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黑果小檗总黄酮含量测定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关键词:黑果小檗, 总黄酮, 抗氧化活性
摘要:目的 测定黑果小檗各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有效利用黑果小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黑果小檗中总黄酮的含量,并通过DPPH、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清除法评价黑果小檗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黑果小檗果实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其次为茎皮及根皮;果实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较强,茎皮次之.结论 黑果小檗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可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三氧化二砷对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2、0.4、0.6、0.8、1.0 μmol·L-1)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 h的PCNA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作用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48、72 h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以1.0 μmol·L-1三氧化二砷作用明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升高,PCNA 蛋白降低,其中以1.0 μmol·L-1三氧化二砷作用后明显.结论 三氧化二砷能促进MDA-MB-231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表达的促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胡磊;章安庆;叶显道;侯亚峰;江颖;陆维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9582例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9 582例孕妇剖宫产率及指征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2008年为49.2%,2009年为46.1%,2010年43.1%,2011年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指征表明:孕妇精神因素(29.47%~33.87%)居第一位,其中高龄初产及临界骨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异常从26.37%上升至3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狭窄及瘢痕子宫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近4年精神因素占比大,加大宣传,仍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重视产前检查,控制孕期营养,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邹琴童;张文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L-选择素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L-选择素(L-selectin)与其配体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间相互作用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淋巴道转移潜能相关性.方法 构建含有L-selectin的重组载体pcDNA3.1,转染小鼠肝癌细胞 Hepa1-6,筛选稳定表达L-selectin的细胞株.采用免疫组化、RT-PCR、流式细胞、体外黏附试验技术研究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中L-select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相关性.结果 1重组质粒为目的基因L-selectin.2 Hepa1-6细胞表面有L-selectin表达,阳性率20.2%.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Hepa1-6细胞表达L-selectin为19.9%.4体外黏附试验结果表明,不具有转移特性的Hepa1-6表达L-selectin后可发生淋巴道转移,L-selectin能与MR结合(P<0.001),介导Hepa1-6的淋巴道转移.结论 Hepa1-6表达目的基因L-selectin后具有淋巴道转移潜能,并能与MR在体外结合,介导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作者:刘芯宇;张嘉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医护理干预对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的作用

    目的 在中医传统护理技能的启发下,探索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的中医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在常规指导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技能指导患者自行完成系统的腹部按摩,预防便秘的发生;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中医护理技能指导患者自行完成系统的腹部按摩,能有效地预防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甘谱琴;王永兴;郭梅;冯晶;党小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科住院的84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其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88.1%,革兰阳性杆菌占2.4%,革兰阴性杆菌占9.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主要敏感药物有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结论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为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普遍耐药.血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对指导治疗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操晓莉;陈梅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利伐沙班合成工艺改进

    目的 优化利伐沙班的合成工艺.方法以N-苯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与氯乙酰氯环合、然后经硝化、还原、酰胺化、再经环合、脱保护、后经酰胺化制得利伐沙班.结果 合成的利伐沙班的总收率为41.7%.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确证.结论工艺经改进后,操作简化,成本降低,收率提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符坚;朱小华;李强;陈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丹参酮ⅡA对压力负荷增加的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TNF-α在压力负荷增加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n=8),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Tan II A组(Tan II A组,20 mg·kg-1·d-1)及阳性对照药物卡托普利组(Captopril组,100 mg·kg-1·d-1).除Sham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行肾上方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负荷增加心肌纤维化模型,Sham组仅分离腹主动脉而不结扎.术后4 周成功造模并开始给药,疗程为4 周.8 周后检测左室重量指数、心肌组织病理学、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TNF-α蛋白的含量.结果 与Model组比较,Tan II A组能明显抑制心肌纤维化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降低心肌肥厚指数、心肌羟脯氨酸含量以及血清TNF-α蛋白浓度(P< 0.01).结论 压力负荷增加大鼠血清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表明促炎细胞因子TNF-α在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an II A对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与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蔡辉;蔡佳玉;张静;赵智明;赵凌杰;董晓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黑果小檗总黄酮含量测定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 测定黑果小檗各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有效利用黑果小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黑果小檗中总黄酮的含量,并通过DPPH、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清除法评价黑果小檗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黑果小檗果实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其次为茎皮及根皮;果实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较强,茎皮次之.结论 黑果小檗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可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吴茱萸药材霉变前后的质量变化

    目的 考察吴茱萸药材在霉变前后的质量变化,为科研和生产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霉变前后的吴茱萸药材进行薄层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吴茱萸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薄层色谱中,吴茱萸无霉变药材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斑点大小比霉变后的药材要大;含量测定中,吴茱萸总生物碱的含量霉变后比霉变前显著降低.结论 霉变对吴茱萸药材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秦海军;张毅;马玲;陈师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静脉滴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缺血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冯俊;黄海涛;章美华;孙召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择期分娩前胎肺成熟度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择期分娩前胎肺成熟度测定的临床价值及必要性.方法 选取120例37~40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羊膜腔穿刺组与非羊膜腔穿刺组各60例,羊膜腔穿刺组在终止妊娠前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做泡沫试验,确定胎肺成熟度,非羊膜腔穿刺组在终止妊娠时不做羊膜腔穿刺,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结果 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羊膜腔穿刺组孕妇平均穿刺孕周(38.57±0.92)周,第1、2、3、4试管阳性率分别为98.33%、93.33%、90.00%、76.67%.结论 孕龄准确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妊娠37周后择期终止妊娠前行胎肺成熟度测定无绝对必要性,可不必常规行羊膜腔穿刺测定胎肺成熟度.

    作者:徐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同种异基因肾移植患者全血中环孢素A浓度监测结果初步分析

    目的 通过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不同肾移植患者的全血中环孢素浓度监测结果的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影响其浓度的可能因素,为更好地开展CsA浓度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877例次肾移植患者的CsA血药浓度,分析术后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与CsA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 CsA血药浓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组CsA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CsA血药浓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 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移植术后患者进行CsA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彤;唐丽琴;张善堂;吴颖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不同时点给药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ASAⅠ~Ⅱ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麻醉前5分钟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B组手术结束前5分钟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三组术后均不行PCIA。观察苏醒期躁动(RS)评分并分别于术后2、6、12、24 h记录VAS镇痛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A、B两组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A、B两组之间RS评分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各时点VAS评分相比较于C组也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6、12 h 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明显减轻全麻术后疼痛,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而超前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姜维;何文胜;陈亮;米晓艳;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来源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过敏反应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致敏性并比较不同来源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差别,遴选优质药品.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卵清蛋白)、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组,通过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试验和大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试验对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致敏性进行研究.结果 A厂家和C厂家ASA试验和PCA试验均为阴性,B厂家除两批样品PCA试验为阳性外,其余样品ASA试验和PCA试验为阴性.结论 不同厂家生产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由于生产条件不同等原因,其过敏反应存在差别,其鞣质的含量可能与PCA有关.

    作者:刘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LA)联合甲钴胺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12年12月在该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给予LA和甲钴胺联合治疗,B组42例给予单用甲钴胺治疗,疗程均为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85.0%)高于B组(69.0%)(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推广应用临床治疗.

    作者:王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癌组织放疗前后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放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15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45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宫颈癌灶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700 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放疗前后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比较放疗前后宫颈癌灶与两侧臀大肌组织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平均ADC值[(1.762±0.119)×10-3 mm2·s-1]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891±0.130)×10-3mm2·s-1](t=20.199,P<0.05).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670±0.120)×10-3mm2·s-1]较放疗前相应部位升高(t=25.889,P<0.05),但较正常子宫颈及放疗后两侧臀大肌组织ADC值降低.结论 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显示放疗前后宫颈癌灶组织的改变,有利于监测及评价宫颈癌放疗疗效.

    作者:高玉;王凡;孔令玲;吴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眼用盐酸倍他洛尔脂质体-原位凝胶的研制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目的 制备盐酸倍他洛尔(BH)眼用脂质体-原位凝胶(ISG),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BH脂质体(BHL);以泊洛沙姆407和188(P407,P188)为温敏性ISG基质,以胶凝温度为指标,筛选P407与P188的佳配比;采用无膜溶出模型对BHL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 BHL的平均包封率为(88.24±5.46)%(n=3);当P407与P188的处方用量分别为21%及6%时,胶凝温度接近人眼表温度(34℃);BHL-ISG体外药物释放和凝胶溶蚀均呈现零级释放特征,两者相关性良好.结论 BHL-ISG结合脂质体和原位凝胶的特点,延缓药物释放,为其角膜滞留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军;谈弋;何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卡托普利后处理对再灌注损伤鼠肺血管紧张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后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时肺血管内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只)和卡托普利后处理组(CAP组,n=8只).I/R组阻断左肺门1 h后,恢复通气再灌注1 h.Sham组开胸游离左肺门,通气及灌注2 h.CAP组于再灌注前20 min腹腔注射卡托普利(10 mg·kg-1)行药物后处理,恢复通气再灌注1 h.留取静脉血及左侧肺组织,分别测定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ACE mRNA的表达量及静脉血中ET-1的含量,测肺湿/干重比(W/D)及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CAP组肺组织MPO、MDA的含量及ACE mRNA的表达量、血清ET-1含量及肺W/D明显低于I/R组(P<0.05);CAP组肺组织中SOD含量明显高于I/R组(P<0.05);CAP组肺组织形态学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卡托普利后处理可以明显减轻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组织中ACE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伍火志;张浩;袁茂溪;袁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探索制订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药品说明书和卫生部有关规定等,建立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然后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住院患者出院病历120例,进行评价,发现存在问题.结果 建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包括适应证、联合用药、管理指标、用法、用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临床疗效及疗效监测措施等内容.通过回顾性应用评价标准,发现某院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做得较好的方面有:联合用药、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给药途径、处方医师权限管理均符合标准;但存在用药疗程不足或偏长现象、不符合适应证标准比例占29.17%、14.17%、存在药物配伍禁忌、滴注时间在病例中无记录等不合理现象.结论 建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在评价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能够发现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蕾;史天陆;孙言才;苏汉中;姜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肿瘤32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切除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结肠镜治疗32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镜联合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50 mL,平均恢复半流饮食时间3 d,平均住院时间9 d.出现1例为吻合口漏.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均无残留或复发、转移.结论 对小肿瘤和术前肠镜不能通过癌肿者实施双镜联合治疗,可准确病灶定位和排除近端多原发癌.

    作者:汪泳;程云生;周连帮;于刚;万圣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