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飞;雷威;刘建伟;赵志国;黄冬梅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紫杉类、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的近期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6例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80 mg/(m2·d),分2次餐后30 min口服,第1~ 14天,3周为1周期,至少应用2周期,治疗结束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入组26例均可评价疗效,治疗后完全缓解3例(11.5%)、部分缓解9例(34.6%)、稳定5例(19.2%)、进展9例(34.6%),总有效率为46.2% (12/26),肿瘤控制率65.3% (17/26).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一例死亡,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皮疹和肝功能损害.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均可以耐受.
作者:齐瑞雪;乔田奎;王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onyx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后应用伽玛刀治疗残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脑AVM患者16例,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后再次造影,了解病灶栓塞及残留程度,栓塞后7~10d对残余畸形行伽玛刀治疗.6个月后评价其临床效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了解畸形团残留程度.结果 16例患者中13例获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1例畸形团完全不显影,2例原AVM畸形团完全消失,回流静脉在静脉晚期有淡淡的显影,影像学资料满意,均未出现与栓塞相关的并发症,2例伽玛刀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水肿.结论 脑AVM的治疗临床首选onyx胶栓塞治疗,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栓塞畸形团,针对栓塞后残余畸形应用伽玛刀治疗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朱青峰;武智刚;王国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手术策略及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39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垂体瘤11例,颅咽管瘤7例,鞍结节及蝶骨平台脑膜瘤14例;次全切除6例,其中垂体瘤及颅咽管瘤各3例;1例垂体瘤包绕一侧颈内动脉并侵及海绵窦行大部分切除.术后1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多尿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好转,23例视力较前好转,1例视力较前下降,术后均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结论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安全有效,熟练掌握显微颅底外科手术策略及技巧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
作者:王立忠;刘洪泉;王洪生;殷尚炯;杜秀玉;王健;王丽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症状性Ratheke囊肿(RCCs)的诊治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我院2001-2010年收治RCCs患者182例,其中年龄<18岁17例,回顾性分析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16例行经蝶窦入路垂体囊肿切除或切开引流术,1例经额下入路开颅.结果 17例患儿中发育迟缓5例(29.4%),头痛4例(23.5%),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3例(17.6%),多饮、多尿2例(11.8%),偶然发现3例(1例合并儿童良性癫痫,1例男孩乳腺发育,1例外伤).10例手术中可见菲薄的囊壁,囊壁全切除5例,囊壁部分切除3例,仅行引流术者2例;余7例未见明确的囊壁,仅行清除囊内容物并敞开鞍底引流.5例术中出现脑脊液漏,4例经修补和鞍底重建术后平卧3~7d后治愈,1例术后出现脑膜炎症状,经腰蛛网膜下腔引流、平卧、抗炎治疗后治愈;其余12例经蝶手术无脑脊液漏的患儿鞍底硬膜敞开引流,未填塞.5例发育迟缓患儿,平均骨龄低于实际年龄,术后生长激素治疗有效.头痛和视力障碍的7例术后症状改善,2例尿崩患儿术后继续对症治疗2个月后逐渐用小剂量维持,3例偶然发现的患儿术后治愈.平均随访时间3.2年,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经蝶窦入路囊肿切除或切开引流是治疗儿童症状性RCCs的首选方法.以发育迟缓起病的患儿术后可用生长激素治疗.
作者:王剑新;幸兵;王继存;姚勇;连伟;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 (Apo A1)、载脂蛋白B(Apo B)以及Apo B/Apo A1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ACS住院患者15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A组,瑞舒伐他汀5 mg每晚顿服;B组,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顿服;C组,辛伐他汀20 mg每晚顿服.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第4、8周采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 A1、Apo B.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组内比较:治疗4周时,3组患者TC、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8周时,3组患者TC、LDL-C、Apo B、Apo B/Apo A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Apo A1显著升高(P均<0.05).(2)组间比较:治疗8周时,B组TC、LDL-C、Apo B、Apo B/Apo A1较A、C组显著降低,HDL-C、Apo A1显著升高(P均<0.05).(3)3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05).结论 10mg/d瑞舒伐他汀降低ACS患者Apo B、升高Apo A1的效果优于5 mg/d瑞舒伐他汀及20 mg/d辛伐他汀,10 mg/d瑞舒伐他汀更有利于降低Apo B/Apo A1水平,更能有效地控制ACS的发生.
作者:张玲姬;杨彦立;闫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地塞米松(PAD方案)与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PAD组28例,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静脉注射,阿霉素10 mg/d、地塞米松20 mg/d,第1~4天静脉滴注,3周为1个疗程.VAD组30例,给予长春新碱0.5 mg/d,阿霉素10 mg/d,地塞米松20 mg/d,第1~4天静脉滴注,4周为1个疗程.采用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标准评价疗效,并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标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PAD组治疗2~6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75.0%(21/28),VAD组治疗2~8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为5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3,P<0.05);PAD组显效[完全缓解(CR)+接近完全缓解(nCR)]率为50.0%(14/28),VAD组为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84,P<0.001).两个疗程化疗后,PAD组显效率为46.4%(13/28),VAD组为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621,P<0.001).PAD组合并肾功能不全的15例总有效率为73.3%(11/15),13例肾功能正常患者总有效率为76.9%(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73,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是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感染,大部分为Ⅰ、Ⅱ级,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结论 与传统VAD化疗方案比较,PAD方案用于初治MM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而且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可安全应用.
作者:罗自勉;周新伏;尹亚飞;雷晓宇;谭振清;石煌;朱凯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肺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确诊的肺癌患者约161万例,占恶性肿瘤的12.7%;肺癌相关死亡约138万例,占癌症相关死亡的18.2%[1].我国每年约40万患者死于肺癌[2],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然而,潜在癌变的细胞克隆远远小于现今测量技术可达的小阈值,因此寻找一种比传统的影像学、组织学或细胞学方法更早诊断肺癌并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的技术手段已为众多医学者所期待.肿瘤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分支,它从新的角度研究肿瘤,寻找肿瘤标志蛋白,进而阐明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而质谱分析是蛋白质鉴定的核心技术,应用质谱技术研究肺癌已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对近几年质谱技术在肺癌蛋白组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安娟;汤传昊;秦海峰;刘晓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脏病理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过度训练后出现急性肾损伤并行肾活检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结果.结果 8例患者在过度训练后出现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尿潜血阳性2例,尿蛋白阳性3例,尿潜血、尿蛋白均阳性3例.肾功能异常5例,表现为肌酐、尿素氮、尿酸明显升高;肾脏超声无特异性变化,表现为皮质区回声增强.肾脏病理2例肾小球有缺血性表现;2例肾间质存在轻度水肿,5例炎性细胞浸润;3例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2例肾小管萎缩,4例肾小管上皮刷状缘脱落,管腔内见蛋白管型,1例钙沉积.结论 过度训练可引起肾脏损伤,肾脏病理以缺血性改变为主,其中以对缺血敏感的肾小管为主,另外过度训练还可诱发炎症反应及横纹肌损伤.
作者:黄旭东;张丽霞;王丽辉;吴广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肺癌[1]是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20万的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2].死于癌病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且女性的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在确诊的肺癌病例中,大约只有20%~30%的患者可以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5%,而小细胞肺癌的2年生存率仅为1%[3].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肺癌,并有效地估计肺癌预后成为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肿瘤标记物通常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常细胞缺乏或含量极微的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的物质,也有可能是宿主细胞针对癌细胞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和质上与正常状态或良性疾病时明显不同.常以抗原、酶、激素等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原发肿瘤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价,以及肿瘤复发和预后的预测等.
作者:刘长飞;雷威;刘建伟;赵志国;黄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我院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6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48例(75.0%),大部切除11例(17.2%),部分切除5例(7.8%),术后临床症状及内分泌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无一例死亡.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安全、有效.
作者:林述凯;魏盾;宋大勇;孙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足月新生儿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免疫法和发色底物法检测28例ARDS足月新生儿(ARDS组)和28名健康足月新生儿(健康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抗原)及活性(ATⅢ活性)、蛋白C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活性)、纤溶酶原活性(PLG活性)、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活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RDS组蛋白C抗原为(0.76±0.20) g/L,蛋白C活性为(35.11±9.32)%,ATⅢ抗原为(61.92±17.32) mg/L,ATⅢ活性为(42.42±8.13)%,tPA活性为(1.25±0.62) U/ml,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0.98±0.15) g/L,(44.50±12.74)%,(111.03±24.48) mg/L,(90.56±11.77)%,(1.90±0.85) U/ml,t值分别为3.67、2.77、7.65、3.05、2.83,P均<0.01];ARDS组D-二聚体为(1.06±0.17)mg/L,PAI活性为(18.67±2.55) U/ml,PLG活性为(124.72±10.32)%,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89 ±0.19) mg/L,(16.32±2.52) U/ml,(95.22±9.41)%,t值分别为2.83、2.90、9.19,P均<0.01].结论 足月ARDS患儿存在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激活,蛋白C抗原及活性、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是ARDS足月新生儿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敏感指标.
作者:郭静;赵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Gore-Tax心外管道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的临床体会,探讨心外管道开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6年6月至2010年7月我们对95例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患儿行心外管道纠治术治疗,71例行心外管道开窗术(开窗组),其中58例(58/71)术前高风险患儿术中行开窗术,13例(13/71)患儿因术后低心排行介入开窗术;24例(24/95)术中未行心外管道开窗术(非开窗组).结果 开窗组无死亡;非开窗组死亡3例.开窗组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平均(10.0±3.2)d,非开窗组平均(14.2±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开窗组术后平均肺动脉压(13.2±2.8) mmHg,非开窗组(15.1±3.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开窗组及非开窗组术后血氧饱和度[(90.3±4.0)%、(91.7±5.2)%]、术后血栓[11.3% (8/71)、12.5% (3/24)]及心律失常发生率[18.3%(13/71)、20.8% (5/2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ore-Tax心外管道术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安全、有效;心外管道通过开窗术增加左心室的心输出量,从而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
作者:付松;Prof.Dr.D.Schranz;封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的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收治的21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以单纯随机抽样方式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69例,乙组75例,这两组为急性期控制后的孟鲁 司特钠药物干预;丙组73例,为对照组.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甲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6个月及以下2.5 mg/d,6个月以上4.0 mg/d,每晚服用1次,连服6个月;乙组用药剂量及服药方法同甲组,但疗程为3个月;丙组不做任何干预.疗程结束后每1~3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观察喘息复发情况.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经不同疗程干预后哮喘发生率分别为甲组2.89% (2/69),乙组6.67% (5/75),丙组20.55% (15/73),经统计学处理,甲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8,P<0.01);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05);乙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10,P<0.05).结论 支气管炎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继续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可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生率;可继续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3个月.
作者:马丽菡;曹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脑内出血性、脑内未出血性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三种类型,脑内19例,脑外3例.脑内出血性9例,未出血性10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对比.结果 22例术前误诊3例.行手术治疗21例,1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出现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出现一过性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差异性大,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容易误诊,T2WI对其诊断敏感.治疗应首选显微手术治疗;丘脑、桥脑等重要位置、无症状者可临床观察,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圣邦;钱峰;郭西良;刘顶新;徐旭东;冯春国;程宏伟;万经海;李学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35 ~45岁患者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58例,随访5~10年,分析其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1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8年,共有5例失访,失访率3.16%.随访截止时共有69例复发,总复发率45.10%(69/153),复发后再次手术者18例,占复发患者的26.09% (18/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OR为2.965,95% CI为1.229~7.490)、肌瘤数目(OR为2.433,95%CI为1.076~6.845)是影响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产次(OR为0.329,95% CI为0.118~ 0.654)是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35 ~45岁子宫肌瘤患者行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但复发后再次手术率并不高,目前对于该年龄段子宫肌瘤患者仍然推荐子宫肌瘤切除术.
作者:费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9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行Simpson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8例、Ⅲ级切除6例.随访25例,随访时间20~100个月,复发11例(44%),其中Simpson Ⅰ级切除复发2例、SimpsonⅡ级切除3例,SimpsonⅢ级切除6例患者均复发.结论 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恶性脑膜瘤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但术后多复发,生存时间较短,考虑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宋立鹏;曹守明;孟海燕;朱维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区域淋巴结清扫和术中亚甲兰标记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组33例采用颈前弧形切口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Ⅱ、Ⅲ、Ⅳ、Ⅵ区)清扫术,手术分离到甲状腺时先在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使淋巴结染色,利于清扫时辨认.对照组30例第1次手术采用患侧甲状腺叶切除,第2次手术采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手足抽搐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 颈前弧形切口在颈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时暴露充分,淋巴结兰染明显,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现淋巴结转移6例,转移率为18% (6/33),33例患者术后5年内发现颈侧淋巴结转移2例,1例患者手术后发生手足抽搐.对照组30例,手术后5年内均行二次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淋巴结转移14例,转移发生率为47% (14/30),7例患者手术后出现手足抽搐.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4,P=0.03);术后手足抽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4).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颈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可避免二次手术,且降低了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手术中用亚甲兰标记淋巴结可有效防止清扫Ⅵ区淋巴结时误伤甲状旁腺.
作者:杨昆宪;唐晓丹;牛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A125)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诊治的EMS患者38例,采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3个月,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SOD、VEGF和CA125进行检测,并与3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EMS患者治疗前血清SOD、VEGF和CA125高于健康对照组[(560.8±210.4)、(312.5±137.2) ng/L,(371.9±72.4)、(148.2±45.5) ng/L,(102.6±40.2)、(15.8±8.2) 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1、3.18、2.56,P均<0.05),而血清IL-2低于健康对照组[(4.4±0.8)、(8.0±1.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5,P<0.05),EMS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MS的发生与发展与血清IL-2、SOD、VEGF和CA125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杨雅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患者在肾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排、切肾率以及与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06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血清PRA浓度进行检测,以PRA> 10%为阳性,10%< PRA≤20%为轻度致敏、20%< PRA≤40%为中度致敏、PRA >40%为高度致敏,并对PRA与肾移植后3个月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率以及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06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阴性309例,PRA阳性97例(23.9%,97/406),其中Ⅰ类抗体阳性54例,Ⅱ类抗体阳性21例,22例同时存在Ⅰ类和Ⅱ类抗体阳性.术前PRA阴性组与阳性组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发生率分别为14.6%、20.1%、0、0和18.6%、38.5%、3.1%、4.1%;PRA阴性组与阳性组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分别为94.1%、88.2%、79.1%和92.8%、83.0%、71.4%.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超急性排斥反应、切肾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705、5.8728、12.8691;P值分别为0.0366,0.0154,0.0003);急性排斥反应与1、3、5年人、肾共同存活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PRA越高则对移植的不良影响越大,高度致敏受者的人、肾共同存活率明显下降,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和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阴性可减少和预防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托娅;裴向克;白玉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6例(脑梗死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CRP和瘦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IMT,并分为IMT< 1.0 mm和IMT≥1.0mm两个亚组.分别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106例,血清瘦素为(17.83±5.57) ng/L,CRP为(14.12±1.59) 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83±1.76) ng/L、(3.26 ±0.75) 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14、13.65,P均<0.01).脑梗死组IMT≥1.0 mm 78例,血清瘦素为(18.07±2.72) ng/L,CRP为(16.62±4.98) g/L;IMT<1.0mm28例,血清瘦素和CRP分别为(11.93±1.78) ng/L、(10.12±3.59) g/L,与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CRP和瘦素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0.64,P均<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IMT增厚,血清瘦素升高,CRP升高,脑梗死患者IMT与血清瘦素、CRP具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猛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