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内外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探讨

鹿凤苓;杨其法;张宝津;王昵

关键词:国内, 疾病监测, 监测预警系统, 传染病, 网络系统, 美国, 疾病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 应对系统, 疫情动态, 医学角度, 生物, 社会医学, 模式发展, 监控体系, 监测工作, 国家重点, 新出现, 心理, 危机
摘要:1 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均十分重视并致力于敏感的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20世纪4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始有系统的进行疾病监测工作,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广泛开展监测,观察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后又扩展到非传染病,而且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角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2].目前美国已拥有国家重点疾病监控体系、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危机ID网络系统和全球新出现传染病预警网络系统,欧洲传染病预警应对系统亦进入完善阶段[3].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遂昌县1991~2006年淋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淋病流行演变趋势,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遂昌县1991~2006年淋病报告资料系统分析.结果 16年共报告1 494例,报告发病率41.40/10万.男女比为4.34∶1,20~39岁占75.30%,农民占50.94%,中学文化占69.60%,已婚占64.17%,患者来源本县占94.68%,传染来源非婚性接触占28.66%,配偶占5.97%,无明显季节高峰.结论 近年来淋病快速增长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疫情仍较严重,应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并针对青壮年、农民等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和高危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叶水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发展机制探讨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创品牌、发展重点实验室、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为科研工作重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狠抓科研项目、发挥中心优势、重视科研信息、实行量化管理、重奖突出贡献、人才培养培训、营造科研氛围、坚持应用为主等措施,使科研工作稳步发展.

    作者:柯跃斌;程锦泉;罗晓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疾控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和大众健康需求的增加,使疾控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一些诸如疾控队伍人才短缺、基层卫生网底薄弱,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狂犬病等重大疾病发病不断增多,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任务繁重、落实不力等突出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黔南州疾控工作的发展.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和新时期疾病谱的变化与人民健康需求的增加,推动黔南州疾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黔南,是黔南州当前疾控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者:古明宏;朱臣凯;陈祖府;伍开风;谷永香;李翼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朝阳区2 188名居民心理压力及不良行为认知的调查

    目的 通过北京市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项目工作,调查北京市朝阳区2 188名居民心理压力及不良行为的认知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寻找科学依据.方法 现状调查社区居民心理压力影响、解除心理压力需要、心理压力来源、如何解决及不良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两次调查社区居民的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心理健康影响率有所下降;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自身,成年人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关系方面;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人群对吸烟解除压力的认识有所下降,但青少年对吸烟能否减轻压力认识没有变化.结论 心理压力对社区居民造成的影响虽然有所下降,但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不断增加,为提高心理干预效果,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人应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

    作者:杨军;徐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依据HACCP原理制定并实施野外作业食堂管理标准

    为提高野外施工食品卫生管理水平,规范管理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现场调查和事故分析,发现石油野外作业食堂管理存在较大健康威胁,需要统一、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标准.依据HACCP理论,分析了野外施工食源性疾病危害并确定关键控制点,采用Delphi方法建立野外作业食堂HACCP管理标准并在西气东输项目中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作者:张俊权;李伟;李秀平;孙静;柯继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5年海门市肺结核病人转诊与追踪分析

    目的 探索提高肺结核病人转诊到位率和追踪到位率的方法.方法 建立肺结核病人转诊追踪机制,开展转诊与追踪的宣传、培训和考核.结果 2005年全市肺结核病人转诊到位率、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分别为32.5%、93.7%和58.7%.2005年市疾控中心初诊病人数、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和新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数分别较2004年增加了59.0%、43.0%和20.4%.结论 建立长效的肺结核病人转诊和追踪机制,加强全民防痨宣传和医务人员归口管理培训,规范肺结核疫情报告,可有效提高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到位率和追踪到位率.

    作者:黄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7年重庆特大洪灾中卫生应急物资的供应

    目的 对2007年重庆洪灾中卫生应急物资的供应和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卫生应急准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利用洪灾期间各地<救灾防病日报表>、重庆市政府通报材料和各地总结汇报材料,对受灾情况、救灾药品使用量(货币单位)、消杀面积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卫生应急药品储备不足.洪灾发生后2~3天,消杀工作和药品需求量达到高峰,在一周之内,工作量和药品消耗量达到整个救灾防病工作的一半以上,救灾物资的供应略显滞后.结论 亟需建立区域性的、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卫生应急储备库.在储备量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快速便捷的采购和运输程序.

    作者:孙军;周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宁县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分析

    按照<宁夏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中期自查与考核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调人员对全县氟中毒病区、碘盐销售、学生尿碘检测、甲状腺肿大、妇女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问卷等进行了调查,经区地方病考核评估小组验收,达到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作者:张振华;王学琴;刘玉兰;叶志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茂名市乙脑综合防治连续三年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茂名市乙脑疫情的流行情况,分析乙脑流行的原因和特征,探讨乙脑的防制措施,为制订有效的乙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病例临床特征,对2003~2005年茂名市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茂名市2003~2005年乙脑共发病144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死亡12例,病死率为8.33%;1针免疫的27例,占18.75%,2针免疫的6例,占4.17%,无免疫接种史111例,占77.08%;发病年龄小者为8个月,大的15岁,1~6岁儿童发病共114例,占总病例数的79.17%;每年的5月~6月为高发季节,占98.61%.结论 茂名市乙脑流行多年,以季节性发病明显.免疫空白和未全程接种是乙脑爆发流行的原因.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和防蚊灭蚊是控制乙脑流行的有效措施,本市自2003年以来已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实行常规接种,逐步提高接种率及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地控制及消除乙脑疫情.

    作者:王惠敏;刘美珍;张松梅;许婉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沙门氏菌属是一大群在形态、生化特性与抗原结构上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肠炎沙门氏菌是对人致病的沙门氏菌之一, 它由胃肠道感染人体,可导致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

    作者:夏玛丽;王复元;孟炜;胡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卫生行政许可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家港市在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方面进行了探索,卫生行政审批效能得到了提高,卫生行政形象不断优化,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卫生行政许可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急需上级部门进行规范与协调解决.

    作者:蒋力;夏志明;沈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起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案的分析

    目的 分析南宁市三起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案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流行原因,为今后类似案件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宁市三起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起案件均为因致病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件.结论 根据南宁市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案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出有效预防措施.

    作者:施向东;刘晓军;梁惠宁;沈爱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国高危人群HIV/AIDS预防干预策略(综述)

    高危人群是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HIV)的核心人群.艾滋病(AIDS)防治有效、经济的策略是针对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预.我国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绝大部分来自高危人群,因此,了解该人群所处环境及其决定和影响因素,为改变他们高危的行为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干预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有效的办法.现将我国高危人群AIDS的预防干预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沈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地理信息系统在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概念由加拿大测量学家R.P.Tom linson于1963年首次提出,并在加拿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1].随后,加拿大、美国、瑞典、日本、德国等国相继建立了许多GIS实验室.

    作者:杨德平;刘永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服务行业人员AIDS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林芝地区八一镇高危场所对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对林芝地区八一镇酒楼、宾馆、美容美发、浴足、按摩等场所服务人员进行AIDS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结果 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低,这次调查中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约占52.7%;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71.3%;除离异、丧偶外未婚者占55.6%;20~40岁年龄组占总人数68.1%,而喜欢获得HIV知识途径为电视、听医生、报刊分别为75.9%、59.4%、46.2%.结论 林芝地区八一镇高危人群AIDS知识严重缺乏,并且存在HIV传播因素,AIDS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曹艳娥;张宪英;塔嗄;李晓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效果的研究

    目的 研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后人群防治效果.方法 对抽样人群定期检查观察.结果 地砷病区改水3个月后,人群尿砷均值由0.378mg/L降为0.113mg/L,正常者(<0.09mg/L)占56.25%,12个月后降为0.09mg/L,正常者占95.83%;人群发砷均值,6个月后由7.045μg/g降为0.835μg/g,正常者(<0.6μg/g)占60%,12个月后降为0.702μg/g,正常者占83.78%.人群自觉症状阳性率,改水前81.82%,改水1年后降为54.55%,相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其中26.8%自然痊愈、42.27%好转、30.93%无效,总有效率69.07%.自觉症状阳性率,患病人群(97.29%)与非患病人群(66.67%)相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改水一年后地砷病患者中,皮肤角化症1例痊愈、29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83.34%;皮肤色素沉着、脱失10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55.56%.人群心电图异常率改水前39.62%,改水一年后降为13.21%,相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异常心电图自然好转达66.67%.结论 病区改水后人群中止饮高砷水后,随着体内蓄积的砷不断排泄,砷对机体的毒作用逐渐消失,受损害的组织、器官可逐渐部分修复,中毒症状、体征亦随之部分消失.

    作者:李永平;胡洁;贾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固原市2004~2006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情况分析

    2004~2006年,固原市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先后组建了独立的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队伍管理,加大卫生监督工作力度,以<食品卫生法>为龙头,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为主线,全面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全市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者:马红梅;吴红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彭阳县2001~2006年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对项目实施6年效果评价,为全面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2001~2010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项目手册,对2001年~2006年各项指标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06年全县共发现各类涂阳肺结核病人542例.其中初治涂阳461例,复治涂阳81例,涂阳新登记率逐年提高分别为19.68/10万、19.28/10万、32.41/10万、41.54/10万、46.75/10万和53.42/10万.初、复治涂阳病人二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01%和70.37%,年治愈率达85%以上.结论 病人发现水平与项目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难点,须进一步加强.

    作者:冶桂梅;刘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长春地区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4年病人发现分析

    目的 评价长春市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4年病人发现工作.方法 根据2003~2006年全市项目季报、月报,对病人发现工作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2003~2006年全市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7 030例,其中涂阳11 533例,初治涂阳8 537例,分别是项目实施前4年总和的1.34(17 030/12 699)、2.01(11 533/5 739)、1.67(8 537/5 106)倍,新涂阳登记率(16.68/10万、22.10/10万、36.52/10万、41.57/10万)、涂阳登记率(30.80/10万、33.34/10万、46.13/万、48.64/万)逐年升高.结论 项目实施后病人发现工作有显著成效.

    作者:李晓坤;张跃梅;赵红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黑龙江省利用国际合作项目资源防治艾滋病综述

    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GAP)和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黑龙江省实施以来,项目监测、干预工作覆盖面逐渐增加,宣传资料覆盖人群和地区更加广泛.在政策开发、机构能力建设、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治疗、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关怀与支持、安全套推广、项目督导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项目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并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作者:张叶莉;金慧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