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林霉素致小儿双眼浮肿1例

刘雅丽;孙术红

关键词:克林霉素, 上感高热, 临床资料, 咳嗽, 患儿
摘要:1 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9个月,因上感高热伴咳嗽2 d 就诊.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腹腔联合化疗治疗卵巢癌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静脉腹腔化疗药物配制、给药方法、给药时间顺应性对卵巢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常规化疗.观察组60例采用化疗前心理护理、静脉水化、静脉快速给药,下午腹腔给药、化疗前30 min推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止吐等方法.结果两种化疗方案在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胃肠道副反应,肾脏损害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过有效护理,正确药物配制,按时间生物学给药,科学使用止吐剂,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延长顺铂使用时间,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疾病缓解率.

    作者:陆彩云;罗桂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HPLC法测定阿卡波糖原料药的含量

    阿卡波糖是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在多项Ⅱ型糖尿病临床试验中,阿卡波糖能明显降低血糖.目前国内阿卡波糖原料的测定方法多采用部颁标准中收载的高效液相色谱法[3],但该法存在分离效果较差,出峰时间长等缺点.本文建立了一种分离效果好,出峰时间短,要求更高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阿卡波糖原料的质量控制.

    作者:邓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苦参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苦参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及指导原则进行实验.将苦参注射液经40倍稀释,用标示灵敏度为0.5 Eu·ml-1的鲎试剂检测其细菌内毒素.结果苦参注射液40倍稀释液对鲎试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苦参注射液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热原检查

    作者:刘雁;张大萍;邢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子宫腺肌病85例临床诊断和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85例子宫腺肌病占我院同期妇科子宫切除的11.6%;前后4年相比近4年发病率明显升高(71.4%);术前痛经40例(47.1%);月经过多或紊乱49例(57.6%);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31例,诊断符合36.5%;B超诊断符合率17.6%;除2例行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外,其余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术.结论近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升高,术前易误诊,阴道B超和MRI可提高诊断率,治疗应个体化,目前仍以手术为主,药物和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陶瑞雪;苏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我院泌尿外科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我院泌尿外科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和病床周转率逐年稳步上升,为了泌尿外科科室发展的需要,给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毒、价廉的治疗药物,我们在广泛征求专科医生意见的基础上,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通过招标选择了一批中成药提供给泌尿外科用于临床治疗,经过3年多的应用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和好评.本文将2002~2004年泌尿外科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马以泉;张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昏迷病人急诊时快速血糖监测的探讨

    我科从2002年2月开始,对急诊昏迷患者进行常规快速血糖监测,迅速获得血糖值,初步筛查出低血糖昏迷,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金珍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触摸护理的临床效应

    目前,在美国医院护理中心正兴起触摸疗法来解除患者病痛.触摸是一种非言语交流形式,属于简便、实用、且历史悠久的医疗技术,但对患者而言却有很大的激励力量.现将触摸护理的临床效应归纳如下.

    作者:童优利;刘聪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对头孢氨苄等几种抗生素的溶出度试验方法的考察与探讨

    目的考察不同试验方法对头孢氨苄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两种对照溶液配制方法)、对照品对照法测定头孢氨苄、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的溶出度.结果空胶囊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阿莫西林胶囊溶出度测定时对照溶液的配制方法对结果有较大影响;自身对照法与对照品对照法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异.结论应该用空胶囊溶液作为空白溶液以消除来自空胶囊的影响;应该规范自身对照法中对照溶液的配制方法以保证主药全部溶解;自身对照法与对照品对照法各有利弊,用何方法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史建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呋喃西林氧化锌搽剂中氧化锌的含量测定

    目的研究呋喃西林氧化锌搽剂中氧化锌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络合滴定法测定呋喃西林氧化锌搽剂中氧化锌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5%,RSD为0.85%,经对6批样品含量测定,均符合质量标准.结论用络合滴定法测定呋喃西林氧化锌搽剂中氧化锌的含量可行,方法快速,准确精密,回收率高.

    作者:俞恩珠;吴春芬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同时,对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

    作者:李荣;李俊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对乙酰氨基酚浓度

    目的建立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方法经过乙醚为溶剂的液相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检测.结果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能很好分离,无血浆内源物干扰,低检测浓度为0.05 mg·L-1,对乙酰氨基酚在0.05~5.0 mg·L-1范围之间线性良好(r=0.999,P<0.01),提取回收率在70%以上,相对回收率在90%附近,日间、日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结论该实验建立的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HPLC检测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作者:路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近两年我院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近两年内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医院2003~2004年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用药金额、每日药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年来,口服降血糖药物用药金额和DDDs增长明显,DDDs排序在前的是价廉和常用的药物.结论新型降血糖药物已经被病人接受,尽快提高国产降血糖药物的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任务紧迫.

    作者:袁孔现;李国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改变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急性白血病(AL)染色体异常特征,结合临床评价细胞遗传学对AL诊治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以R显带为主、G显带为辅对76例A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疾病的诊治及转归情况.结果 76例急性白血病细胞核型异常检出率为 55%(42/ 76),初发病例异常核型31例,检出率61%(31/51),缓解病例异常核型5例,检出率31%(5/16);对52例患者随访中发现:核型正常16例,其中13例(81%)达缓解,2例(15%)复发;核型异常36例中22例(61%)达缓解,8例(36%)复发(P<0.05),核型正常组缓解率明显高于核型异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核型异常组;核型正常、超二倍体及t(15;17)易位者疗效较好 ,而伴-7/7q-、t(9;22)、t(4;11)、t (9;11)、t(1;19)易位者疗效较差;缓解期染色体仍为异常核型者常复发,继发性染色体改变常预示病情恶化.结论半数以上AL患者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且主要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它们和特定的FAB亚型相关;细胞遗传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密切,是影响白血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

    作者:刘洪军;卢洁;王宁玲;潘金兰;吴亚芳;薛永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65例护理体会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系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CHD)发展到后期严重的病变征象.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ACS是导致CHD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其变化快,临床表现差异大,易误诊、漏诊.对ACS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细致护理,将改善CHD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现就我科65例ACS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铁剂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铁预防和治疗妊娠期贫血的疗效.方法将177例孕20周左右的孕妇根据补充铁剂前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组(Hb≥100 g·L-1)随机分成补铁A组(68例,从20~24周开始补铁12周)与空白对照组为B组(59例),治疗组为C组(50例,Hb<100 g·L-1).结果 A、C两组用药12周后比用药前Hb及血清铁蛋白(SF)增加(P<0.05),尤以C组明显(P<0.01).结论孕期补铁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牛伶;汪锦萍;于雅云;章一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切除的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钡餐检查检出率为77.8 %,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率为59.3 %,腹部CT和B超的检出率分别为40.7 %和33.3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术后3年、5年生存率相近.结论胃肠钡餐和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三、四段腺癌的主要方法,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该部位肿瘤的根治手术.

    作者:刘和寿;梁启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42例胃癌手术标本,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44V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为69.05 %(29 /42),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对胃癌组织进行CD44V6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进展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作者:叶辉;王伟;张兴林;邬时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调查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情况,指导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9月间我院ICU收住的113例机械通气引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检出病原菌138株,其中革兰阴性(G-)细菌87株(63.0%),革兰阳性细菌(G+菌)33株(23.9%),真菌18株(13.1%).大多数菌株多重耐药.结论机械通气引发下呼吸道感染院内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药敏实验呈多重耐药,临床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选择敏感广谱抗生素.

    作者:王兵;吴金;吴彬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院内获得性肺炎34例病原学检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院内获得性肺炎(HP)病原学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T2DM并发HP患者病原菌,2次或2次以上培养到同一病原菌确认为致病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作分析.结果 34例患者临床分离到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NB)占89.3%,主要致病菌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等,药敏分析发现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而对酶复合制剂、四代头孢和碳青酶烯类药物相对耐药率较低;其中3株革兰阳性杆菌(GPB)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 T2DM并发 HP病原菌多为GNB,且常见为多耐药菌株,病原学检测和药敏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余明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超临界CO2萃取棘茎楤木根皮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临界CO2萃取棘茎楤木根皮挥发油的佳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对棘茎楤木根皮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萃取压力20 MPa,温度45℃,CO2流量40 kg·h-1和萃取时间80 min,萃取率为4.48 %.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的萃取率高,萃取时间短.

    作者:朱敏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