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PF、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马静静;张云波;赵美红;宋玉秀;赵玉华;杜静波

关键词:鼻咽癌, 化学疗法, 放射疗法, 多西他赛, 顺铂, 氟尿嘧啶
摘要:目的 比较TPF、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45例Ⅱb-Ⅳb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TPF组(治疗组)、PF组(对照组),两组均行2周期诱导化疗,诱导化疗结束后一周开始同期放疗,期间观察毒副反应,同期放化疗结束后12周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两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血液学毒性及消化系统反应,治疗组CR率为85.7%、PR为14.3%,有效率为100%.对照组CR率为54.2%、PR为41.7%,总有效率95.9%,两组之间近期疗效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T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优于PF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间质瘤9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90例经病理确诊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34例(37.8%),腹痛32例(35.6%),腹部包块16例(17.8%).常见病变部位于胃62例(68.9%),小肠18例(20%),病理结果发现恶性18例(20.0%),极低危险程度的6例(6.7%),低危险程度的12例(13.3%),中危险程度的30例(33.3%),高危险程度的24例(26.7%).免疫组化检测CDll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9%(89/90)和77.8%(70/90).89例(98.9%)的患者进行了根治性的手术切除.结论 GISTI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须依赖病理诊断.免疫标记CDll7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延长晚期GIST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周潮平;彭钧;张亚铭;宋玉庆;汪东树;汪大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学科发展中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探析

    在单科性医学院校步入多学科发展的进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该文提出了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的3项建议:树立改革思想,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处理三个关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张蔚;孙业桓;李俊;丁瑞;郝加虎;吕雄文;程益群;熊自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血清除降钙素原与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考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数据库中,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C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4例CAP住院患者中,212例(182例普通CAP、22例重症肺炎和14例死亡病例)纳入本研究.212例患者入院时平均血降钙素原为(0.22±0.34) μg·L-1,血中性粒细胞数平均为(8.92±2.47)×109 ·L-1,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为(8.7±2.6) d,平均住院日为(9.2±2.4) d,PSI评分为67.8±33.5,CURB-65评分为2.12±0.45.血降钙素原水平与PSI评分、CURB-65评分、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平均住院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22,0.404和0.443.重症肺炎患者和死亡者初诊时血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5.87±2.83) μg·L-1和(2.42±1.28) μg·L-1.入院时血降钙素原水平>0.5 μg·L-1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4和0.844.结论 初诊时血降钙素原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住院时间和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祖凤;汪铮;李秀;王同;丁震;张春美;陈若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鼠脊髓颈段前角运动神经元核团分布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颈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分布特征.方法 取12只SD大鼠颈段和T1、T2脊髓横断面冰冻切片,用焦油紫和Pal-Weigert 染色法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SD大鼠颈段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对SD大鼠颈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在颈段的膨大处大鼠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核团可以分为三组:内侧组、外侧组和中央组.内侧组分为:前内侧核和后内侧核;外侧组分为:前外侧核、后外侧核和后外侧后核;中央组:前角前核.C1.0~C4.0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为两个核团:前内侧核和前外侧核;C4段出现了前角前核;C5起始处出现了后内侧核;1/2 C5处又出现了前外侧核,后外侧核;1/2 C6处出现了后外侧后核;3/4 T1后外侧后核消失;1/4 T2前角前核和后外侧后核消失;1/2 T2后外侧核和后内侧核消失.结论 大鼠脊髓颈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特征.

    作者:李东印;刘晓梅;陈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比较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二尖瓣置换术的护理异同和术后疗效.方法 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术18例,由同一手术者完成的传统开胸二尖瓣置换术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ICU监护,护理特点及恢复情况.结果 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置管时间明显小于开胸组(P<0.05),疼痛程度轻,ICU监护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P<0.05).结论 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优于开胸二尖瓣置换.

    作者:马寒香;龚倩;陈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16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检查,将图像传输至东芝Vivrea2后处理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31例患者均取得输尿管全程曲面重建图像,单侧输尿管结石29例,双侧结石2例,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 输尿管曲面重建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尿路成像,能准确、清晰显示诊断输尿管结石,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子林;汪大武;殷文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早期子宫瘢痕处妊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12 例剖宫产瘢痕部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前B超和血β-HCG联合检查能显著减少CSP 患者的误诊率(P<0.05).12例CSP中2例行病灶楔形切除+瘢痕修补术;6例行瘢痕处超声引导下甲氨蝶呤(MTX)局部注射治疗;4例行药物治疗+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结论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应该早期诊断和早期采取个性化联合治疗方案,B超和血β-HCG联合检查可以作为诊断此病的主要方法.

    作者:唐小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康惠尔透明贴预防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康惠尔透明贴预防外周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70例经外周静脉置管进行静脉大量输液或输注高渗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实验组穿刺成功后将康惠尔透明贴以穿刺点为中心沿静脉走向固定在静脉留置针上,对照组则用3M公司生产的6 cm×7 cm贴可舒敷贴覆盖固定.两组病例均连续观察记录至拔针后应用静脉炎国际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0.0%,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8.6%,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康惠尔透明贴预防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疗效显著.

    作者:宛小云;韦秀红;杨麦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药物联合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疣状胃炎(VG)的疗效.方法 经胃镜诊断疣状胃炎8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52例)、B(34例)两组.A组在胃镜下对所有疣状病变进行高频电凝疗法,术后予HP药物根除治疗.B组只予HP药物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4周时HP根除率和疣状病变治疗效果,24周时疣状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疗程结束后4周HP根治率无明显差异,4周和24周疣状病变治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药物抗HP疗法较单药物抗HP疗法治疗疣状胃炎效果更佳.

    作者:程桐花;朱贞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解剖型髁支撑钢板在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股骨解剖型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2例股骨远端骨折病人,采用股骨解剖型髁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获得平均16个月的随访.结果 本组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无切口感染和畸形愈合,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1.82%.结论 股骨远端钢板符合股骨远端外形,固定牢靠,能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作者:朱正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520例传导阻滞病例分析

    目的 研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520例CLBBB入住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患者资料,对比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统计学相关方法分析找出CLBBB患者中与冠心病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520例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者分别占50.3%、42.3%和27.7%,合并各类型心律失常者29.9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6 岁(P< 0.01,B=2.753,95%CI:1.736~4.003)、高血压(P=0.022,B=1.522,95%CI:1.062-1.640)、2型糖尿病(P<0.001,B=2.469,95%CI:1.325~3.756)、高脂血症(P=0.8013,B=1.057,95%CI:0.602~1.630)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而扩张型心肌病(P<0.001,B=0.062,95%CI:0.05~0.137)、心脏瓣膜病(P=0.027,B=0.0296,95%CI:0.065~0.803)、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P=0.0225,B=0.514,95%CI:0.303~0.920)、其他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P<0.001,B=0.408,95%CI:0.259~0.605)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 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年龄≥66、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而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在未合并冠心病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更常见.

    作者:黄海涛;郭飞;李胜友;钱福东;章美华;甄彤;孙召金;李峰云;余世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慢性乙型肝炎伴发抑郁患者中应用

    目的 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方式对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效性.方法 将6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发抑郁患者,按入组的先后顺序查随机表数字,奇数为干预组(29例),偶数(包括0)为对照组(28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基线可比(P>0.05).干预后,干预组抑郁情绪得分低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P<0.01),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治疗沟通系统能有效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情绪,且能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玉芳;徐九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PBL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途径,对现行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进行改革.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曹雨诞;张丽;文红梅;单鸣秋;包贝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不同NSAIDs肠病模型中肠黏膜通透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NSAIDs肠病模型中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研究.方法 选用不同NSAIDs(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制备小鼠NSAIDs肠病模型.其中阿司匹林组(500 mg·kg-1)、吲哚美辛组(5 mg·kg-1)、双氯芬酸钠(10 mg·kg-1)灌胃给药3 d.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不同时间灌胃给药.实验结束后取小鼠小肠进行Evans-blue通透性检测,并计算小肠溃疡数目.结果 在不同NSAIDs肠病模型中,阿司匹林组小鼠小肠黏膜未见明显溃疡,小肠黏膜通透性轻度升高(621.1±114.2 vs 460.6±89.7 μg·g-1),吲哚美辛组小鼠小肠黏膜损害明显,小肠溃疡明显增多(8.2±1.9 vs 0),小肠通透性显著升高(2132.0±315.7 vs 460.6±89.7 μg·g-1),双氯芬酸钠组小肠黏膜损伤和小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均较吲哚美辛组减轻.随着双氯芬酸钠给药剂量增加和给药时间延长,小鼠小肠黏膜损害和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越明显.结论 在不同NSAIDs肠病模型中,阿司匹林组小鼠小肠损害轻,吲哚美辛组小肠损伤严重,双氯芬酸钠2.5 mg·kg-1灌胃3 d可引起小肠黏膜通透性和肠黏膜损害,适用于NSAIDs肠病模型的研究.

    作者:刁磊;梅俏;许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可分离式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目的 探讨可分离式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 采用可分离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45例,前正中切口、复位用可分离式髌骨爪固定及膝关节加压包扎3 d后行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练.结果 随访10~37月平均20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临床疗效优40例,良4例,中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97.8%疗效满意.结论 可分离式髌骨爪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一种良好的固定方法.

    作者:许安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吉非替尼治疗5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7月~2009年7月间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8例,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每天一次,服药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为止.结果 58例可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R 1例(1.72%),PR 19例(32.76%),SD 24例(41.38%),PD 14例(24.14%),RR为34.48%,DCR为75.86%;腺癌的有效率高于鳞癌(P=0.041);女性的有效率高于男性(P=0.032);不吸烟者有效率高于吸烟者(P=0.036);接受过化疗和Ⅳ期患者有效率稍高,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中位生存时间10.6个月,1年生存率为43.6%,主要的不良反应中皮疹发生多为39例(67.24%),腹泻14例(24.14%),肝功能轻度损害2例(3.45%).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可以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毒副反应较小,安全易耐受.

    作者:靳凤娟;颜敏;宋文华;张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心脑通口服液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建立心脑通口服液处方制备的合理工艺.方法 以黄芪甲苷、干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石菖蒲、川芎两味加入10倍量水浸泡1 h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相当于药材2倍量的馏出液,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黄芪等其余五味药材加水煎煮3次,每次加入10倍量水,煎煮1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结论 该制备工艺操作可行、质量可控,适合工业生产.

    作者:孙舒;吴新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复方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缓释片中盐酸吡格列酮溶出度的测定

    目的 开发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复方盐酸吡格列酮/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中盐酸吡格列酮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使用HPLC法,以甲醇∶0.025 mol·L-1乙酸铵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9 nm.结果盐酸吡格列酮在0.5~20.2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样品溶液在8 h内稳定;精密度RSD为0.92%;平均回收率为100.2%.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作者:徐芳媛;李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滴眼用利福平眼用缓冲液的选择

    目的 选择一种较为合理的滴眼用利福平眼用缓冲液.方法 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滴眼用利福平质量标准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利福平在磷酸盐和硼酸盐两种眼用缓冲液中的回收率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利福平在磷酸盐眼用缓冲液中的回收率和含量较高.结论 选择磷酸盐眼用缓冲液作为滴眼用利福平眼用缓冲液较为合理.

    作者:王德启;范红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56例输尿管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56例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S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操作体会.方法 采用德国WOLF8.0/9.8硬性输尿管镜,瑞士EMS VARIO气压弹道碎石设备进行输尿管上,中,下段结石共56例64侧碎石.结果 59侧治疗成功,成功率为(59/64)92.2%,并发症发生率为(5/64)7.8%,上中下段结石治疗的成功率为(17/20)85%,(12/13)92.3%,(22/23)95.7%.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可作为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操作中应尽量采用碎石技术而避免频繁套石和钳取;尽量采用输尿管导管作指引而避免应用金属安全导丝;术后留置粗的输尿管导管3~5 d.

    作者:刘怀军;王平;王东升;朱振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