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亮;魏春燕
目的:观察纳洛酮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老年人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脑梗死性痴呆老年患者给予纳洛酮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精神情况及缺血情况,客观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t =3.247、3.469,均 P <0.05),缺血量表(Hachinski)评分低于治疗前(t=3.384,P<0.05)。结论纳洛酮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有效改善老年人脑梗死性痴呆的主要临床症状、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刘宝华;白光辉;王志翊;林海燕;商萍;邬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BEV )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分析其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92例BEV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应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48 h再出血率、止血时间、输血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观察组无效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30.41±1.82)h,短于对照组的(41.83±2.6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5);观察组输血量为(374.16±28.30) mL,少于对照组的(582.33±36.1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观察组48 h再出血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EV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再出血率,缩短止血时间,减少输血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伍小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卧硬板床,腰部垫高进行复位。治疗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100 mL;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给予患者闭合复位,术后给予患者牵引悬吊,卧硬板床,将软枕垫在骨折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s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1)伤椎前缘高度。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13.81±2.09)mm,(20.14±2.26)mm,(21.89±2.60)mm;对照组:(15.24±2.21)mm,(17.39±2.57)mm,(17.40±1.81)],除治疗前外(t=0.278,P>0.05),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均小于治疗组(t=5.163,P<0.01;t=7.491,P<0.01);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F=60.721,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2)脊柱后凸Cobb′s角。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脊柱后凸Cobb′s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26.18±2.03)°,(9.56±1.11)°,(9.57±1.08)°;对照组:(27.36±2.71)°,(14.59±1.28)°,(14.52±1.48)°];除治疗前外(t=1.836,P>0.05),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脊柱后凸Cobb′s角均大于治疗组(t=15.706,P<0.01;t=14.300,P<0.01);两组患者脊柱后凸Cobb′s角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F=14.381,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3)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8.31± 0.94)分,(1.86±0.74)分,(1.87±0.77)分;对照组:(8.12±0.95)分,(3.85±1.07)分,(3.82±1.08)分];除治疗前外(t=0.752,P>0.05),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大于治疗组(t=8.095, P<0.01;t=7.812,P<0.01);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 F=23.330,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4)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治疗组:(73.27±4.55)分,(32.11±2.57)分,(29.14± 3.60)分;对照组:(75.49±4.20)分,(43.83±2.98)分,(38.67±5.28)分];除治疗前外(t =1.897,P>0.05),其余各时点对照组的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大于治疗组(t=14.413,P<0.01;t=7.895,P<0.01);两组患者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F=9.358,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的腰背部疼痛,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并能遏制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莫成敏;蔡拉加;林剑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64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输血组)及对照组(非输血组)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血糖、血钾、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7.1±0.6)比(7.5±1.2)]、血糖[(9.0±1.2)比(7.0±1.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13.30,均P<0.05),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pH、血糖及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观察组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47.7%,高于对照组的22.7%(χ2=4.23,P<0.05);对高钾血症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为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r=2.54、2.32,均P<0.05)。结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水平与高钾血症发生密切相关,大量输血不是外伤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水平变化,防止出现高钾血症。
作者:王博达;王芳;闫战平;牛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L)的临床疗效和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NL术治疗肾结石的60例患者资料,以是否接受输血治疗为因变量,以性别、体质指数、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类型、穿刺路径及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分期手术等可能引起出血的各因素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患者PCNL术均成功,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结石类型、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手术时间可显著增加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P=0.007、0.024、0.038、0.041,95%CI=0.571、0.638、0.625、0.516),结石类型是PCNL术出血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7,95% CI=0.571)。结论 PCNL术治疗肾结石临床效果显著,术前调整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提高手术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可有助于降低PCNL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风险。
作者:杨党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母婴结局,为初产妇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初产妇8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9例,应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观察组42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主要观察两组初产妇自然分娩情况、总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Apgar评分。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初产妇产前和产后3 d进行心理状况评分,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64.15%(272/424),高于对照组46.55%(209/449)(χ2=6.12,P<0.05);观察组总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为(509.22±47.38)min和(183.16±10.28)mL,均低于对照组(t=13.28、12.19,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为2.36%(10/424),低于对照组的5.35%(24/449)(χ2=4.88,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4±1.23)分,高于对照组的(9.12±1.06)分(t=6.36,P<0.05);两组产后SAS和SDS均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9.94、11.38、12.05,均P<0.05);观察组产后SAS和SDS分别为(51.08±3.36)分和(12.18±1.65)分,均低于对照组(t=6.11、5.92,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96.88±6.92)分,高于对照组的(91.27±7.14)分(t=6.08,P<0.05)。结论对围分娩期初产妇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程时间,并减少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林敏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147例,根据术式不同将1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的B-Lynch缝合术,观察组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对两组产妇在术中以及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术中、术后2 h 和术后24 h 出血量( mL )[(1950.00±95.38)、(145.00±14.65)和(251.00±25.28)]显著高于观察组(mL)[(1620.00±79.64)、(102.00±10.53)和(235.00±20.53)](t=1.648,P<0.01;t=1.852,P<0.01和t=1.042,P<0.01),且观察组的止血时间(8.86±1.4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2.18)min(t=3.217,P<0.01)。术后42 d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均较好,并无发生明显可见的子宫缺血、切口感染、宫腔粘连和坏死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继发性贫血和恶露的比例(2.7%和1.35%)明显低于对照组(12.33%和15.07%)(χ2=4.919,P=0.031和χ2=9.223,P=0.002)。且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 B-Lynch 缝合术对产妇卵巢功能影响不大。观察组95.95%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0%(χ2=4.240,P=0.046)。结论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对于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是行之有效的保守性止血手术,可予推广。
作者:陈慧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在门诊乳腺外科就诊的乳腺增生且属于肝郁气滞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 d(A组)、5 d(B组)、7 d(C组)更换耳穴贴压组各30例。比较三组患者乳腺增生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A、B、C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4.57±1.74)分,(4.63±1.83)分,(4.81±1.57)分;治疗后:(3.45±1.52)分,(1.82±0.96)分,(2.45±1.03)分。 t=2.66、7.45、6.88,均P<0.05],其中B组与C组效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45、6.88,均P<0.01),且复发率低。结论 B组的耳穴贴压时长既能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病疼痛症状还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且患者的依丛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国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奇霉素用于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干扰素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分散片,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转阴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2.92%),复发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4、10.52,均P<0.05);观察组转阴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2%(χ2=9.51,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云树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效果。方法对36例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孕妇,每天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外阴阴道后,用硝酸咪康唑栓置入阴道后穹隆,连用7d为1个疗程。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1个月复查,治愈87例,占75%;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确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云丽;郭秀艳;冯春秀;王伟敏;陈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前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实施剖宫产手术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53例,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孕妇术前焦虑和抑郁情况、术中生命体征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51.39±5.76)分、(48.35±5.01)分,对照组的分别为(58.70±6.14)分、(56.82±5.49)分,两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值分别为3.562、3.745,均P<0.05);观察组术中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出血量等指标分别为(20.85±1.67)次/min、(78.29±6.71)次/min、(104.82±13.68) mmHg、(76.43±11.84) mmHg 和(263.79±46.72)mL,对照组的分别为(25.93±2.10)次/min、(96.47±8.55)次/min、(127.45±15.36)mm-Hg、(87.04±13.56)mmHg和(326.18±53.45)mL,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均亦有统计学意义(t=2.305、3.816、4.265、3.591、4.574,均P <0.05);术后2 d 内观察组产妇术后疼痛发生率为62.34%,食欲恢复率为97.40%,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的分别为85.53%、90.79%、40.79%,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均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425、2.034、4.762,均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计划剖宫产的孕妇进行产前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孕妇焦虑、恐惧的负性心理,利于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并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韩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链式护理操作流程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操作流程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链式护理操作流程的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血透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半年无差错率、患者满意率和血透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缺陷总发生率为5例(8.93%),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2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5)。结论链式护理操作流程,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差错率,保障了血透科的护理品质。
作者:刘灿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体外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株,以50μL/mL、100μL/mL、200μL/mL、400μL/mL 4个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作用于该细胞,在12 h、24 h和48 h后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及数量。结果50μL/mL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作用12 h、24 h及48 h后,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87±2.22)%、(13.42±2.14)%、(30.8±3.67)%;100μL/mL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作用12 h、24 h及48 h后,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2.25±1.58)%、(43.34±2.84)%、(66.46±2.64)%,抑制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 h =12.319,t24 h =14.573,t48 h =12.319,均 P<0.05);加药组200μL/mL与400μL/mL浓度作用24 h后细胞完全死亡,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变圆、漂浮,核质比例减少,细胞碎片较多。结论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谢克恭;唐毓金;黄煜朗;曾文容;黄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银屑病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12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阿维A酸胶囊,观察组给予银屑病方,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严重指数( PASI )、不良反应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60/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0%(61/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94);治疗后,观察组PASI评分(0.96±0.03)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t=9.041,P=0.02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χ2=13.073,P=0.019);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以及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4.03±0.03)200/s、(5.02±0.05)30/s、(9.56±0.13)10/s,显著优于对照组(t=10.231、9.086、9.427,P=0.019,0.027,0.025)。结论银屑病方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的有效方剂,能显著降低血液黏稠度。
作者:崔存柱;陈冬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麻醉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手术麻醉患者285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160例,非感染组125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麻醉方式、过滤器类型、抗生素使用、插管情况等。结果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年龄≥60岁(OR=2.03,χ2=18.32)、全麻(OR=2.15,χ2=21.22)、麻醉时间≥3 h( OR=2.32,χ2=23.32)、喉镜消毒方式( OR=3.52,χ2=37.44)、过滤器类型( OR=4.31,χ2=42.18)、抗生素使用(OR=2.14,χ2=14.53)、插管过深(OR=2.23,χ2=13.66)、插管不熟练(OR=2.14,χ2=12.17)、拔管指征不完全(OR=2.44,χ2=23.27)、拔管延迟且>3 h(OR=3.44,χ2=33.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罗洪亮;魏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临床普遍认为脑瘫需要综合的康复治疗,中医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和治疗有其自身特色,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陶成;童光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PICC置管肿瘤患者96例,采用电脑抽号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即观察组,每组48例。置入PICC后,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及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发放自拟PICC置管患者自我维护质量评估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48例)优26例、良15例、差7例,优良率为85.4%;对照组优12例、良14例、差22例,优良率为54.2%。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226,P<0.05)。结论针对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自我维护能力,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春芳;封亚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纱布填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术和动脉导管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大出血急救时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应用纱布填塞术(填塞组),6例应用髂内动脉结扎术(结扎组),9例应用动脉导管栓塞术(栓塞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术前休克指数、术中控制休克的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ICU住院天数、并发症等。结果填塞组术中控制休克时间、术后输血量和术后ICU 住院天数分别为(70.00±24.50) min、(1050.00±207.02) mL和(10.12±1.64)d,结扎组分别为(40.83±12.01)min、(1800.00±400.00)mL和(11.17±1.72)d,栓塞组分别为(91.67±22.64) min、(1644.44±421.64) mL和(7.22±1.56) d,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323、9.265、12.235,均P<0.05),并且结扎组术中控制休克时间短;填塞组术后输血量少;栓塞组术后ICU住院天数短。填塞组4例感染,感染率50%,其中1例于术后第8天死亡;结扎组1例合并颅脑和腹腔脏器损伤,于术后第11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纱布填塞术操作难度小,止血效果明确,适合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和基层医院对骨盆骨折的急救;髂内动脉结扎术操作快,能及时控制休克;动脉导管栓塞术对患者创伤小,止血效能明确,但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临床医生应灵活并综合利用各止血方法。
作者:李继凯;宋洁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儿予以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机械通气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9.31%,与对照组的75.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9,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 h、12 h、24 h PaCO2、PaO2、pH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t=3.28、3.45、3.36、3.52、3.57、3.72、4.05、3.98、4.14、3.75、4.01、3.87、4.02、3.82、3.77、4.27、4.17、4.33,均P<0.05);观察组肺炎、慢性肺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2.17、4.85,均 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351.43±71.56)h、(26.73±11.4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39±124.28)h、(42.32±12.38)d(t=4.85、4.85,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解红艺;徐莉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加强心理护理及营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出凝血情况,正确指导患者饮食落实好各项护理措施,及早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发生肝性脑病、腹水各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低血糖1例,吻合口出血1例,胃排空障碍1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肝硬化患者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少芬;林小芳;郑黎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