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迷迭香芳香油提取及成分分析

赵文军;吴雪萍

关键词:迷迭香, 芳香, 油提取, 世界各地, 多年生, 地中海, 唇形科, 植物, 栽培, 沿岸
摘要:迷迭香Rosmarinux officinalis L.系唇形科多年生迷迭香属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泽兰有效部分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泽兰有效部分L.F04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造成大鼠血瘀证模型,观察泽兰L.F04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以及体内动静脉旁路血栓、体外旋转环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L.F04 0.408,0.204 g/kg对模型组大鼠ADP诱导的体内血小板大聚集率明显增加皆有显著的抑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血瘀模型大鼠体外血栓质量明显增加,长度仅有增加趋势,L.F04高、低剂量(0.408,0.204 g/kg)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L.F04高剂量对血栓干质量、湿质量的减轻尤为明显;L.F04高、低剂量对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41%,27.14%.结论泽兰L.F04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内、外血栓形成.

    作者:石宏志;高南南;李勇枝;余竞光;范全春;白桂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蜂毒素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蜂毒素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的可能作用环节.方法以MTT法测定蜂毒素体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观察iv蜂毒素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结果蜂毒素对H22细胞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蜂毒素作用于H22细胞后,细胞PCNA平均荧光强度低于对照组;iv蜂毒素对小鼠皮下H22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蜂毒素在体内外对小鼠肝癌H22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调细胞PCNA表达可能是其作用环节之一.

    作者:凌昌全;彭永海;张晨;黄雪强;李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北京平原地区金莲花引种栽培研究

    目的研究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野转家栽培技术以推广应用.方法在北京平原地区田间实地引种栽培,通过对其生长发育特性的观察,特别是开花特性的调查,以及花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其人工栽培的可行性.结果金莲花在北京平原地区引种4年基本上是成功的,其花的产量和总黄酮含量都较野生金莲花高,至少可进行4年以上的连续栽培而不减产,产量可达450kg/hm2,雾灵山的金莲花引种到北京平原地区,可一年开花、结籽两次,第2次抽茎率达40%以上,如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增施肥料和及时防治病虫害,可望大幅度提高产量.结论总结一套较为完整并切实可行的人工栽培技术,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作者:丁万隆;陈震;陈君;丁建宝;魏建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HPLC法测定抗病毒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

    抗病毒合剂由黄芩、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干、喉痛、咳嗽、急性病毒性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作者:安鸿志;陈卓;张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紫菀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紫菀Astertatar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I)、木栓酮(friedelin,Ⅱ)、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Ⅲ)、蒲公英萜醇(taraxerol,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V)、豆甾醇(stigmastero1,Ⅵ)、胡萝卜苷(daucosterin,Ⅶ).结论化合物Ⅳ,V,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作者:王国艳;吴弢;林平川;侴桂新;王峥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宽苞十大功劳茎中非生物碱的研究

    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在我国约有40余种,主要分布在南方各地,以西南地区为主.本属植物绝大多数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燥湿泻火、清肝明目之功效,民间应用历史悠久.该属植物为多年生小灌木,资源丰富,产量大,很多品种还没有被研究和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

    作者:纪秀红;田景民;斐茂伟;阎玉凝;李家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一种在多糖分离纯化过程中新的脱蛋白方法

    目的寻找一种在多糖(香菇多糖)分离纯化过程中适宜的脱蛋白方法.方法以正交试验法为主.结果通过正交试验法找到了一种在多糖(香菇多糖)分离纯化过程中新的脱蛋白方法.5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影响脱蛋白率(DPR)的主要因素是B(正丁醇)、次主要因素是D(乙醇),而因素C(甲醇)和E(氯化钠)的影响则较小;影响DPR的主次顺序为B>D>A(氯仿)>E>C.DPR随着正丁醇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很大,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迅速降低;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DPR逐渐降低;而当氯仿浓度增大时,DPR则开始上升,然后下降;当甲醇浓度增大时,DPR则变化很小.脱蛋白的佳条件是A2B2C1D1Ez,即在氯仿40%、正丁醇10%、甲醇2%、乙醇40%、氯化钠0.01%的条件下,杂蛋白的去除率高.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杂蛋白的去除率达99.98%.通过反复试验,还找到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包括香菇原料的蒸煮、煮沸样品的浓缩、粗多糖的沉淀和脱色、粗多糖的干燥等在内的原料预处理的佳工艺.结论这种新的脱蛋白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需贵重设备、加工成本低、容易放大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多糖类产品的精制或其他需要去除杂蛋白的单元操作.

    作者:王卫国;赵永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罂粟籽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属罂科罂粟属的栽培种,古名罂子粟、阿芙蓉.幼株、果实的乳汁和果壳供药用.罂粟果实的乳汁(即鸦片)中含30余种生物碱,其中主要含吗啡(morphine),含量为10%~15%,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罂粟碱(约1%)、可待因(约1%)、蒂巴因(约0.2%)及那可汀(约3%)等.罂粟油是新鲜罂粟果实的种籽经压榨后形成的油,不含吗啡.但是,有关罂粟籽油的文献报道极少.

    作者:陈永宽;李雪梅;孔宁川;杨伟祖;李聪;汪汉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HPLC 法测定杜仲仁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

    杜仲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成熟种子的种仁,含有脂肪油、蛋白质、糖类及桃叶珊瑚苷等多种化学成分.目前的利用价值仅限于从杜仲仁提取油脂.

    作者:杨小梅;尚平平;刘建斌;孙文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灯盏花细辛注射液治疗输卵管阻塞临床观察

    输卵管阻塞是不孕症的常见原因.近年来我院门诊的不孕症患者,对其中输卵管碘油造影确诊为输卵管阻塞黏连引起不孕的患者,采用灯盏花细辛注射液进行输卵管通液,治疗输卵管阻塞黏连,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照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石明止血合剂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石明止血合剂是由石榴皮、五倍子、明矾等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止血、固涩、收敛之功效,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上、下消化道出血,如消化道溃疡,出血性胃炎等病症.方中石榴皮、五倍子的主要有效成分都是没食子酸[1].本品原质量标准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没食子酸的含量[2].

    作者:丁华;曹红;水彩虹;邢俊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药物的能量理论和中药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

    提出了药物的能量理论和中药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疾病相关能量,人造中药复方的概念和中药现代化的第3种思路:简单→复杂.用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阐述了中药复方的科学性,指出有些疾病的治愈有赖于中药复方.以有效组份的能量协同作用机制为指导,借助于计算化学、分子模式、生物信息学、药动学,有望确定不同疾病的相关能量和中药复方的活性因子组合,由化学合成药实现人造中药复方,从而解决中药材产地不同,品种混乱,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难题.

    作者:张亚刚;吾满江·艾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草栽与段木栽培的灵芝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I.多糖肽成分的提取、纯化及性质

    目的研究草栽和段木栽培灵芝的多糖性质和含量;考察以草代木栽培灵芝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法提取、分离、逆相透析方法研究二者子实体多糖.应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的组成、摩尔比和相对分子质量.IR,1H-NMR和13C-NMR等光谱确定多糖肽化合物结构.结果草栽灵芝多糖肽(GLPG)和段木多糖肽(GLPW)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分别为5.13×105和5.85×105;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分别为6.21×105和6.96×105,二者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光谱数据.从光谱分析中看出各单糖间的苷键构型相似,均以β-苷键为主;糖肽部分均含有相同的16种氨基酸,糖的组份为鼠李糖、木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等,GLPW还含有微量甘露糖.结论草栽灵芝与段木灵芝多糖肽的主要理化特性相似,其提取率比段木灵芝约高2.8倍,为草栽灵芝的综合开发与药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林树钱;王赛贞;林志彬;林跃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HPLC法测定红花五味子木脂素的含量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红花五味子的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甲素,deoxyschizandrin)、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和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含量.方法HPLC法,使用Sphereclone ODS柱;流动相:水(A),甲醇(B),梯度洗脱:0~4 min,70%B;4~54 min,70%~100%B;流速为0.4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五味子酯甲、甲素、乙素、丙素在红花五味子中含量分别为0.026%~0.083%,0.007%~0.945%,0.002%~0.121%,0.010%~0.038%,其中五味子甲素普遍存在,且果实中含量高于茎藤.结论去氧五味子素是红花五味子果实的主要活性成分.

    作者:王彦涵;高建平;郁韵秋;陈道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生长调节物质对霍山石斛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和有机添加物对霍山石斛原球茎试管再生苗生根的影响.方法将试管苗分别培养在添加不同浓度的NAA,IBA,BA,KT,香蕉泥或氨基酸的MS基本培养基中诱导生根,观察并统计试管苗生根状况.结果不同NAA,IBA,BA,KT,香蕉泥或氨基酸添加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率、根长、生根数及长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它们的适合浓度分别为0.2,0.1,0.8,0.8 mg/L,20%和0.1%.结论NAA,IBA和香蕉泥对霍山石斛原球茎试管再生苗生根影响较大;氨基酸,BA和KT对生根作用不明显;KT有持绿作用.

    作者:石玮;罗建平;黄秀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研究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热安神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中风、微循环障碍等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丹参水提取液中,成分复杂,丹参素、原儿茶醛为其水溶性有效成分[1].

    作者:王志平;刘玉强;范晋勇;元英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复脉汤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复脉汤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通过HPLC法测定提取液中甘草酸和人参皂苷Rb1的含量.结果加醇量、提取温度影响具有显著性.复脉汤的佳提取工艺为:用10倍药材量的50%乙醇于60℃温浸4 h.结论按此工艺提取,复脉汤中有效成分甘草酸、人参皂苷Rb1含量高.

    作者:李文宏;余日跃;陈奇;汪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迷迭香芳香油提取及成分分析

    迷迭香Rosmarinux officinalis L.系唇形科多年生迷迭香属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作者:赵文军;吴雪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复方丹参对缺血预适应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加强缺血预适应(IPC)的机制,是否通过促进蛋白激酶C(PKC)蛋白、mRNA水平表达发挥作用.方法采用冠脉结扎大鼠5 min缺血,5 min再灌反复循环3次的缺血预适应方案,缺血30 min,再灌2 h的缺血再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RT-PCR的方法观察PKC蛋白、mRNA表达以及复方丹参对其影响.结果PKC在正常对照组中主要存在胞浆,但经过IPC和使用复方丹参后,在胞膜和胞核也可见;不论早期,还是晚期IPC组PKC表达均高于假性预处理组,以早期IPC组明显(P<0.01);经复方丹参预处理后,PKC的表达均高于再灌组、早期、晚期IPC组,以药物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DIPC)为优,显著高于早期IPC组(P<0.01).PKCmRNA在正常心肌组织、再灌组、假性预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但IPC后不论早期,还是晚期PKC mRNA表达均高于假性预处理组,晚期IPC组表达更加明显;经复方丹参预处理后,可明显促进早、晚期IPC及再灌组PKC mRNA的表达(P<0.05).结论复方丹参可激活PKC,使其发生转位,促进其蛋白、mRNA表达水平增高.这可能是此方加强IPC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高秀梅;张伯礼;商洪才;王怡;郭利平;张萌;史红;刘密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麸炒北苍术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和镇痛活性的研究

    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苍术项下2种基源植物之一.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1].性味辛、苦、温,专人脾、胃,具有燥湿健脾、辟秽化浊、祛风湿、解表、明目等诸功效.

    作者:李霞;杨静玉;孟大利;李铣;王金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