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森林;李建平;聂成;蔡青;温剑华;邹渊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等主要住院指标的管理效果。方法收集2007-2012年某院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2010-2012年间各项指标的每月数据绘制时间序列图进行分析。结果平均住院日与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次均住院费用指数、平均药占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工作量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呈不断下降趋势,次均住院费用相对收入水平的增长并未增加,平均药占比得以控制,但危重症患者比例有所下降。结论近年来的指标管理使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在基本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整体医疗效率的提高。
作者:路阳;郭阿娟;席峰;陆晨;李士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紫杉醇( PTX)和顺铂三药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紫杉醇4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6.5 mg/m2)和5-FU(3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化疗间歇期,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部分应答(PR)9例,应答率21.4%,病情稳定(SD)15例,总的病情控制率(PR+SD)为57.1%。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3~36个月),中位进展时间(TTP)为7.1个月(1.1~21.8个月)。1年生存率为33.3%,2年生存率为22.1%。结论5-FU、PTX和顺铂三药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有很好的肿瘤控制率,患者有很好的耐受性。
作者:王在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术前行BPF方案化疗在晚期下咽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4例晚期下咽癌患者行术前化疗+手术治疗,化疗方案为奈达铂+博安霉素+氟尿嘧啶,观察化疗疗效、副作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部增强CT扫描显示CR 4例,PR 32例,NC 6例,PD 1例,有效率66.7%,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9.0%,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0.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4%。结论下咽癌术前行BPF化疗,能缩小病灶,降低分期,提高保留咽喉功能的安全性,且化疗副作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项洋锋;郭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发生中药药源性疾病患者一般资料、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转归等。方法收集2004-2012年东营地区(东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数据)中药及制剂导致的药源性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及制剂导致的药源性疾病共计3446例,共涉及603种中药,包括中药制剂599种,中药饮片4种。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急需建立中药制剂致药源性疾病的防御体系,对中药药源性疾病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监测和分析,并通过有效途径及管理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为药品管理行政部门提供修改说明书的依据,大限度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作者:王金英;李挺山;胡峰霞;刘从华;陈金泉;张翠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 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 EGD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于确诊0 h、6 h、24 h记录HR、MAP、CVP,PiCCO组(n=26),根据监测心排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及CVP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n=16)仅采用监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治疗后6 h、24 h的效果,观察PiCCO组患者CVP升高2 mmHg、GEDVI增幅是否大于10%分析CVP、GEDVI与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iCCO组液体复苏6 h后HR、MA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101.3±7.8)次/min比(119.4±7.2)次/min,t=-7.520,P<0.05;(71.8±7.6) mmHg比(51.5±8.9) mmHg,t=7.873,P<0.05],早期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住ICU天数较对照组减少[(17.0±3.4)分比(22.7±4.1)分,t=-4.978,P<0.05;(53.6±11.5)%比(-16.5±5.2)%,t=9.283,P<0.05;(13.8±2.6)d比(23.3±2.2)d,t=-5.075,P<0.05],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62,P>0.05);PiCCO组中液体复苏前后GEDVI的变化与CI的变化呈正相关(r=0.799, P<0.05),CVP变化与CI的变化无明显相关(r=-0.446,P>0.05);GEDVI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6例中0 h CI≥3 L· min-1· m-2有13例(81.3%),GEDVI不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0例中0 h CI≥3 L· min-1· m-2有3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9,P<0.05)。结论 PiCCO监测所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下的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前负荷,在感染性休克并心功能抑制患者中,CVP与GEDVI之间的变化关系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功能。
作者:汤文杰;叶高峰;温兴杰;崔健;林士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4例,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各102例。 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 mg/kg,B组患者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追加剂量和总量,以及检查中呛咳反应、体动的发生率,麻醉时间,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医生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51±0.39)mg/kg]较B组[(1.69±0.47)mg/kg]减少约0.17 mg/k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能减少丙泊酚诱导剂量。
作者:董丽萍;刘虹;柴建威;方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诱导期间患者个体化护理经验。方法对5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个体化护理,做好充足的透析前护理,加强透析中患者和透析装置的监护和管理,透析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家庭背景,个体化指导患者克服诱导期心理障碍,指导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加强血管通路保护。结果5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改善了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安全地度过了透析诱导期。结论对诱导期透析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能使患者尽快转入到维持性透析的角色,减少透析中的并发症。
作者:周利文;杨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不少作者在投稿时,对所在单位的中、英文名称的书写不够规范,不少单位在开具推荐信(即介绍信)时,使用的公章与文稿中所书写的不一致。单位名称书写不规范,将影响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及文稿发表后文献计量学的统计等工作。为此,本刊就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如下:(1)作者在投稿时,首先应列出单位名称的全称,具体到所在科室,并且写明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编。(2)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根据所在单位统一的英文名称书写。(3)单位科研部门开具文稿推荐信上的公章内容,须与文稿中所书写的单位名称一致。(4)由不同单位共同撰写的文稿,各个单位的名称均须分别列出,由论文的资料提供单位(一般即为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开具文稿推荐信。(5)如文稿作者为集体作者,英文摘要的作者项中,应列出本文稿第一整理者(即第一执笔者)的姓名及工作单位。(6)如文稿第一作者在投稿后工作单位有变动,英文摘要的作者项中,应同时列出第一作者的原单位及现在单位。(7)通信作者要附上通信地址和电子信箱。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PAE)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泛耐药菌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和评价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347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347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较严重,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均为100.0%,氨苄西林/舒巴坦、妥布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95.1%、86.8%、83.6%。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已达19.6%,泛耐药菌的检出率为4.9%。结论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耐药性日趋严重,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防止泛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
作者:尚旭明;栾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作用以及血浆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并发肺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 d。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WBC、中性粒细胞和CRP分别为(36.92±0.31)℃、(8.01±0.60)×109/L、(60.99±3.01)%、(21.78±2.02)mg/L,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t=9.99、24.09、12.44、43.98,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T、WBC、中性粒细胞和CRP分别为(37.05±0.16)℃、(10.53±0.54)×109/L、(72.76±1.56)%、(33.31±3.40)mg/L,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t=15.95、20.12、4.14、16.53,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观察除T外,其余三项指标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6.15、7.93,均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协同抗生素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效果显著,比单纯抗生素治疗更有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王延民;孙洪涛;程世翔;魏正军;廖余平;张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宫腔粘连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的临床资料,将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与二维超声、宫腔镜/病理诊断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价值。结果72例宫腔粘连患者,轻度粘连41例,中重度粘连31例;三维超声诊断轻度与中重度宫腔粘连漏诊率分别为24.4%、6.5%;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的检出显著优于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对轻度宫腔粘连的检出显著低于宫腔镜(χ2=7.842,P<0.01),而对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检出率与宫腔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方便、安全,不受月经周期影响,并可清晰显示宫腔结构,对确诊宫腔粘连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杨军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40例,采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B组40例,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40例,采用单纯丙泊酚麻醉。比较三组麻醉前、注药后2 min、苏醒时的MAP、HR、SpO2,并记录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术后腹痛情况等。结果 A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后30 min下腹痛VAS评分分别为(3.8±1.0)min、(4.6±1.1)min、(111.0±14.5)mg、5.0%、10.0%、7.5%、(1.0±0.9)分,B 组分别为(3.9±1.1) min、(4.7±1.2) min、(108.9±13.6) mg、7.5%、45.0%、27.5%、(4.4±1.9)分,C组分别为(5.0±1.1) min、(5.8±1.2) min、(137.3±18.7) mg、42.5%、15.0%、5.0%、(5.0±1.7)分,A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B组(χ2=12.29,P<0.05);A组、B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的体动反应发生率评分均优于C组( t=5.11、4.47,4.67、4.10,7.03、7.76,3.25、2.16,均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术中呼吸抑制较少,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并发症少。
作者:陈森林;李建平;聂成;蔡青;温剑华;邹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选择胎盘早剥晚期早产儿58例(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分娩的非胎盘早剥早产儿58例(对照组),对两组出生、产程等情况及并发症、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治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胎龄、多胎、出生体质量、胎盘早破史、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妊娠糖尿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124,χ2=30.082, t =2.945,χ2=33.956、χ2=6.170,t=2.354,χ2=4.921,均P<0.05),两组早产儿分娩方式、先兆子痫、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治愈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盘早剥新生儿胎龄较小、出生体质量较轻、一般多胎并多见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患儿的母亲年龄也偏大,并多有妊娠期糖尿病史,对胎盘早剥患儿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余深锁;束龙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患者38例39眼。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在36~67 mmHg,术前做前房穿刺,静脉滴注20%甘露醇以降低眼压,2%利多卡因2.5 mL进行球后麻醉。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止血;做以上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约4 mm ×3 mm大小,继续放出一点房水,然后在巩膜瓣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39眼经过手术治疗及6~20个月的回访,眼压控制正常稳定30眼,占84.6%;37眼视力明显提高,占94.9%。结论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方伟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价值。结果108例受检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74例,阳性检出率68.5%;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4.43、6.37、163.55,均P<0.05)。单支病变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狭窄<50%)或正常,而根据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表现及家族史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临床作出了冠心病的诊断。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重要的微创手段,与其他无创检查方法相比,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高,并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位置、范围,宜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方法。
作者:余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观察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甲组(n=32)行颈丛阻滞配合颈椎牵引治疗,乙组(n=28)采用单纯颈椎牵引治疗,根据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疗后10 d、20 d、30 d、90 d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4.61±0.70)分、(3.71±0.57)分、(3.30±0.65)分、(4.44±1.04)分,乙组分别为(5.88±1.47)分、(5.61±1.35)分、(4.83±0.86)分、(5.50±0.8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1.06、1.30、7.51,均P<0.01)。结论颈丛阻滞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颈椎牵引,适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作者:金春祥;黄冰;姚明;陆雅萍;侯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检测对老年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脂肪肝患者17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尿酸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尿酸异常发生率为50.3%,高于对照组的10.0%(χ2=7.43,P<0.05);观察组血尿酸为(473.21±56.85)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49.14±62.73)μmol/L( t=9.63,P<0.05)。结论脂肪肝可引起血尿酸异常,应对老年脂肪肝患者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及预防其他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发生精神分裂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住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例(病例组),另选择无精神病史的患者101例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F1)为保护因素(OR=0.643,95%CI=0.235~0.863,P=0.01;OR=0.582,95%CI=0.168~0.906,P=0.01;OR=0.478,95%CI=0.174~0.834,P=0.01),而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拒绝否认(F5)及母亲过分干涉(M2)为危险因素(OR=1.535,95%CI=1.096~2.187,P=0.01;OR=1.516,95%CI=1.097~2.096,P<0.01;OR=1.375,95%CI=1.034~1.989,P=0.01;OR=1.347,95%CI=1.272~1.915,P<0.01)。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作者:史青;李丛梅;崔中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光固化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齿楔状缺损患者60例(患牙共计132颗)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材料的不同,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牙分为A、B、C三组,A组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缺损,B组使用FX-11玻璃离子修复缺损,C组使用FX-11玻璃离子水门汀+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缺损,分析并比较三组患牙治疗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81.4%、88.6%、95.6%,A组、B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成功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92,均P<0.05)。结论使用FX-11玻璃离子水门汀+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的方式修复楔状缺损临床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刘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