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启;范红涛
目的 分析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探讨其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3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比较每位死亡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血压、贫血程度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35例死亡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34例,维持性腹膜透析1例.其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16例、脑出血11例、感染5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放弃治疗2例,占总死亡率的百分比分别为45.7%、31.5%、14.2%、2.9%、5.7%.结论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感染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高龄、高血压、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和左心室肥厚是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透析患者的高血压、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及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达到临床预防目的.
作者:汪宏;姚永兴;方靖;刘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520例CLBBB入住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患者资料,对比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统计学相关方法分析找出CLBBB患者中与冠心病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520例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者分别占50.3%、42.3%和27.7%,合并各类型心律失常者29.9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6 岁(P< 0.01,B=2.753,95%CI:1.736~4.003)、高血压(P=0.022,B=1.522,95%CI:1.062-1.640)、2型糖尿病(P<0.001,B=2.469,95%CI:1.325~3.756)、高脂血症(P=0.8013,B=1.057,95%CI:0.602~1.630)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而扩张型心肌病(P<0.001,B=0.062,95%CI:0.05~0.137)、心脏瓣膜病(P=0.027,B=0.0296,95%CI:0.065~0.803)、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P=0.0225,B=0.514,95%CI:0.303~0.920)、其他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P<0.001,B=0.408,95%CI:0.259~0.605)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 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年龄≥66、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而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在未合并冠心病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更常见.
作者:黄海涛;郭飞;李胜友;钱福东;章美华;甄彤;孙召金;李峰云;余世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56例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URS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操作体会.方法 采用德国WOLF8.0/9.8硬性输尿管镜,瑞士EMS VARIO气压弹道碎石设备进行输尿管上,中,下段结石共56例64侧碎石.结果 59侧治疗成功,成功率为(59/64)92.2%,并发症发生率为(5/64)7.8%,上中下段结石治疗的成功率为(17/20)85%,(12/13)92.3%,(22/23)95.7%.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可作为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操作中应尽量采用碎石技术而避免频繁套石和钳取;尽量采用输尿管导管作指引而避免应用金属安全导丝;术后留置粗的输尿管导管3~5 d.
作者:刘怀军;王平;王东升;朱振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老年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328例老年胃癌手术的早期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性胃癌病人具有病程长、晚期比例多、往往合并发症多的特点.围手术期及手术处理不当,会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 重视老年胃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当合理的手术方式,手术规范操作可降低老年胃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
作者:李磊;张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采用PBL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途径,对现行的中药制剂分析课程进行改革.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曹雨诞;张丽;文红梅;单鸣秋;包贝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及其纳米脂质体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探讨其纳米脂质体促进槲皮素吸收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槲皮素纳米脂质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标仪分别测定Caco-2细胞对槲皮素原料、槲皮素普通脂质体和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吸收.结果 Caco-2细胞对槲皮素纳米脂质体的吸收效果较佳,槲皮素原料和槲皮素普通脂质体吸收量均随着槲皮素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关系,而槲皮素纳米脂质体非呈线性关系.结论 槲皮素制备成为纳米脂质体能促进槲皮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槲皮素原料和槲皮素普通脂质体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吸收为被动扩散,而槲皮素纳米脂质体为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混合方式.
作者:李发鹏;王刚;蒋安蓉;向俊伟;王佳;常明泉;杨光义;曾南;叶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尿胱抑素C在监测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20例健康人员和65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胱抑素C、肌酐、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等指标,按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升高两组.结果 血、尿胱抑素C在微量白蛋白正常、升高两组均升高(P<0.05),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中血、尿胱抑素C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96.9%.结论 血、尿胱抑素C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正徐;王莉;李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理训练(预防接种训练)对降低全髋关节置术患者焦虑水平的作用.方法 将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存在中度焦虑情绪的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预防接种训练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水平.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训练对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焦虑水平效果良好,可以作为常规术前心理护理方法推广使用.
作者:余新颜;余梅;苏小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因并发症死亡1例,围手术死亡率为1%,15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包裹性积液5例(5%)、切口感染5例(5%)、胆漏2例(2%)、术后腹腔出血2例(2%)、肺部感染1例(1%)、肝功能衰竭1例(1%)、胆道损伤1例(1%)、心律失常1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0)、术中出血量(P=0.019)和围手术期输血(P=0.011)等3项指标与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8,OR=1.047,95%CI:1.000~1.096)和围手术期输血(P=0.027,OR=4.578,95%CI:1.184~17.698)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及年龄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切除术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术中失血,避免围手术输血,对于高龄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叶伯根;高登辉;耿小平;熊奇如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Eclipse XDB-C18(4.6 mm× 150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5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在5.84~58.4 mg·L-1(r=0.999 8)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16.6%,RSD=1.46%.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闫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T2~T3期食管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方法 1998年6月至2005年6月间进行根治性手术的T2~T3期食管癌患者140例,分成辅助化疗实验组78例和对照组62例,实验组于术后3~4周开始辅助化疗,每3周1次,共4次,所有患者全部随访,选择5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中晚期食管癌根治术后的远期生存.经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部位等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T2~T3期食管癌根治术后的生存的主要因素.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T2~T3期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远期生存,应常规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和区域淋巴结清扫.
作者:胡卫建;陈胜;汪方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护理.方法 收集92例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资料,分析导致出血的诱因,总结护理方法.结果 经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及时治疗,预见性观察及针对性护理,81例止血成功,达到佳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占88.04%,6例自动出院,占6.52%,5例死亡,占5.43%.结论 识别诱因,加强临床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德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野菊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Chrysanthemum indicum,TFC)对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 用TFC(125、250、500 mg·kg-1)连续给小鼠灌胃7 d,末次给药后1 h,一次性灌胃酒精(50%,6 g·kg-1)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不同剂量的TFC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甘油三酯(TG)含量和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TFC能显著降低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AST、TG值,降低肝匀浆中MDA含量,增强SOD、GSH、GSH-PX活性,使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并减轻酒精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 TFC对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TNF-α和IL-1β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玲;李俊;黄艳;姜辉;王建青;靳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国内外对抗凝血药物研究进展迅速,针对不同靶点、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或业已上市.新型抗凝血药物凭着它本身的优势将逐渐代替传统抗凝药物.
作者:王秀;夏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开发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复方盐酸吡格列酮/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中盐酸吡格列酮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使用HPLC法,以甲醇∶0.025 mol·L-1乙酸铵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9 nm.结果盐酸吡格列酮在0.5~20.2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样品溶液在8 h内稳定;精密度RSD为0.92%;平均回收率为100.2%.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作者:徐芳媛;李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本院15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中药注射剂使用调查分析,探讨本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本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脑梗死住院患者病历,对患者的年龄分布其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疗程、配伍方法、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66.5±25.5)岁,使用中药注射剂13个品种.单联使用占71.29%,二、三联使用分别占25.74%和2.97%.中药、化学药品联合使用占64.67%.选用溶媒不符合说明书规定51例,占50.49%,超说明书用量16例,占15.84%.结论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治疗脑梗死中,未能体现个体化原则.部分品种在溶媒选择、溶媒用量和药品用量上超出了说明书规定,特别是丹参粉针使用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牛绍利;尹文光;孙成珍;彭娜;史延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可分离式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 采用可分离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45例,前正中切口、复位用可分离式髌骨爪固定及膝关节加压包扎3 d后行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练.结果 随访10~37月平均20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临床疗效优40例,良4例,中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97.8%疗效满意.结论 可分离式髌骨爪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一种良好的固定方法.
作者:许安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锁阳多糖对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浸束缚应激、幽门结扎致胃溃疡两种模型,观察锁阳多糖对大鼠急性胃溃疡的预防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锁阳多糖高、中剂量组能抑制水浸应激性大鼠胃溃疡的形成,溃疡抑制率分别为37.7%、26.2%(P<0.01);同时锁阳多糖高、中、低剂量组能降低幽门结扎型大鼠胃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分别为42.0%、23.3%、16.3%(P<0.05,P<0.01).结论 锁阳多糖具有抗急性胃溃疡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有关.
作者:杨永生;麻春杰;董平;雷丽;聂耀;于笑艳;任存霞;钱占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合肥地区高血压急症老年患者利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调查,为进一步规范EMSS资源管理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年3月-2010年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281例高血压急症患者的发病及EMSS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EMSS资源利用率60~80岁老年患者为56.79%,80岁及以上患者为68.29%;城区居民为60.22%,农村居民为49.00%.就诊时症状非特异和伴有急慢性合并症60~79岁患者分别为121和130例,80岁以上患者65和68例,城区居民111和118例,农村居民为75和80例.结论 EMSS资源利用率显示,城区居民高于农村、80岁及以上患者利用率高,且30 d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亦显著增多.入院病人以农村居民、80岁以上、非特异症状、合并急、慢性合并症患者较为多见.
作者:胡承志;张泓;程立顺;孟令毅;杨静;徐俊;宋志友;李从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股骨解剖型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2例股骨远端骨折病人,采用股骨解剖型髁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获得平均16个月的随访.结果 本组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无切口感染和畸形愈合,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1.82%.结论 股骨远端钢板符合股骨远端外形,固定牢靠,能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作者:朱正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