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嫦云;王志杰
目的 比较青春期和育龄期肥胖与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代谢紊乱的特点.方法 选择80例PCOS患者,按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PCOS患者52例(BMI≥25 kg/m2),非肥胖PCOS患者28例(BMI< 25 kg/m2);按年龄分为青春期PCOS患者36例(年龄14~ 19岁),育龄期PCOS患者44例(年龄20 ~ 32岁).所有患者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行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血脂检测.结果 (1)与非肥胖PCOS组相比,肥胖PCOS组空腹胰岛素(INS0h)[(28.77±12.88)比(17.03 ±10.64,P<0.01]、HOMA-IR[(7.79 ±4.67)比(4.03±2.42,P<0.0l]升高,空腹血糖(BG0h,mmol/L)[(5.92±1.57)比(5.33±0.46),P<0.05]、AUCG[(24.16 ±8.76)比(20.70 ±3.54),P<0.05)]升高,IGT程度更重,血脂[TC(4.60±0.91)比(3.73±1.01) mmol/L,P<0.01;TG(1.73 ±0.90)比(1.14 ±0.63)mmol/L,P <0.01;LDL (2.76±0.71)比(2.19±0.60) mmol/L,P<0.01;ApoB (0.96 ±0.26)比(0.83±0.20) g/L,P<0.05]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青春期PCOS组相比,育龄期PCOS组AUCG[(25.43 ±8.95)比(19.92 ±3.49),P<0.01]及血脂[TC (4.65 ±1.04)比(3.86±0.84) mmol/L,P<0.01;TG(1.72±1.00)比(1.28±0.57) mmol/L,P<0.05; LDL (2.79±0.80)比(2.28 ±0.51)mmol/L,P <0.01;ApoB (1.00±0.27)比(0.81±0.17) g/L,P<0.01]更高,IGT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春期和育龄期PCOS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其中肥胖患者,尤其是育龄期患者更易发生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对青春期,尤其是肥胖的PCOS患者应及早筛查和及时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阴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合用小剂量番泻叶及单纯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肠道清洁程度及患者口服药物后不适发生情况.方法 对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检查前肠道准备.聚乙二醇+番泻叶组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盒(75 g)+番泻叶1.5~3 g,聚乙二醇组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150 g)对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聚乙二醇+番泻叶组237例,肠道清洁率90.7%,患者口服药物后不适发生率18.0%.聚乙二醇组212例,肠道清洁率69.7%,患者口服药物后不适发生率67.0%.二者肠道清洁率及患者口服药物后不适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合用番泻叶进行肠道清洁优于单纯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两者合用后患者不适发生率减少,故推荐临床上行结肠镜检查时,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合用番泻叶进行肠道清洁.
作者:王剑鸿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血管造影(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疑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别行颈动脉CDFI检查及DSA检查,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DFI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DS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FI与DS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DSA比较,CDFI对轻度颈动脉狭窄判断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92%、62.5%,对中度颈动脉狭窄判断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50%、72.73%.结论 DSA检查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起确诊作用.CDFI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对轻度及中度颈动脉狭窄诊断敏感性较低,然而,CDFI无创伤,操作简单,易重复,不失为颈动脉狭窄高危人群的初步筛选与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戴继宏;才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阴道镜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46例患者在阴道镜下行CIN的诊断;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46例CIN患者,在阴道镜下行宫颈定位活检,经病理确诊CIN 123例,符合率为84.2%,不符合者23例,占15.8%;终确诊CIN I共52例,占符合率的72.7%;确诊CINⅡ共40例,占符合率的90.1%;确诊CINⅢ共23例,占符合率的96.6%;终诊断为宫颈浸润癌2例,漏诊率为1.0%.阴道镜下活检符合率随CIN型级增加而上升,各型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患者采用阴道镜下诊断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可提高宫颈早期癌及瘤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是一种微创、经济、方便、可靠的诊断CIN的方法,值得临床使用、推广.
作者:张毅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6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口服阿德福韦酯胶囊10 mg/d(治疗组),62例口服苦参素胶囊0.6 g/d(对照组),观察48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血清HBA DNA阴转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治疗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2%比7.8%;36.0%比8.7%;13.6%比3.1%;6.2%比0(χ2=56.32、23.18,均P<0.01).治疗48周时,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则分别为78.0%比9.6%;56.8%比28.7%;32.1%比11.7%;18.7%比6.3%(x2=76.78、21.72、20.61、21.32,均P<0.01).结论 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明显优于苦参素对照组.
作者: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睾酮和黄体生成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治疗,观察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睾酮、黄体生成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排卵率为7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00% (P <0.05),观察组受孕率为3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睾酮水平为(1.13±0.41) 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 ±0.62)nmol/L(P <0.05).观察组黄体生成素水平为(4.03±2.40) 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2±2.41)U/L(P<0.05).结论 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能显著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同时能降低睾酮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方法.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抽样,在人工流产手术中采用利多卡因宫颈注射、静脉联合应用芬太尼与丙泊酚和单独应用丙泊酚的临床资料.结果 静脉联合应用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与单独应用丙泊酚麻醉效果均可靠,有效率达100%,但单独应用丙泊酚组较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组苏醒迅速、术后5 min离床率高.结论 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可靠、苏醒快、无明显不良反应,优于其他镇痛方法.
作者:刘青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人工破膜术缩短产程的效果,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实施人工破膜术的201例产妇为观察组,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收治的自然破膜的产妇20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67.66%)显著高于对照组(48.76%)(P<0.05),而剖宫产率(3.48%)显著少于对照组(10.94%)(P<0.05);观察组产时出血量和产后2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49%(3/201)低于对照组的8.96%(18/201)(P<0.05).结论 人工破膜术能够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妇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张燕;沈春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羟乙基淀粉(HES) 200/0.5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中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围术前期AHH治疗的1~12岁ASA Ⅰ~Ⅱ级患儿64例,将所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HES 200/0.5)和对照组(乳酸林格液)各32例.所有患儿人手术室后行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待麻醉平衡后对治疗组输注HES 200/0.5,对照组输注乳酸林格液,两组均用乳酸林格液补充其余液体需要量.分别在行AHH前(T0)、AHH结束后30 min(T1)及AHH结束后60 min(T2)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AHH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HR、中心静脉压(CVP)、国际标准化比(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C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AHH治疗后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 Hct及Hb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HH治疗后心脏指数(CI)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均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S 200/0.5在AHH治疗过程中不会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朱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术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LCP术治疗锁骨骨折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12~41个月,平均(28.2±5.1)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7~12周,平均(9.7±2.4)周.术后无骨折不愈或合延迟愈合、切口感染、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患侧上肢活动功能良好.根据Lazzcano标准评定:优34例,良5例,优良率高达97.5%,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LCP术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的骨折,LCP可作为首选.
作者:吴邦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妇炎清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情况.方法 宫颈糜烂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普通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妇炎清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组)30例.结果 观察组宫颈糜烂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妇炎清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糜烂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
作者:赖玉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咀嚼效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组(钛板内固定组)和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颌间牵引时间、咀嚼效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坚强内固定组治愈率为90.7%,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治愈率为73.8%,坚强内固定组治愈率明显高于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张口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坚强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平均张口度改善较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更为明显(P<0.01).坚强内固定组术后颌间牵引时间较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明显缩短(P<0.01).坚强内固定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咀嚼效能恢复明显优于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P<0.01).两组患者均无创口感染、创口裂开病例,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术后出现面部及牙齿麻木3例,颞下颌关节疼痛2例.坚强内固定组术后未发现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颌间结扎牵引固定组(P<0.05).结论 口内切口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临床疗效显著,骨折愈合快,术后张口度和咀嚼功能恢复效果好,固定牢靠,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小,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常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特点.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3例患者实质呈低回声36例,中等偏强回声10例,混合性回声7例;53例患者中来源于甲状腺癌17例,鼻咽癌24例,肺癌6例,乳腺癌4例,2例未查找到原发灶.淋巴结血流分级评为0级2例,Ⅰ级7例,Ⅱ级28例,Ⅲ级16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对颈部淋巴转移瘤位置、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特点进行观察,发现其特征改变,可作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梁艳艳;陈伟军;余木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立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生命的质量,在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中,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作用尤为突处,医疗领域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全面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1].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原因,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理化因素及感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各种心理量表在临床上的应用,使人们对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得以量化.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许多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有关,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易于导致不良行为发生[3].
作者:于良生;隋善儒;纪恒胜;从冰霜;隋忠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研究.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387例,其中合并尿路感染为268例,采用无菌法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结果 T2DMUTI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7.18%,其中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占24.51%,依次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18.31%,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嗯唑、左旋氧氟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克雷伯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72.92%;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头孢曲松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66.67%;肠球菌主要对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耐药性高,耐药率分别为100%.结论 临床上应及早对T2DMUTI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合理指导用药,及时治愈感染,减少患者耐药发生.
作者:余梦琳;王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微创穿刺抽吸血肿法和颅锥钻孔抽吸血肿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创穿刺抽吸血肿法31例(微创穿刺组),采用YL-I型微创穿刺针.颅锥钻孔抽吸血肿31例(颅锥钻孔组),根据CT确定的血肿位置估计血肿量,确定手术方案.结果 微创穿刺抽吸血肿法术后继发颅内出血4例(12.9)%,血肿清除率81.0%;治疗3个月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16例(51.6%),中型神经功能缺损8例(25.8%),重型神经功能缺损3例(9.6%).颅锥钻孔抽吸血肿法术后继发颅内出血5例(16.1)%,血肿清除率82.6%;治疗3个月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15例(48.4%),中型神经功能缺损8例(25.8%),重型神经功能缺损4例(12.9%).两组继发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12,P=0.324).结论 两种方法血肿清除率相近;微创法术后继发颅内出血率偏低且适合耐受较差的患者.
作者:李少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黄疸的原因及处置.方法 回顾分析行LC 1 400例病例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非损伤性黄疸12例,经积极诊治均获治愈.结论 做好术前评估,提高手术技能,避免使用损害肝细胞药物,对非损伤性黄疸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陈卫阳;张兴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过程中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检测20例淋巴瘤患者,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前7 d(d)、预处理0 d(d0)、预处理+7 d(d7)、预处理+ 14 d(d14)、预处理+21 d(d21)、预处理+28 d(d28)、预处理+35 d(d35)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结果 d7、d14的FIB分别为(5.79±2.35)g/L、(5.97±2.01) g/L,均高于d的 FIB (3.54±1.62) g/L(t=2.78、3.20,P<0.05);d0、d21、d28、d35的FIB较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前后PT、APTT、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 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临床医师需高度关注.
作者:江锦红;方炳木;曲志刚;徐叶惠;周晔敏;刘淑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应用血液滤过技术治疗妊娠中晚期急性胰腺炎患者效果及机理探讨.方法 将60例妊娠中晚期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血液滤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尿淀粉酶、血钙、治疗后终止妊娠率、手术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血淀粉酶(1 108±120)U/L、尿淀粉酶(1 001±68)U/L、血钙(2.5±0.8)mmol/L;观察组血淀粉酶(1 008±920) U/L、尿淀粉酶(1000±67) U/L、血钙(2.3±1.0)mmol/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淀粉酶(500±10) U/L、尿淀粉酶(300±18) U/L、血钙(1.5±0.2)mmol/L、终止妊娠率(8例,26.67%)、手术率(6例,20.00%);观察组血淀粉酶(200±10) U/L、尿淀粉酶(100±18) U/L、血钙(0.15±0.1)mmol/L、终止妊娠率(1例,3.33%)、手术率(2例,6.6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滤过技术治疗妊娠中晚期胰腺炎患者能够减低临床检验指标、减少终止妊娠率和手术率的发生,临床效果可靠.
作者:殷慧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MPP)的治疗效果、和对气道炎症的抗炎作用.方法 选取MPP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在对症处理、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沉、血清C-反应蛋白等,记录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的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MPP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4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WBC、ESR、CRP和MP-IgM阳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或湿哕音消失时间、憋喘消失时间、胸片炎症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等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或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4.71%(P<0.01).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迅速消除了气道的炎症状态,缓解了临床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比较适用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
作者:郑敏亚;元君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