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秀梅;乔彦明;马静
目的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10-2011年收集的400份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ADR名称、级别、结果、药品名称、用药途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结果 ADR发生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但老年人及儿童发生ADR的比例也较高;其中,静脉滴注297例,占总数74.25%,口服给药96例,占总数24.00%;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结论 抗菌药物ADR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加大对ADR的认识,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储洁琼;刘俊;汪魏平;CHU Jie-qiong;LIU Jun;WANG Wei-ping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不同时点给药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ASAⅠ~Ⅱ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麻醉前5分钟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B组手术结束前5分钟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三组术后均不行PCIA。观察苏醒期躁动(RS)评分并分别于术后2、6、12、24 h记录VAS镇痛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A、B两组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A、B两组之间RS评分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各时点VAS评分相比较于C组也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6、12 h 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明显减轻全麻术后疼痛,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而超前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姜维;何文胜;陈亮;米晓艳;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致敏性并比较不同来源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差别,遴选优质药品.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卵清蛋白)、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组,通过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试验和大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试验对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致敏性进行研究.结果 A厂家和C厂家ASA试验和PCA试验均为阴性,B厂家除两批样品PCA试验为阳性外,其余样品ASA试验和PCA试验为阴性.结论 不同厂家生产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等原因,其过敏反应存在差别,其鞣质的含量可能与PCA有关.
作者:刘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造影剂肾病(CIN)是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预后较差,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及预防是有效处理CIN的关键.有可能早期诊断CIN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胱抑索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白细胞介素18、肾损伤分子1、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等.该文对各种CIN早期诊断生物指标做一综述,探讨适合用于CIN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张婷;吴继雄;许邦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使用光纤药物溶出度实时测定仪在四种不同溶出介质中测定国内2个厂家枸橼酸他莫昔芬片的体外溶出度曲线.方法测定波长275 nm、基准校正波长550 nm、温度37℃、转速100 r·min-1、数据采集间隔时间1 min.分别以0.02 mol·L-1盐酸溶液,pH=4.5磷酸盐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水作为溶出介质,浆法,用光程为5 mm的光纤探头监测枸橼酸他莫昔芬片的溶出曲线.并应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 2个厂家的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溶出度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但两厂家产品的溶出过程存在差异且同一厂家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行为也有很大差异.结论 光纤药物溶出实时测定仪能准确连续地反映药物的溶出过程,所得数据完整、真实.
作者:查道仁;柏光俊;阚家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再次剖宫产时,分析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其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病例126例,对再次术中所见结合前次手术情况进行临床分析,了解腹腔黏连的程度、子宫切口位置的高低、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前次剖宫产时机、剖宫产术后病率、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胎儿的大小等与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27.8%,与腹腔黏连的程度、子宫切口位置的高低、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术后病率有关,而与前次剖宫产时机、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胎儿的大小无关.结论 对初产妇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正确选择子宫切口的位置,精细手术操作,对前次剖宫产情况不明、B超检查子宫疤痕厚度<3 mm、剖宫产时间<2年及有剖宫产术后病率者,再次足月妊娠时,好选择剖宫产,以防子宫破裂,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陈京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优化利伐沙班的合成工艺.方法以N-苯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与氯乙酰氯环合、然后经硝化、还原、酰胺化、再经环合、脱保护、后经酰胺化制得利伐沙班.结果 合成的利伐沙班的总收率为41.7%.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确证.结论工艺经改进后,操作简化,成本降低,收率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符坚;朱小华;李强;陈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HbA1c水平和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16例冠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史分为单纯冠心病组(n=4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n=38)及对照组(n=32),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31)、双支病变组(n=27)和多支病变组(n=23)和对照组(n=35),根据冠脉造影行Gensini评分.比较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HbA1c水平病变组间有差异,随着冠脉程度增加,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结论 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因素有相关性,对冠心病患者的病变预测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振飞;罗春苗;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9 582例孕妇剖宫产率及指征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2008年为49.2%,2009年为46.1%,2010年43.1%,2011年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指征表明:孕妇精神因素(29.47%~33.87%)居第一位,其中高龄初产及临界骨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异常从26.37%上升至3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狭窄及瘢痕子宫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近4年精神因素占比大,加大宣传,仍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重视产前检查,控制孕期营养,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邹琴童;张文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盐酸倍他洛尔(BH)眼用脂质体-原位凝胶(ISG),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BH脂质体(BHL);以泊洛沙姆407和188(P407,P188)为温敏性ISG基质,以胶凝温度为指标,筛选P407与P188的佳配比;采用无膜溶出模型对BHL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BHL的平均包封率为(88.24±5.46)%(n=3);当P407与P188的处方用量分别为21%及6%时,胶凝温度接近人眼表温度(34℃);BHL-ISG体外药物释放和凝胶溶蚀均呈现零级释放特征,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 BHL-ISG结合脂质体和原位凝胶的特点,延缓药物释放,为其角膜滞留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军;谈弋;何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红花黄色素(SY)做为中药红花中的主要成分,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起着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组织和细胞的作用.该文综述红花黄色素(SY)与烧伤愈合的关系.
作者:张建标;方林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特点和治疗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31例,死亡4例,病死率11.4%.结论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高.早期解除梗阻,充分引流胆道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胡志旭;高登辉;汪继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注射用辅酶I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辅酶I稀释至浓度为0.25 g·L-1时可消除干扰,其细菌内毒素限值L为1.0 EU·mg-1.结论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注射用辅酶I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关健词:注射用辅酶I;细菌内毒素;鲎试剂
作者:武玉虹;刘丽梅;姚红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颈淋巴清扫术后拔除负压引流管的时机选择.方法 将107例行颈淋巴清扫手术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5例患者(Ⅰ组)术后引流量小于50 mL时即拔除负压引流管,其余52例患者(Ⅱ组)引流量小于25 mL时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颈部出现血肿、积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平均总引流量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Ⅰ组2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颈部出现血肿、积液,发生率为3.6%,Ⅱ组也有2名患者拔管后发生血肿,发生率为3.8%;Ⅰ组平均总引流量378 mL,Ⅱ组平均总引流量为402 mL;Ⅰ组平均置管时间为3.1 d,Ⅱ组平均为4.8 d.结论颈淋巴清扫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引流量小于50 mL即可达到有效地引流目的,同时可避免因放置引流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
作者:周瑜;叶茂昌;王来平;李容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管内皮的再生与修复功能同样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对于这一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更好地揭示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背后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改进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小核糖核酸(miRNA)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新近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倪英群;方朝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14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结果 本组皮瓣完全成活13例,1例皮瓣远端部分组织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系选用非负重供区,其组织结构与足跟近似,满足负重行走和感觉的功能需要.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对足部负重、感觉及外观影响很小,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赵遵江;张保德;刘勇;章荣涛;梁其国;胡育栋;徐良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82.69%,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54.90%,总有效率为78.43%,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2个疗程后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标本兼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佘秀梅;乔彦明;马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急性阑尾炎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2例;术后病理检查: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15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对孕妇及胎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赵智毅;王晓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对高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PAD)的疗效.方法 将48例高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周24例):实验组患者服用贝前列腺素钠20 μg每日三次及西洛他唑口服(第一周50 mg bid,第二周开始100 mg bid);对照组仅给予均给予口服西洛他唑(第一周50 mg bid,第二周开始100 mg bid);两组受试者均据病情予降糖、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总疗程24周.观察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间隙性跛行、疼痛、麻木感及溃疡倾向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其中实验组前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与单独使用西洛他唑相比,贝前列腺素钠联合西洛他唑治疗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有效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化分组设计将两组患者分阿托伐他汀组(A组)与普伐他汀组(B组).2组均接受西洛他唑(培达)治疗,每日加入0.9%生理盐水2 mL进行皮下注射,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1,B组口服普伐他汀40 mg·d-1,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以及下肢血管病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及TNF-α无显著差异,A组效果优于B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A组的间歇性跛行和麻木疼痛有了明显减轻.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效果较好,机制可能是因为改善炎症状态.
作者:梁晓;WEI Xiu-ying;PANG Yuan-yin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