移情况,早期预测前置胎盘发生的可能性,为临床准确、及时地诊断前置胎盘提供可靠依据,将更加有利于产前的处理,降低围产期风险.
作者:方明娣;姜凡;张新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造影剂肾病(CIN)是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预后较差,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及预防是有效处理CIN的关键.有可能早期诊断CIN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胱抑索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白细胞介素18、肾损伤分子1、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等.该文对各种CIN早期诊断生物指标做一综述,探讨适合用于CIN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张婷;吴继雄;许邦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82.69%,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54.90%,总有效率为78.43%,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2个疗程后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标本兼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佘秀梅;乔彦明;马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结肠镜治疗32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镜联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平均恢复半流饮食时间3 d,平均住院时间9 d.出现1例为吻合口漏.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均无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对小肿瘤和术前肠镜不能通过癌肿者实施双镜联合治疗,可准确病灶定位和排除近端多原发癌.
作者:汪泳;程云生;周连帮;于刚;万圣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测定香鳞毛蕨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的小抑菌浓度(MIC),探讨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抑制性实验,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相关,生药的 MIC值为0.25 g·mL-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药物能够改变红色毛癣菌菌体形态,细胞质聚集明显,细胞壁模糊且部分缺失,菌体的膜性系统发生破坏.结论 香鳞毛蕨对红色毛癣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与破坏菌体的细胞壁结构相关.
作者:吴洁莹;赵沁元;何宇愿;沈志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脊髓损伤(SCI)是神经源性膀胱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尿储留、尿失禁、输尿管返流、肾积水等。传统观念认为副交感(胆碱能)神经和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是调节膀胱尿道功能的主要神经,近年来,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对下尿路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近年来NANC信号调控在下尿路及SCI神经源性膀胱中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郑洁;郭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历复习和随访,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规律服药史(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血液生化指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规律服抗血小板药物、规律服降脂药物和Hcy与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受多种因素影响,高龄、既往病史多、未规律服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Hcy高表达预示着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刁华海;陈建伟;徐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tumors showing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ation,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对14例PEComa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14例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9例,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肿瘤可发生在身体许多部位,以肝脏和肾脏多见,多为实性界限较清楚肿块.特征性组织学特征是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血管有厚壁和薄壁两种,伴有不等量的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表达HMB45和Melan-A,Ki-67阳性率低.结论 PECom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有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有助于辅助诊断.
作者:黄述斌;李松梅;王志强;徐亮;邢小翠;王海平;周爱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科住院的84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其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88.1%,革兰阳性杆菌占2.4%,革兰阴性杆菌占9.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主要敏感药物有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结论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为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普遍耐药.血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对指导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操晓莉;陈梅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MRI动态增强在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乳腺患者MRI环形强化病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均行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并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21例乳腺环形强化病变中,恶性病灶16例,良性病灶5例,病灶增强形态特征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可以作为鉴别诊断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良恶性有效手段.
作者:韩贺山;管京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10-2011年收集的400份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ADR名称、级别、结果、药品名称、用药途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结果 ADR发生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但老年人及儿童发生ADR的比例也较高;其中,静脉滴注297例,占总数74.25%,口服给药96例,占总数24.00%;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结论 抗菌药物ADR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加大对ADR的认识,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储洁琼;刘俊;汪魏平;CHU Jie-qiong;LIU Jun;WANG Wei-ping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癌组织放疗前后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放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15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45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宫颈癌灶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700 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放疗前后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比较放疗前后宫颈癌灶与两侧臀大肌组织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平均ADC值[(1.762±0.119)×10-3 mm2·s-1]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891±0.130)×10-3mm2·s-1](t=20.199,P<0.05).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670±0.120)×10-3mm2·s-1]较放疗前相应部位升高(t=25.889,P<0.05),但较正常子宫颈及放疗后两侧臀大肌组织ADC值降低.结论 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显示放疗前后宫颈癌灶组织的改变,有利于监测及评价宫颈癌放疗疗效.
作者:高玉;王凡;孔令玲;吴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入院期待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期待时间与母儿妊娠结局关系.方法 回顾观察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分娩PPROM单胎产妇129例,按入院至分娩期待时间分成3组,T<12 h组(46例)、12h≤T≤72 h组(55例),T>72 h组(28例),观察各组临床特征及母儿预后.结果 (1)年龄、入院距破膜时间、体温、AFI、阴道分泌物培养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是否为经产妇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72 h组孕周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2)T>72 h组入院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明显小于T<12 h组(P<0.01),T>72 h组CRP较前两组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3)T>72 h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其他两组(P<0.01),T>72 h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小于其他两组(P<0.05),其余各项妊娠结局三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PROM入院期待时间与孕周、是否为经产妇、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CRP等有关,而不同期待时间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有差异,其他母儿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
作者:纪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红花黄色素(SY)做为中药红花中的主要成分,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起着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组织和细胞的作用.该文综述红花黄色素(SY)与烧伤愈合的关系.
作者:张建标;方林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LA)联合甲钴胺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12年12月在该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给予LA和甲钴胺联合治疗,B组42例给予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85.0%)高于B组(69.0%)(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推广应用临床治疗.
作者:王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