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文章利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内外环境分析,指出疾病控制工作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期对进一步健全和夯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高效的疾病防控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肖达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为了解长春市尘肺病死亡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医疗措施,提高尘肺患病者生活质量, 延长其寿命,对长春市历年尘肺病病人死亡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赵玉洁;玄春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熟肉制品消费市场广阔,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人大、政协关注.但从目前此行业的现状来看,由于熟肉制品生产加工产业化程度低, 缺少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企业,在城乡小作坊式生产加工点大量存在,卫生条件差, 不规范生产加工等现象给此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作者:徐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高度不确定性,包括发生时间、范围、强度等不可完全预测,需要对事件处置、演变以及事件结束后应急处置效果进行监测评价[1],实验室的监测可及时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在我国报告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60%以上没有病原学证据,被定为不明原因性疫情,这在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科学、有效地预警,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因此,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性实验室监测网络体系并使之高效运行,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本地区情况,试述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网络的建立及运行.
作者:薄志坚;邹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为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2005年安徽省疾控系统应急资源调查与能力评估的调研,分析了马鞍山市疾控机构的现况和资源配置, 发现全市疾控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高,仪器设备缺乏、陈旧 ,专业机构分散, 经费不足,以及市县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疾控事业的投入;建立公共卫生事业财政落实监督机制;制订疾控专业人员准入标准,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作者:詹圣伟;葛大放;朱红斌;曹多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疾控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思考疾控机构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推进现代疾控体系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康殿民;陈仁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人才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核心竞争力的依托和载体,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兴,则事兴业,拥有一批德才兼备、自主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是加快中心发展和提高中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为此,中心实施人才强防战略,全面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竞争力,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施南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6年梧州市各级卫生监督监测机构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各类市场进行了大量的食品卫生监督和执法工作,确保了食品卫生质量,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各类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社会和谐.现将2006年梧州市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蒋冰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艾滋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专业队伍不健全;防治经费仍不足,投入资金产出效益不高;早期发现感染者的能力还较低,流动的HIV感染者管理还不到位等.对策:加强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采用积极主动的监测策略,进一步规范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与性病门诊转介在早期发现感染者的作用;重视阳性配偶、高危和重点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落实,以减少二代病例的发生;探索合乎实际的流动的HIV感染者管理办法,建立市场经济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作者:施平;羊海涛;郭宏雄;李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加强旅店业卫生管理,了解晋城市旅店业公共用品用具的消毒状况,提高旅店业消毒用品用具的卫生质量,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晋城市不同档次的旅店,进行用品用具消毒效果监测和卫生学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45家旅店业中,绝大多数有消毒设施、制度,但消毒能正常运转的仅占66.67%;共采集217份样品,总合格率为91.25%,旅店业公共用品用具消毒效果总体良好,但不同物品卫生状况差异较大,拖鞋检测合格率仅有56.25%;对不同档次旅店业消毒效果进行统计分析,高档(星级)宾馆较好,中档(普通)宾馆较差,低档(招待所)差(P<0.01);对135名从业人员消毒知识进行考核,普遍掌握较差.结论 应加强旅店业公共用品用具消毒卫生管理工作.
作者:郭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东河区流动儿童免疫现状.方法 2006 年6月在区内开展了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调查.结果 建卡率97 .3%,建证率98.0%,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97.2%.1~2岁流动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均高于3~6岁的流动儿童,东河区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自治区内.结论 应加强城乡结合部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作者:宫惠君;陈聪敏;曹翠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6年7月30日~8月6日济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内某纺纱厂出现一百余腹泻病人.经调查是由于厂区自备水井存在多处卫生隐患,因连续数天暴雨致使化粪池粪便满灌后外溢入井,使自备井水受到致病菌污染,员工通过喝生水、刷牙、洗澡、洗水果等感染,造成水源性腹泻暴发.
作者:齐福生;王连顺;马少莉;曲中军;刘玉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者(MSM)人群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以及对于艾滋病防治相关卫生服务的需求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法或方便样本法,在全省8个市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男男性接触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结果 共调查1 617 人,平均年龄26.45岁,多为已婚者,文化程度较高;HIV感染率1.27%,梅毒感染率6.2 2%;近一年内有14.50%的调查对象患过性病,44.87%的MSM选择到性病专科门诊就诊 ,23.50%的MSM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接受过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小册子、折页)和安全套发放的占前两位,分别为70.32%和67.66%;性病检查或治疗、性病艾滋病咨询服务接受率均较低,接受医生或其他工作人员咨询服务的比例也较低.结论 MSM人群中存在着艾滋病性病的流行,他们患病后就医选择有待于正确引导,应大力推广艾滋病性病咨询服务,以满足患者相关卫生服务需求.
作者:陶小润;张晓菲;于国防;钱跃升;李士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形势下职业健康监护的现状.分别从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政府部门着手探讨目前职业健康监护存在的不足,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作者:杜小宁;林向华;蔡源源;宛玲;王秀荣;吴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餐饮业具备良好的生产布局和卫生设施是保证食品卫生的前提条件.为了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暨卫生许可证清理整顿工作,探讨江山市餐饮业硬件设施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制订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餐饮业的整体卫生水平,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007年3月4日~3月25日,江山市卫生监督所对江山市区餐饮业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徐智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食品加工业的卫生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疏于管理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食品卫生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由于食品加工企业产业化程度低,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企业少,小作坊加工点大量存在 ,卫生条件差,不规范的生产加工等现象给食品卫生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作者:丁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按<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应用HACCP原理对大型会议的餐饮、食品加工过程进行管理,以食品原料、食谱审查、食品加工、食品运输、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快速检验等环节为关键控制点,并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对赛前和赛事期间食品卫生监督检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
作者:顾理莉;张廷雨;陈海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为防止涉外食物中毒处理不完善而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通过对涉外食物中毒调查处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针对语言不通、流动性大、回访难、报告不及时等涉外食物中毒特征, 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有利措施,使食物中毒得以及时调查处理.
作者:闫革彬;张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萧山区不同季节新装修居室的空气质量情况.方法 在春夏季(4~9月)和秋冬季(1~3月,10~12月)选择装修完毕3个月左右尚未入住的居室48户,检测室内空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的超标率分别为11.39%、14.58% 、7.64%和38.17%.不同季节采样的两组居室,甲醛的超标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 ). 结论 萧山区新装修居室空气污染较严重,选择不同季节装修对室内空气质量有影响.
作者:吴国华;周连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宜春市人民医院2006年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特征,为国家确定流感流行株、推荐疫苗组成提供资料.方法 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5~15份,送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狗肾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结果 2006年1~12月共采集咽拭子标本303份,分离到流感病毒41株,阳性分离率为13.53%;各月阳性分离率在0~32.5%之间,在3月、7月出现两次病毒分离高峰期,在10月、11 月未分离到流感病毒.分离到41株流感病毒,其中A1(H1N1)型18株、B型Victoria系(Bv)14 株、A3(H3N2)5株、B型Yamagada系(By)2株、未定型(HA<1:8)2株.5~岁年龄组病毒分离率高(17.1%),15~岁年龄组流感病毒分离率低(9.43%).结论 2006年流感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在3月和7月出现两次流感病毒分离高峰,5月份以前Bv 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株,5月份以后H1N1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株.对流感的防治不但要重视冬春季节,还要重视夏季防治工作.
作者:黄文智;李淑英;宋万蝉;谢昀;邹明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