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利福平乳膏的含量

孙莉

关键词:HPLC法, 利福平, 含量
摘要: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利福平乳膏的含量.方法 采用 C18柱为固定相(250 mm×4.6 mm,5 μm),乙腈-pH 7.0磷酸盐缓冲液(40: 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4 nm.结果 浓度在40.16~200.8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9.95%,RSD= 0.2 %(n=3).结论 该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的优点.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甲氨喋呤的不良反应

    甲氨喋呤为干扰叶酸代谢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增值S期,人体内的骨髓、肝脏、消化道、黏膜等组织细胞代谢比较旺盛,故会受到该药影响,常产生消化道反应、皮肤黏膜损害、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本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甲氨喋呤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邓蓉;沈爱宗;朱继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抽验检出的159批不合格药品情况分析与思考

    黄山市药品检验所,根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下达的抽检计划[1],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国家抽样规定抽取样品[2],对抽样的药品依法进行检验[3].现将检出的159批不合格药品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汪民海;徐庆辉;陈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自由基清除剂在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自由基是指单独存在的、具有配对价电子的离子、原子、分子基团,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外层电子轨道上具有不配对电子,主要特点是性质活泼、反应性强,1956年Aarman提出了自由基学说(Free Radial Theory,FRT),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参与药物和毒物的降解,杀灭细菌,调解免疫功能,由于体内的抗氧化系统的存在,自由基能得以清除,使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作者:杨金鹏;胡文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肠恶性肿瘤致消化道反复出血诊治体会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电子胃镜及电子肠镜等检查技术的发展,上消化道出血和结肠出血诊断率较高.小肠部位出血诊断相对困难,特别是小肠恶性肿瘤引起消化道出血早期诊断率低,待诊断明确,已发展至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现将我院3例小肠恶性肿瘤诊断情况进行回顾.

    作者:罗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60例疗效观察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0%~25%,常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导致贫血,瘤体增大引起邻近器官压迫症状,是良性病变中切除子宫的首位因素.切除子宫不仅改变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还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一定影响.微创治疗子宫肌瘤是妇科大夫们关注的问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应用,使部分患者免除了开腹手术,但肌瘤小,未达到手术指征,以往多以观察随诊.自凝刀射频治疗恰好解决了这部分患者治疗的问题,且不需手术保留子宫,符合现代微创治疗的理念.

    作者:颜士杰;杨媛媛;马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贲门癌手术径路的选择的临床研究

    目的 讨论贲门癌外科治疗手术入路选择,提高临床贲门癌手术效果,使贲门癌外科治疗更加合理.方法 对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2年经胸和经腹二种径路外科手术切除的183例贲门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腹入路112例,经左胸入路71例,两种手术方式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贲门癌手术入路选择对外科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术前应综合患者全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因为经胸手术在肿瘤切除的彻底性方面优于经腹,因此在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时应首选经胸.

    作者:陶一勤;李道航;胡海峰;沙纪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Her-2/neu原癌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及治疗的作用

    Her-2/neu(c-erb-B2)基因为乳腺癌的主要致病相关基因,在20%~30%的乳腺癌患者中存在有Her-2过表达现象.本文综述了Her-2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与其它肿瘤基因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的诊治方面的应用及其检测方法.

    作者:杨莉;程卉;王磊;朱国旗;苏婧婧;李庆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安徽省2007年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2007年全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使用Excel软件和表格对2007年收集到的1 427份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 安徽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橡皮膏、宫内节育器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培训,提升报表质量,使之成为公众用械安全的有效信息.

    作者:黄萍;汪海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益气通利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 建立益气通利丸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 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样品,以黄芪甲苷、齐墩果酸为对照品,以当归为对照药材,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适宜的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显色剂显色.结果 在薄层色谱(TLC)中能够检出益气通利丸中的黄芪、牛膝、当归,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 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益气通利丸的定性鉴别.

    作者:刘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非吸收性外科缝线中环氧乙烷的残留量

    目的 检查非吸收外科缝线中的环氧乙烷残留量.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DB-624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3 μm),顶空瓶加热温度60℃,平衡时间30 min;汽化室温度25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300℃;柱温:程序升温,起始柱温为40℃,保持5 min,以每分钟20℃升温至150℃; 载气:高纯氮气.结果 该方法灵敏准确专属,在1~100 mg·L-1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该法可以作为非吸收性外科缝线中环氧乙烷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作者:史建勋;陈仲益;茅海琼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在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 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 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 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 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0、20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及心电图(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 ACD-CPR组10、20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 组(85.32±39.85 mmHg vs 62.15±30.14 mmHg at 10 min,t=5.648,P<0.001;73.56±36.58 mmHg vs 2.39±25.73 mmHg at 20 min,t′=5.350,P<0.001,respectively);自主循环恢复率(19[23.75%] of 80 vs 10 [11.63%] of 86,χ2=4.224,P<0.05)、24 h存活率(17 [21.25%] of 80 vs 8 [9.30%] of 86,χ2=4.625,P<0.05)亦显著高于STD-CPR 组;另外,ECG按压波形变化方面,ACD-CPR自动按压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人工徒手按压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 ACD-CPR 在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STD-CPR.

    作者:夏家栋;李从圣;程立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及曲面断层摄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颌骨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确定颌骨骨折的类型与骨折的移位情况,对颌面部骨折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和优化手术方案.

    作者:慕红文;杨晓滨;张宁;侯朝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马钱子碱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马钱子碱(Brucine)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分析Brucine在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对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以L-15培养基体外培养,用MTT 法测定Brucine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以碘化丙啶(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AnnexinV-FITC /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Brucine对MDA-MB-231的诱导凋亡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Brucine对MDA-MB-231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观察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性改变;流式细胞术PI染色结果显示随着Brucine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先增加后降低,但死亡细胞逐渐增加;且随着Brucine浓度的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促凋亡基因Bax和Caspase-3表达明显增高.结论 Brucine能够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Bax、Caspase-3和抑制Bcl-2等凋亡调控基因有关.

    作者:余志艳;李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诊治探讨

    目的 通过对本院诊治的疤痕子宫妊娠的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和佳治疗方法,减少子宫切除率.方法 回顾分析近3年来4例在本院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 3例首诊误诊,导致3例均在人流术时阴道大出血,2例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急诊行子宫切开取妊娠物疤痕切除修补术,1例子宫全切术,1例早期诊断、未清宫、药物治疗成功.结论 子宫疤痕妊娠误诊率高,对有剖宫产史的患者,人流前应仔细B超检查,作出早期诊断,争取保守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对急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子宫峡部切开清除妊娠物加疤痕切除修补是迅速止血,保全子宫的好方法.

    作者:倪笑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俞经生;葛建军;周正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探讨及对策

    中医通过多种药物的合理配伍,各种组方成分的适当增减,针对个体用药,其治疗作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几十年来,西医西药在我国的盛行为传统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开拓了眼界和思路.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传统古方中筛选出有效部位,制成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一方式已成为许多中药材用途更新改进的重要方式.随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本文就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作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袁孔现;胡文兵;李国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黄厚排气颗粒中枳实等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优化黄厚排气颗粒的提取工艺. 方法 以干浸膏得率、丹皮酚提取率、辛弗林提取率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黄厚排气颗粒的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 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丹皮酚4 h佳;枳实等水提醇沉工艺采用加6倍水,煎煮3次,每次2.0 h,醇沉浓度75%为佳工艺.结论 本方法所选得的工艺稳定可行,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作者:裴月梅;黄世福;田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Lipo PGE1商品名凯时)联合厄贝沙坦(安博维)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糖尿病肾病住院病人,分为单纯凯时组21例,单纯厄贝沙坦组21例,联合用药组23例,治疗21 d后及2个月后分别观察血压、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结果 各组治疗21 d后,尿素氮、血糖、血压无明显变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尤以联合用药治疗显著.结论 两者联用可明显改善肾血流量,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肾功能,并长期维持尿蛋白于低水平,有利于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林佃新;刘印;巩立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猴头菇多糖纯化及活性研究

    目的 筛选制备猴头菇浸提液的优工艺条件及研究猴头菇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 将猴头菇粉碎、脱脂,然后经水浸提液浸提,再经减压浓缩、Sevag法去除游离蛋白、乙醇沉淀得到猴头菇多糖.采用3H-TDR法测定小鼠LAK细胞活性.结果 经正交实验得到制备浸提液的优工艺条件:温度85℃,时间4 h,加水量150 ml;除蛋白的优工艺条件:样液:氯仿-正丁醇(体积比)=3;当乙醇体积分数为75%时可沉淀出较多的糖.给予猴头菇多糖小鼠LAK细胞抗肿瘤活性增强.结论 利用本工艺可较好的提取猴头菇多糖,且该多糖有显著的免疫活性.

    作者:韩伟;刘瑞丽;张晓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帕米膦酸二钠合成工艺改进

    目的 合成-氨基-1-羟基-亚丙基-二膦酸二钠盐(帕米膦酸二钠)工艺改进.方法 以β-丙氨酸为主要原料与三氯氧磷和亚磷酸反应的工艺为基础.(1)在反应体系中添加氯苯;(2)直接采用大量水洗纯化中间产品;(3)直接用氢氧化钠固体成钠盐.结果 原文献收率29.7%,现提高到47.3%,工艺简化.结论 经以上工艺改进产品收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改进了工艺.

    作者:李孝仁;付鑫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