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证医学原理在社区药房管理中的应用

蔡朝艳;李丽娟

关键词:循证医学, 社区, 药房, 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原理在社区药房管理中的应用及实际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社区规模大小、人员流动和药物流动情况等基本相同的两家药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组为A药房和B药房。两家药房的工作人员数量、学历构成、男女比例和患者资料等情况基本相似。 A药房不做任何干预,只进行常规药房管理。而B药房实施循证医学原理模式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建立依托药剂科基础管理模式的信息流,结合现有的医学证据给购药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推荐。调查研究满一年后对两家药房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药房满意度(92.17%)明显高于A药房(7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34)。调查满一年后,A药房蒙脱石和维生素呈正增长,但增长率不超过2.21%,而抗菌药物诺氟沙星、罗红霉素和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药物硝苯地平销售量均不同程度下降。 B药房中5种药物销售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维生素增长率达22.74%,抗菌药物诺氟沙星、罗红霉素和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药物硝苯地平增长均超过10%。 B药房实施循证医学原理模式管理后,其药物增长率明显高于A药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21)。 B药房现客流量增长率(38.51%)明显高于A药房(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6,P=0.004)。结论药房应用循证医学原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药房的销售量和客流量,使药房越来越制度化、科学化、数字化。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8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联合应用奥曲肽与普萘洛尔,对照组仅采用奥曲肽;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13.25±3.67)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68±4.22)h(t=4.843,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77.27%)(χ2=4.773,P<0.05)。治疗后,观察组门静脉内径(9.94±1.83)mm,小于对照组的(11.73±1.78)mm(t=4.626,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14.67±3.11)cm/min,低于对照组的(18.23±3.03)cm/min(t=4.781,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量(705.15±186.46)mL/min,少于对照组的(831.56±225.66)mL/min(t=4.246,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75.77±5.87)次/min、平均动脉压(101.53±9.44) mmHg,低于对照组的(96.73±6.22)次/min,(116.57±9.56)mmHg(t=4.853,P<0.05;t=4.924,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普奈洛尔能够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击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老年人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17例,根据入院时血清Hcy水平分为高Hcy血症组150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功能及残疾评定采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观察时间点为0、30 d及60 d。结果217例患者中,高Hcy血症者150例,占69.4%,非高Hcy血症者67例,占30.6%。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TG、TC、LDL、首次随机血糖水平及体质量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441,P<0.05)。高Hcy血症组60 d时NIHSS<4分、30 d及60 d时Rankin量表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Hcy血症占比较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对更重,预后不良。

    作者:倪晨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超声检查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采用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超声测定所有人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即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并计算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测定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PSV分别为(66.1±12.1) cm/s、(44.3±11.3) cm/s、(27.9±9.1)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PSV分别为(53.6±9.2)cm/s、(38.1±8.2)cm/s、(21.1±6.2)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PSV均小于对照组(t=3.964、4.016、2.726,均P<0.05)。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EDV分别为(25.1±6.5)cm/s、(18.6±7.1)cm/s、(11.2±5.6)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EDV分别为(11.2±5.4)cm/s、(9.6±4.1)cm/s、(6.2±3.5)cm/s。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EDV均小于对照组(t=4.972、6.014、5.112,均P<0.05)。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RI分别为(0.51±0.08)、(0.42±0.06)、(0.41±0.07);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RI分别为(0.59±0.09)、(0.59±0.07)、(0.53±0.05)。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的RI均高于对照组(t=2.061、2.916、3.142,均P<0.05)。对照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PI分别为(0.82±0.16)、(0.71±0.12)、(0.62±0.09);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和叶间动脉PI分别为(0.91±0.18)、(0.82±0.11)、(0.75±0.06)。观察组肾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PI均高于对照组( t=3.716、2.612、2.468,均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血流已出现异常,超声检查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刘晓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9例COP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3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50μg/500μg,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吸入噻托溴铵18μg,2次/d,治疗14 d后统计疗效、SGRQ评分、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6.1%与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L)、FEV1(%)、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2.27±0.45)与(1.92±0.36),(64.27±16.11)与(53.64±15.55),(54.85±14.81)与(45.33±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16、3.1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上升,PaCO2下降,SGRQ评分明显降低[(47.61±3.64)与(49.34±4.23),(67.33±5.56)与(63.66±5.21),(45.34±3.72)与(50.6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3.32、6.54,均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COP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呼吸情况,降低SGRQ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嵘;和晓华;杨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中药灌肠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护理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及护理措施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术后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将76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8例观察组和38例对照组,对照组采取ERCP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灌肠,并给予有效的护理。结果对照组有9例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23.7%),观察组有1例发生胰腺炎(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3±5.6分)高于对照组(90.4±4.8分)(t=5.767,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余方珍;刘华;劳秀娟;张琼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治疗肺大疱38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在肺大疱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38例肺大疱患者资料。结果30例患者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麻醉下,8例患者在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气管封堵器麻醉下,均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切除肺大疱,其中2例患者同期行双侧肺大疱切除术。36例获得成功,1例单侧肺大疱术后因进行性血胸伴大量气胸再次开胸探查;1例单侧肺大疱术后因呼吸衰竭,呼吸机辅助呼吸2 d后好转。平均手术时间52 min。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3.2 d。术后住院时间6 d。术后随访7~39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大疱安全可靠,符合微创外科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刘金山;姜淮;张道忠;王树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手指扩肛在直肠癌术后的作用

    目的:研究手指扩肛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17例直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扩肛组共61例、非扩肛组共56例。观察每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便频发生率、便不净感和吻合口漏5个指标。结果首次排气时间扩肛组为(56.9±11.2) h,非扩肛组为(82.4±10.7)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P=0.001);与非扩肛组相比,扩肛组腹胀发生率3.2%(χ2=5.61,P=0.018)及便不净感60.6%(χ2=7.81,P=0.020)明显降低,而两组便频发生率与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扩肛对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吻合口漏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陈悦;刘放;徐宏勋;王永鹏;孟庆凯;马思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8例COPD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n=42)患者给予特比萘芬治疗,观察组( n=44)患者接受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9%、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76.2%(χ2=32.512,P=0.000;χ2=52.326,P=0.000)。治愈时间对照组(5.9±1.3)d,观察组(3.5±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9,P=0.000)。结论伊曲康唑胶囊治疗COPD并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俞红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复发鼻咽癌22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 IMRT)技术在复发鼻咽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复发鼻咽癌同步推量IMR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疗效及急性毒副作用。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平均50 d,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2例患者治疗结束时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为转移患者),总生存率86.3%(19/22),局部再复发2例,2例骨转移,1例喉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局部控制率63.6%(14/22)。急性毒副反应主要有急性皮肤、口咽黏膜损伤(12例)及骨髓抑制(4例)。1例出现听力下降听神经受损症状,1例出现下颌骨坏死,所有患者口干症状较首程放疗均有加重。结论 IMRT技术治疗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但复发肿瘤的远处转移、再次放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IMRT治疗复发鼻咽癌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余文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联合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联合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92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行LC治疗,对照组46例行早期胆囊穿刺引流( PTGBD)、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在术后腹腔引流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中转开腹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中,41例顺利完成LC手术,5例中转开腹,原因是胆囊动脉损伤或胆囊三角结构不清;18例采用术后腹腔引流,术后3 d内均予以拔除;手术时间平均96 min;术后3例患者出现胆汁瘘,未出现胆管损伤或脏器损伤;平均住院时间13.8 d。观察组中,44例顺利完成LC手术,2例中转开腹,原因是胆囊动脉损伤或胆囊三角结构不清;6例采用术后腹腔引流,术后3 d内均予以拔除;手术时间平均为51 min;术后1例出现胆汁瘘,未出现胆管损伤或脏器损伤;平均住院时间7.6 d。两组术后腹腔引流率(t=4.013,P=0.043)、手术时间(t=5.011,P=0.024)、住院时间(t=3.824,P=0.029)、并发症发生率(χ2=3.886,P=0.033)及手术中转开腹率(χ2=4.719,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能及时缓解症状,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月林;王国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酪酸梭菌活菌联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联合间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14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同等剂量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两组均治疗5d。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愈29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78.1%、80.7%、64.2%,对照组下降70.5%、71.5%、41.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学萍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基于手术室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切口感染的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97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98例)和未感染组(1876例)。对比两组手术室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96%。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接台手术和手术时间长(超过3 h)是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χ2=8.422、46.198、24.155、20.208、23.439,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长(超过3 h)、接台手术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长(超过3 h)、接台手术均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

    作者:肖锡波;应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HLA-DQB1与疾病易感性研究进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是染色体上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人类MHC又称为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HLA-DQB1是 HLA-Ⅱ类基因 DQ亚区的一个功能基因座位,主要分布于免疫细胞上,可以作为免疫细胞间识别标记而诱导免疫应答和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其多肽性决定着免疫应答和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因此倍受关注,现将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迟晓云;李英兰;杜占慧;焦淑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颅脑外伤患者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以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患者78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入院到出院过程中接受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成功回收78份。其中,选择“了解”614项,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88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的比例低,有59项,占75.64%,出院指导了解的比例高,有76项,占97.44%。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进而影响健康教育的质量。

    作者:赵明仙;王晓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自护理论应用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Orem自护理论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Orem自护理论,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在入院1周内及出院前1周分别进行测试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维度评分升高,优于对照组,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8、4.067、3.732、2.696,均P<0.01,在认知功能(t=2.017)及社会功能(t=2.02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em自护理论能增强食管癌患者自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中,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楚君;陈卫銮;卢荣霞;吴碧娟;王逸如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贝那普利与氯沙坦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氯沙坦及两药联合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探讨贝那普利与氯沙坦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用组,每组34例。贝那普利组患者服用贝那普利10 mg/d;氯沙坦组患者服用50 mg/d;联用组患者服用贝那普利10 mg/d、氯沙坦50 mg/d。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尿蛋白变化。结果贝那普利联用氯沙坦治疗后收缩压为(127.3±5.4)mmHg,舒张压为(70.0±6.1)mmHg,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t=3.1、5.3、4.6、2.5,均P<0.05),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单用药物组(χ2=2.34、2.79,均P<0.05);治疗后的尿微量白蛋白为(67.33±34.62)μg/min,显著低于单用药物组(t=5.43、6.76,均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用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用贝那普利或氯沙坦在降低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疗效更佳。

    作者:王清莹;蒋莉娟;朱恒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某肿瘤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某肿瘤医院2011-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探索干预管理措施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成效。方法选取肿瘤外科Ⅰ类切口病例,以2011年6月为未干预组,2011-2013年实施3个阶段连续性综合干预,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通过干预管理措施,抗菌药物应用率由干预前61.73%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47.03%、26.78%、24.85%;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81 h,分别下降为干预后3个阶段的53 h、33 h、21 h;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经过干预管理措施,可提高肿瘤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达到卫生部门要求的控制目标。

    作者:李艳;潘文;雷宇;黄天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预防硼替佐米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硼替佐米引起的神经病变( BIPN)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均使用含硼替佐米方案化疗,并用神经节苷脂预防其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观察其临床反应及疗效。结果12例患者仅有1例出现BIPN,发生率为8.3%,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对硼替佐米的耐受性良好。结论神经节苷脂可用于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提高患者对硼替佐米的耐受性,进而提高疗效。

    作者:李忠清;彭志刚;罗军;周吉成;赖永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及降钙素原( 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120例,同时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所有受试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患者血清CRP与PCT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4 d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 CRP[(12.32±6.59)mg/L、(9.05±3.31)mg/L、(7.31±2.31)mg/L、(4.45±1.54)mg/L]与PCT[(0.34±0.05)μg/L、(0.26±0.04)μg/L、(0.18±0.04)μg/L、(0.10±0.03)μg/L]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期患者相比,治疗前、治疗后1 d、7 d血清CRP与PCT水平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14 d血清CRP与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早期血清CRP及PCT水平明显增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联合观察血清CRP及PCT水平可以更好地反映COPD急性加重期的炎性反应。

    作者:杨瑞亮;李淑英;牛义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HSK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予以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1滴/次,4次/d。对照组予以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1滴/次,8次/d,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χ2=4.20,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2例和4例,症状较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3,P<0.05)。结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用于HSK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较佳,并可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余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