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田亚丽;白晓霞;龚萍萍;罗娜;张兴娟;刘云;张晓庆;徐潇

关键词:电子阴道镜, 宫颈病变,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摘要:目的 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妇科门诊2010年1-9月间2 279例阴道镜检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诊断的灵敏度为85.1%(40/47),特异度为53.0%(71/134);对宫颈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8.9%(8/9);对湿疣诊断的灵敏度为100%(2/2).阴道镜的阳性预测值为64.5%(40/62),阴性预测值为89.9%(71/79).CIN分级与宫颈糜烂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阴道镜是一种可行的、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但又有其局限性,需积累经验,综合分析,慎重诊断.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侧卧与半卧交替卧位在第二产程中的效果观察

    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指从子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 h,经产妇较快,但也有长达1h者.第二产程不得超过2h.目前,在第二产程中,产妇可采用多种分娩体位,但每种体位都有其利弊.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娩体位,以提高分娩质量,减轻产妇痛苦,已成为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2010年3-4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50例(孕37~42周)在第二产程中合理运用侧卧与半卧交替卧位的分娩体位,提高了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增加了产妇的舒适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丽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目的 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评价与分析干预效果并提出完善建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调400人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与分析对其开展社区健康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前后血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与干预后1年研究对象坚持锻炼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药物依从性3项指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教育程度、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以及是否规律服药为血压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论 政府应加大利民卫生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促进居民健康改善;加强对能够胜任社区慢性病健康干预工作的适宜人才的培养;提高对社区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性.

    作者:姜燕;鲁翔;公丕裕;周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失误与对策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按其损伤机制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损伤[1].但因基层医务人员因医疗水平、观念、设备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发生漏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现对我科2003年3月-2010年10月治疗的260例挠骨远端骨折患者在治疗中常见的失误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志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200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发展到1.77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达3亿人[2].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由过去的疾病防治发展到增进健康、合理营养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等.

    作者:陈笑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上海市松江区社区预防保健人力资源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基层预防保健人力资源的发展现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人员进行调查,并与2004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9年全区防保人员总计262人,平均年龄为37岁,比2004年下降了3岁;从事防保工作平均10.78年,与2004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明显增加,占59.15%;防保人员的技术职称仍以初级为主,占74.42%;所学专业为公共卫生者仅占37.78%,还有10.68%为非医学专业人员.结论 基层预防保健工作人员需进一步增加配置、加强培训和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作者:张颖;陈文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颈外静脉Y型留置针在乳腺癌CAF方案化疗中的应用

    静脉化疗是大部分乳腺癌患者规范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易给静脉造成损伤,常表现为注射部位血管出现红、肿、灼热及疼痛.特别是乳腺癌患者静脉选择的限制,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稍有不慎,会给患者造成更多的伤害,如皮肤坏死、心理损害以及影响化疗的正常进度等.而锁骨下、颈内静脉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3种深静脉穿刺留置化疗方法,因其费用高、留置时间长、出现的各类并发症以及出院后仍需定期到医院做静脉置管护理,而使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特别是农村妇女患者难以接受.为了更好地解决乳腺癌患者化疗的静脉选择问题,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避免静脉炎的发生,本科对54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颈外静脉Y型留置针穿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彩荣;陈晓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苏州市成年居民体质指数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苏州市区成年居民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苏州市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市6个区640名18周岁以上常驻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等指标测量,对BMI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调查居民体重过低者占4.5%,超重和肥胖者占37.3%;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学历和饮食行为对BMI的影响有显著性.结论 苏州市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人数所占比例较高,尤其男性.中老年人和低学历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突出,应加强健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健康体重.

    作者:李伟;膝臣刚;傅春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宫内窘迫新生儿心肌酶谱临床分析

    胎儿宫内窘迫是指以胎儿胎盘系统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它是胎儿宫内缺氧和酸中毒引起的一种危急病理状态,其中有2/3会延续至新生儿窒息,可并发多器官系统损伤,甚至胎死宫内[1].很多研究发现,窒息新生儿的血清心肌酶谱往往升高,重者可发生严重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2-3].但对有宫内窘迫史、出生时羊水清、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的研究报道很少.

    作者:毛春仙;王秀萍;宋洁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简易营养评价精法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MNA-SF量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中营养不良者占11%,营养状况良好者占89%.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仍然存在营养不良现象.MNA-SF问卷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枯具有可行性.

    作者:肖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B超与声学造影对心梗前心肌微循环的评价

    目的 运用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技术探讨心肌梗塞前心纹痛与心肌徽循环、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2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根据梗塞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分成心绞痛组(A组)和无心绞痛组(B组),其中A组17例.B组12例;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63.3±7.5)岁.采用Philips Sonos 5500超声诊断仪、S4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显像,造影剂采用德国先灵公司生产的Levovist.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并于术后第5周复查二维超声.结果 (1)A组出现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患者明显低于B组(P<0.001).(2)A、B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在术后第1周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第5周A组的EDD明显小于B组(P<0.05).A组的EDD逐渐减小(P<0.05),而B组的EDD无明显变化(P>0.05).(3)A组的射血分数(EF)显著改善,而B组的EF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心肌梗塞前心绞痛有利于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微循环和左室重构的改善,有助于左室功能的恢复.

    作者:丛晓丽;丁淑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腺红外线扫描752例体检结果分析

    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日渐增高的趋势,已跃居妇女癌症发病率之首位,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随着乳腺钼靶检查及乳腺彩超的普及,红外线扫描尤其适合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进行筛检.电脑红外线乳腺检查能迅速、准确、无痛和无损地诊断各类乳腺病,如乳腺炎、乳腺囊肿和乳腺小小叶增生,尤其对乳腺癌的发现独具慧眼.我院2010年10月对我市机场752名女职工进行乳腺红外线扫描筛查,以发现妇女乳腺疾病的多发年龄,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同时对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做出明确诊断,为临床医生的尽早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春波;范胜歧;王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某市以检测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针对男男性接触(MSM)人群的艾滋病社区干预项目开展2年后的效果.方法 在某市浴池和会所内开展对MSM的干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与当地NGO合作,采取以检测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综合干预方法;基线调查于2008年6月进行,通过滚雪球法共抽取500名调查对象,终末调查于2010年6月进行,通过滚雪球法抽取496名调查对象.对每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状况和接受千预状况;同时抽取5 ml静脉血,检测HIV感染状况,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经过2年的项目实施,共计检测3063人,发现HIV阳性88人;2010年与2008年相比,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2008年的56.8%(284/500)上升到2010年87.0%(432/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092,P<0.01);近6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从2008年的12.5%(50/401)上升到2010年的 27.5%(109/398)(X2=27.888,P<0.01).结论 针对MSM人群以检测为主要手段的干预项目促进了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和安全性行为的采用,为其他地区MSM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作者:王亮;刘中夫;曹卫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黑龙江省2010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约20%的成年人和5%的儿童患一次流感.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复杂,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有效地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建立了完整的监测网络,进行季节性流感的监测,每年定期发布流感流行动态和防治标准,推荐疫苗株.本文对我省2010年度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我省流感流行趋势和特点,为科学防控流感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芳;许军;代伟萍;华华;舒畅;杨明;李滨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医护工作中手部卫生与消毒的合理应用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在国际医学界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大约有二分之一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良好的手部卫生行为来控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10月颁发了手卫生指南的高级手稿,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有的国家详细规定了医院中应有的洗手设备及设备位置和所需物品的数量等,并规定了医务人员和病人在哪些情况下必须洗手,甚至在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医院中都推荐使用酒精类手消毒液作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方法等.因而,在医护工作中手部卫生与消毒的合理应用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致关重要.

    作者:黄新宇;丛瑞华;胡明;路瑶;贾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幼儿园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需求调查

    近年来,由于手足口病、甲型HI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家长对预防保健知识的渴求.为了解幼儿园儿童家长对预防保健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我们对本辖区内1所幼儿园的儿童家长进行了现状调查,为制订幼儿园儿童保健工作规范提供依据.

    作者:万华杰;倪云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硝唑治疗阴道炎的临床观察

    阴道炎是妇科一种常见病,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往往会造成阴道炎的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引起很多妇科炎症,影响性生活质量,还可以引起不育症,影响胎儿发育,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目前虽然治疗阴道炎的药物种类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反复发作,易产生耐药性[1],成为近年来长期困扰妇科医生的一道难题.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应用甲硝唑治疗阴道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灵芝;陈耿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甘肃省疾控系统慢性病监测能力调查

    目的 全面了解甘肃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系统开展慢性病监测能力现状,为建立健全全省慢性病监测与干预体系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一采用<2010年甘肃省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问卷>,开展定性访谈和网络境报,总结和分析全省CDC系统主要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能力.结果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和网络填报问卷各101份,回收率为100.00%.全省总计有25.74%的CDC开展了针对主要慢性病和主要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其中有28个CDC开展了主要慢性病的监测工作,有24个CDC开展了主要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各级CDC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缺乏连续系统的监测数据,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尚未成为CDC常规的工作任务.结论 应加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慢性病监测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监测系统,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陆琛;格鹏飞;张丑吉;任晓岚;董彩霞;张静;范浩强;张永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白内障是由于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及局部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的晶状体混浊.其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致盲.白内障初期对视力的影响很轻微,甚至觉察不到,到了成熟期,晶状体混浊,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影响老年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由白内障导致的盲和低视力患者占我国总盲和低视力患者的49.83%[1].目前,白内障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以治愈.白内障在我国的患病率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致盲患者约40万[2].为了进一步了解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我们对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眼科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白内障提供依据,将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旭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76例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宫内死胎发生的原因,寻找有效的干预对策,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6例孕满28周的胎儿宫内死亡病例的死胎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分类依次为妊娠合并症24例,占31.58%;脐带因素20例,占26.32%;胎盘因素17例,占22.37%;胎儿因素巧例,占19.74%.胎儿畸形是宫内死胎的主要致死原因.结论 加强产前保健、监护和高危妊娠管理,积极防治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正确估计胎儿成熟,适时终止妊娠,是减少胎儿宫内死亡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黎文清;孙艳萍;杨妹;王菁鹏;罗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患者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常需要到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在转运的过程中可能因患者病情不稳定、检测设备限制、人员素质差异等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事件,导致患者死亡[1-2].因此,如何做好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我院对危重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玲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初公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