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11城市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

高俊薇;李雅娟;庄辉;李杰;王佳;董庆鸣;陈雅洁;牛俊奇;马为民;赵伟;赵保安;钟金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分析, 基因型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北京、清远、深圳、石家庄、汉川、南京、长春、济南、聊城、宁波和温州市共1214份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本,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基因型测定,并对其中部分样本以PCR产物直接测序验证.结果 在1214份血清中,检测到A基因型9例,占0.7%;B基因型345例,占28.4%;C基因型709例,占58.4%;B、C混合基因型(B+C)151例,占12.4%.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北方地区(长春、北京、石家庄市等)慢性HBV感染者中,C基因型比例较高,分别为58.2%、67.5%和63.6%,山东省聊城和济南市的C基因型比例分别高达90.2%和87.9%.随地理位置南移,B基因型比例逐渐增加,广东省清远和深圳市的B基因型比例分别为71.4%和63.6%.结论 HBV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在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和B基因型为主要流行株.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优势株,而南方地区则B基因型较为多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前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与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前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集江苏省16对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的母婴血清样本32份,以及88对阻断成功的母婴血清样本176份.以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16对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的母婴和88例阻断成功的母亲血清样本中HBV基因型,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前C/BCP突变,采用Clustal W 1.8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16例阻断失败的母亲中,15例(93.8%)为HBeAg阳性,且均为C型(15/15,100%);88例阻断成功的母亲中,51例(58.0%)为HBeAg阳性,其中C基因型占45.1%(23/51).在HBeAg阳性母亲中,阻断失败组的C基因型检出率明显高于阻断成功组(χ2=14.3,P=0.003).但在C基因型HBeAg阳性母亲中,阻断成功组与失败组的T1762/A1764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和33.3%,P=0.4),且均无A1896突变.结论 感染HBV基因C型的母亲可能更易导致乙肝疫苗阻断失败,而前C/BCP基因突变与阻断母婴传播无关.

    作者:王佳;李杰;庄辉;刘社兰;李荣成;李艳萍;梁争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居室内毒素含量与儿童过敏性哮喘相关性调查

    目的 了解居室内毒素含量对儿童过敏性哮喘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向安徽省安庆、淮南地区2986名8或12岁在校儿童父母发放哮喘标准调查表,动态浊度法检测儿童床铺尘内毒素含量,放射性变应原荧光酶免疫吸附实验(RAST-FEIA)检测其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含量.结果 终具有完整资料儿童为904人,居室内毒素含量与儿童过敏性哮喘患病率呈负相关(OR=0.48,95% CI:0.32~0.72,P<0.05),与过敏性致敏呈负相关(OR=0.65,95% CI:0.49~0.94,P<0.05),与非过敏性哮喘及哮鸣无显著相关.与正常人群相比,过敏性致敏、哮鸣、哮喘者的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M-W U 15 138.0,P<0.01;M-W U 4858.0,P<0.01;M-W U 4041.0,P<0.01).结论 居室内毒素的早期暴露可能是预防儿童过敏性哮喘及致敏产生的保护因素之一.

    作者:胡东;张荣波;吴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11城市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

    目的 了解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北京、清远、深圳、石家庄、汉川、南京、长春、济南、聊城、宁波和温州市共1214份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本,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基因型测定,并对其中部分样本以PCR产物直接测序验证.结果 在1214份血清中,检测到A基因型9例,占0.7%;B基因型345例,占28.4%;C基因型709例,占58.4%;B、C混合基因型(B+C)151例,占12.4%.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北方地区(长春、北京、石家庄市等)慢性HBV感染者中,C基因型比例较高,分别为58.2%、67.5%和63.6%,山东省聊城和济南市的C基因型比例分别高达90.2%和87.9%.随地理位置南移,B基因型比例逐渐增加,广东省清远和深圳市的B基因型比例分别为71.4%和63.6%.结论 HBV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在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和B基因型为主要流行株.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优势株,而南方地区则B基因型较为多见.

    作者:高俊薇;李雅娟;庄辉;李杰;王佳;董庆鸣;陈雅洁;牛俊奇;马为民;赵伟;赵保安;钟金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峡库区蓄水后重庆段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动态监测

    目的 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 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作者:龙江;汪新丽;贾庆良;李勤;毛德强;吴国辉;韩力苏;季恒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云南省1997-2000年及2004年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描述云南省1997-2000年及2004年5年的肠道病毒(EV)分离状况及型别特征.方法 5年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共检测到210株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s),其中12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腺病毒.剩余198株经基因测序定型,即病毒VP1区基因序列转变为氨基酸序列后与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经分子生物学定型:人类EV-A组5株(5个血清型)、EV-B组158株(34个血清型)、EV-C组32株(6个血清型)、未分离到EV-D组病毒.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中,210个分离株,EV-B组病毒占75.2%,为主要型别;EV-C组占12.2%,腺病毒占5.7%,EV-A组占2.4%.结论 云南省EV的流行中,以EV-B组较多.

    作者:田炳均;吴燕;张东华;何丽芳;丁峥嵘;陆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家监测点2005年志贺菌菌型分布和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05年国家监测点志贺菌菌型分布和药敏结果.方法 用WHONET 5.4软件对国家监测点的志贺菌药敏试验结果(K-B纸片扩散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福氏志贺菌为常见,占75.5%;其次为宋内志贺菌,占24.4%.②志贺菌分离株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90.0%;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低,为6.1%.③志贺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五重及其以上的多重耐药率占54.9%.④不同省份志贺菌优势菌型和耐药谱有差异.结论 志贺菌的耐药现状不容乐观,三代头孢菌素仍是治疗志贺菌感染的较好选择.志贺菌优势菌型和药敏特征需要连续监测,才能及时了解病原特点.

    作者:余华丽;常昭瑞;张立实;张静;李振军;徐建国;冉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流感大流行的疾病负担和经济影响研究进展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1].历史上每次流感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

    作者:冯录召;余宏杰;杨维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广西壮族自治区吸毒人群血清抗-HIV阳性及其与ABO血型关系分析

    ABO血型反映不同个体不同内在遗传特性,可影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为探索抗-HIV与ABO血型分布关系,对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某2所劳教所广西籍在押吸毒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2所劳教所广西籍吸毒人员抗-HIV阳性273例,男性225例,女性48例.血清抗-HIV阴性对照人群与血清抗-HIV阳性者源于同一人群.血检证实抗-HIV阴性共1841人,其中男性1104人,女性737人.抗-HIV检测为ELISA法,初筛阳性送广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证.ABO血型常规鉴定.

    作者:刘海燕;栾苑;覃巍巍;卢毅;张明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后的免疫记忆研究

    目的 了解接种全程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记忆情况.方法 1987-198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1201名新生儿,以及1996-199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的2484名新生儿,于2005年随访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HBc),结果959名3项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均阴性,其中228名接种乙肝血源疫苗,731名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于加强免疫1针乙肝酵母重组疫苗后15 d时检测其抗-HBs.此外,随机选择11名加强免疫后无应答和22名有应答者,应用酶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有初次免疫后抗-HBs定量检测资料者190名,比较其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结果 加强免疫后,79.82%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者抗-HBs阳转,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25.69 mIU/ml;95.62%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者抗-HBs阳转,GMT为745.18 mIU/ml.加强免疫后所产生的抗-HBs水平与初次免疫后抗体滴度有关.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者的IL-2阳性率(40.91%)也高于无应答者(P<0.01).结论 在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后,抗-HBs转阴者中,大部分仍具有免疫记忆,仅少部分在长期随访中丧失免疫记忆.因此,在高流行地区,对丧失免疫记忆者应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作者:李艳萍;李荣成;方孔雄;李河民;胡忠玉;何鹏;吴小音;张瑞;梁争论;庄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山西省某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研究山西省某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市场、饭店、宾馆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6类工作场所里招募外来务工人员128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VCT的知晓率低,56.6%的外来务工人员听说过VCT.当调查对象被告知有开展免费的艾滋病咨询检测的单位后,64.5%愿意接受VCT,愿意接受VCT的地点或方式主要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8.7%)、医院门诊(27.0%)、上门服务(18.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接受VCT有关的因素为曾经做过HIV检测、较高HIV知识水平、不歧视HIV感染者和有较高的艾滋病意识.结论 有必要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开展旨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推动VCT和消除对HIV感染者歧视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金玲;何纳;申学武;秦世雄;高眉扬;韦建国;姜庆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研究宁波地区3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 收集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8株.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值;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PCR及克隆测序分析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 2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E耐药率低为4.7%,头孢哌酮/舒巴坦为87%,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90%耐药.PFGE分型共分为4型,以A、B两型为主.2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均产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未检测到VIM、IMP型金属酶基因.结论 宁波地区碳青霉烯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3家医院均有克隆播散流行.

    作者:裘莉佩;潘登;徐炜烽;周华;魏泽庆;俞云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部分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为及时掌握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生和流行,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固原市原州区健康人群分年龄组进行抽样检测;于2006年4月分别在原州区三营镇、张易镇、头营镇、河川乡、开城镇、中河乡按照0~、5~、10~、15~、25~、35~、45~岁7个年龄组随机采集血标本,每个年龄组抽检30人,共210人,分离血清,-20℃保存待检.

    作者:张志军;王东辉;陈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技术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现场应用

    青海省处于三江源地区,有鼠疫疫源地面积20余万km2,该地区动物间鼠疫流行较猛烈,并时常波及到人间,笔者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技术(GICA)对一起人间鼠疫疫情成功的进行了早期检测.2006年9月在青海省湟源县发生一起人间鼠疫疫情.该患者于2006年9月8日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区剥食旱獭的过程中左手中指被划伤而感染,于2006年9月16日返回湟源县,就诊时被疑似鼠疫而隔离;由鼠疫专业人员现场采集患者标本,用GICA进行了初步的诊断.

    作者:魏绍振;王祖郧;杨汉青;郑谊;李超;赵小龙;金丽霞;席亚芳;王发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水平模型在吸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多水平模型及其应用领域.方法 以中国/WHO控烟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学校控烟子项目中天津地区中学的学生基线调查资料为例,应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并与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检验,数据中存在层次结构.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中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态度、环境及班级水平下的宣传教育.此外,在未引入班级水平下宣传教育这一变量时,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得到变量的标准误均小于相应的传统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结论 多水平模型适于分析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资料,在分层或整群的流行病学或社区调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佳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人体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了解疫苗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联.方法 8例成人按0、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首针免疫后3、8、21、34和65 d采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BMC进行细胞分选,获得纯度95%以上的CD4+和CD8+ T淋巴细胞,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PBMC、CD4+和CD8+ 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的斑点数(SFC),并收集乙肝疫苗免疫前(0 d)和免疫后3、8、21、30、34、60、65和150 d血样,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同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各2例.结果 人接种乙肝疫苗后,CD4+、CD8+ T淋巴细胞产生不同细胞因子趋势和强度不同:IFN-γ(由CD8+、CD4+ T淋巴细胞产生)出现较早,且较为稳定,而CD4+ T淋巴细胞产生的IL-2和IL-4出现较晚,但其升高与第2、3针乙肝疫苗免疫有关;免疫后IL-4阳转率与抗-HBs阳转率呈显著正相关,IL-2、IL-4的SFC与抗-HBs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早期检测出以IFN-γ为主的细胞免疫,IL-4和IL-2阳转与抗-HBs升高有关.

    作者:胡忠玉;朱凤才;何鹏;刘社兰;张瑞;方鑫;翟祥军;邱少辉;梁争论;汪华;李河民;庄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某部队军营内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暴发调查

    2006年6月,驻上海某部队军营内发生一起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暴发,13例患者均为男性战士,年龄18~21岁,病例居住在同一幢四层楼内,一至四层楼各有9、2、1和1例,该楼共住442人.一和二、三和四层楼的战士生活起居与训练都在一起,均无野外居住或禽类接触史.2006年6月9和12日分别有8例和5例因发热入院.入院后即进行血清冷凝集试验、上呼吸道常见病原体IgM抗体检测(西班牙Bircell公司试剂盒);咽漱液进行PCR常规检测上呼吸道病原体核酸(上海宝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检测均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入院时和治疗中对全部病例进行胸部X线和螺旋CT扫描检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作者:陆月明;韩易;秦玉波;丁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江苏省农村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江苏省农村地区儿童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农村地区在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检测HBsAg、抗-HBs标志,对抗-HBs阴转儿童进行不同种类疫苗的加强免疫,并分析HBsAg阳性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522名1~7岁儿童中HBsAg阳性率在0.28%~1.28%之间,抗-HB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由1岁时的76.7%降至7岁时的45.5%;出生时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的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及时接种儿童(1.4%∶0.5%,P=0.031);应用不同剂量疫苗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均为90%以上.结论 江苏省农村地区计划免疫适龄儿童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0.28%~1.28%,平均为0.8%,儿童中HBV感染主要为母婴传播,并与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有关.

    作者:翟祥军;汪华;朱凤才;余家席;陈胤忠;邱祥鹏;顾善坤;刘社兰;秦黎明;梁争论;庄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病例血清中和抗体三年追踪观察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病例病后3年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为SARS疫苗的研制和使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SARS康复病例进行随访,分别采集病后第5个月、第20个月和第35个月的血清,每份血清标本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微量中和试验二种方法进行血清SARS-Co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中和抗体效价采用Reed-Muench方法计算.3个时间点中和抗体效价的趋势分析采用对数转换后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分别采集到病后第5个月、第20个月和第35个月的血清标本13份、17份和13份,采用ELISA法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82.4%和84.6%,而采用中和试验法检测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中和抗体效价依次为1∶43(1∶16~1∶203)、1∶36(1∶17~1∶59)和1∶21(1∶10~1∶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419,P<0.001).病后第35个月时有30.8%(4/13)的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高于1∶36,但另有30.8%(4/13)的病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等于或略高于1∶10(临界水平1∶8).结论 SARS病例血清中和抗体至少可持续3年,但中和抗体效价随康复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中和抗体效价个体差异较大,病后第35个月时部分病例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已降至较低水平,何时完全消失尚需进一步追踪观察.

    作者:谢淑云;曾光;夏时畅;张泮河;尹卫东;刘碧瑶;杨仕贵;曹务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第六讲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告规范——TREND介绍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不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也经常用到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严格评价非随机对照设计同样有赖于充分、准确的研究报告.本文介绍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规范(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TREND)清单的内容,并对一些重要条目进行详细说明.

    作者:罗晓敏;詹思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宁波市江东区满周岁流动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宁波市江东区自1989年开始在新生儿中推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1990年起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本文对江东区满周岁流动儿童的分布状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孙灵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