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芦荟的功效成份与保健作用的研究

林昇清;林健;黄宏南;赵道辉;何聆

关键词:芦荟, 功效成分, 免疫调节, 润肠通便, 辐射防护
摘要:[目的] 研究福建省产木立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斑纹芦荟的功效成分和保健作用.[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比色法分别检测芦荟中芦荟甙和芦荟多糖,以动物试验评价芦荟制品对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结果] 芦荟制品对小鼠具有免疫调节、润肠通便和辐射防护作用.[结论] 芦荟在保健方面有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感染败血症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来医院感染败血症的情况,提供有关医院感染败血症方面的资料,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我院1992~1997年确诊的医院感染败血症进行了流行学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败血症平均发病率为0.26%,总的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发病科室以内科高,其次为外科和儿科;医院感染败血症,发病凶险,病死率高,病死率18.7%,病死率的高低与医院感染重数密切相关,对有关问题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结论] 对医院感染败血症的流行病学分析,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从而采取更多的预防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修崇英;李阳;许能锋;王莉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ATP对辐射损伤小鼠空肠肠腺存活率和cGMP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核酸前体(ATP)对辐射损伤空肠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用20只BALB/c雄性小鼠,用1150 cGy 60 Coγ线进行腹部照射实验,随机分为4组,照后1 h内分别在小鼠后肢肌肉内注入ATP 0、6、8、12 mg/kg,第4 d取空肠段进行肠腺存活率和cGMP含量的测定.[结果] ATP 可明显提高受腹部照射小鼠空肠的肠腺存活率和cGMP含量;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肠腺存活率和cGMP含量呈钟型曲线,并呈同步改变,其适剂量为6 mg/ kg.[结论] ATP可明显提高辐射损伤小鼠空肠cGMP含量,促进肠道的恢复.

    作者:田芙蓉;曾桂英;丁桂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福建恙虫病东方体型别的调查

    [目的] 调查福建省恙虫病东方体流行毒株的型别. [方法] 分别用不同抗原型、型特异性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及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型别调查. [结果] 闽东南沿海地区人群恙虫病感染率高.在192份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中,Gilliam型多,占42.7%,其次为Karp型及Karp-Gilliam的混合感染,分别占28.1%和29.1%.从病人血液、鼠类宿主及恙螨媒介共分离出126株恙虫病东方体,其中Gilliam占24.6%,Karp占23.0%,Karp-Gilliam占49.2%,并分离出1株TA716型.血清抗体分型及病原体特异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Gilliam 和Karp型为福建恙虫病流行的主要型别.

    作者:何似;李世清;于恩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开展社区妇幼卫生服务促进爱婴行动

    1997年至1998年,福建省14个社区(即14个街道)参加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社区妇幼卫生服务国际合作项目>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母乳喂养的爱婴行动.为了解社区妇幼卫生服务对爱婴行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分别于1997年3月和1998年9月开展了基础调查和终末调查工作,并将所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林芝兰;危秀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仙居县1991~1999年农村地区鼠情监测研究

    [目的] 掌握农村地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季节性消长规律,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1~1999年按全国鼠情监测工作方案.[结果] 仙居县农村地区室内有鼠科6种,食虫目1种,主要家鼠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野外有鼠科9种,食虫目1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鼠密度高峰期为12月至次年1月,野外鼠密度高峰期为6月和12月.

    作者:张意坚;王焕荣;翁茂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闽西蔬菜有机磷农药污染及其引发食物中毒的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龙岩市(闽西)蔬菜有机磷农药污染状况及农药中毒发生原因. [方法] 用农药速测卡检测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并了解菜农安全使用农药情况,农药食物中毒情况. [结果] 菜农滥用有机磷农药情况严重,用药浓度超标,用药次数不断增加,蔬菜用药不到安全间隔期上市的占60.5%,用高毒禁用农药现象普遍.农药污染蔬菜严重,检出率达68.7%,以叶类和豆类蔬菜突出,第3季度检出阳性率高,与同时期内蔬菜农药食物中毒发生率高,中毒以叶类蔬菜为主、蔬菜农药污染中毒起数及中毒人数以第3季度高的现象吻合. [结论] 应督促菜农严格执行安全使用农药规定,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多形式向市民宣传预防蔬菜农药中毒的有关知识.

    作者:张小平;罗小玲;汤小羚;陈建安;张景平;杨文芳;倪益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福建省1983~1999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食物中毒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为探讨十几年来福建省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现将我省1983~1999年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金乐君;潘宝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政和县饮用水水质与居民死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索饮用水质对居民死因的影响.[方法] 对政和县高山、平原及城区的居民饮用水进行检测,并对居民全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饮用水中与脑血管病呈正相关的是:总硬度、镉、铅,呈负相关的有铁、锌等;与肝癌呈正相关的有铁、硫酸盐、氟化物、细菌总数.[结论] 政和县饮用水水质和居民死因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应平;范治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福建省宁化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研究

    [目的] 对已知的宁化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疫源地进行全面系统SFGR感染情况调研.[方法] 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mCF)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法;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并用mCF、PCR/RFLP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人群血清阳性率为12.7%(121/952).宿主动物 SFGR 感染,抗体阳性率0~55.6%不等.鉴定分类各种蜱5 600余只,共6属13种.从野兔、麂体表寄生的越原血蜱中分离出2株SFGR病原体,鉴定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论] 从人群、宿主动物、媒介蜱、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上进一步证实福建省宁化县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作者:陈振光;陈敏;张健之;毕德增;潘亮;贺金荣;张泮河;钟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一起因肌肉注射引起偶发分枝杆菌感染的调查

    1998年7~9月,我区某卫生所因玻璃注射器消毒不规范,导致5人肌肉注射后感染偶发分枝杆菌.为了解原因,我们于1999年1月17日进行现场调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林正高;丁景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儿童癔症4例报告

    儿童癔症属于情绪障碍类疾病[1].其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多以运动、感觉障碍或躯体症状为主诉.易与器质性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患儿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薛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卡孕栓在钳刮人工流产术前的应用

    钳刮人工流产术(简称钳刮术)是避孕失败所采用的一种补救措施.以往采用机械扩张宫颈后行钳刮术.手术时患者较为痛苦,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我院自1997年6月以来对人流术者在行钳刮术前数小时于阴道后穹窿放置卡孕栓,使宫颈充分扩张,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汝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改善街头饮食卫生的措施探讨

    本文对晋江市区227户街头饮食摊点及413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综合分析街头饮食卫生的潜在有害因素,为街头食品卫生管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和对策.

    作者:吴伟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闽西地区恙虫病疫源地调查

    [目的] 查明闽西地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及宿主动物种群、虫媒种类、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情况. [方法] 诱捕野栖、家栖鼠类,分类鉴定;收集宿主动物体表寄生恙螨分类鉴定;采集宿主动物、健康人群血清监测恙虫病抗体;采集宿主动物脾脏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 [结果] 我区鼠类有3科7属18种,以黄毛鼠、针毛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恙螨有2科9属20种,以中华无前恙螨、地理纤恙螨、似太平洋无前恙螨为优势种群,对恙虫病人群抗体水平低,普遍易感. [结论] 本地区具备恙虫病疫源地条件的区域较为广泛.

    作者:何春荣;李立;陈年辉;温卫珊;于恩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能与大肠杆菌O157(H7)抗血清交叉凝集的5种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 了解人兽及食品中能与大肠杆菌O157发生交叉凝集的细菌,为防止误诊提供参考.[方法] 开展调查,用大肠杆菌O157及H7抗血清、O157单克隆抗体进行玻片凝集、生化试验等检测.[结果] 从肉类及猪粪中检出5种(8株)肠道杆菌能与O157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其中4种为国内外首次报道,2株检出菌且能与H7抗血清凝集,4株能产生LT肠毒素.[结论] 畜禽中某些种属的肠道细菌可携带与大肠杆菌O157及O157∶H7相同或相关抗原,故在鉴定O157∶H7大肠杆菌时除依血清学外,还应加用生化试验甚至致病因子检测作出后判定.

    作者:郭维植;程法稷;林成水;黄晓蓉;林杰;董新平;徐海滨;陈亢川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997~1998年省级监测点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动态变化及各年龄组的主要死因.[方法] 在12个监测区抽样调查.[结果] 1997、1998年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4.83‰和30.87‰.山区儿童死亡率高,城市低;死亡年龄主要分布在新生儿、婴儿阶段,不同年龄主要死因也不相同.集中反映了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科质量及出生窒息抢救,对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的发生起着积极作用.加强儿童系统管理,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科学育儿、安全教育方法的认识,采取早期干预,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潘碧如;陈曦;陈鲁闽;池小希;欧阳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412例老年人贫血调查及原因分析

    贫血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发展中国家患病率尤高,为了老年人健康,我们于1999年4月至5月对福州仓山区城门镇开展老年人贫血状况调查,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家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婴幼儿重型腹泻的抢救与体会

    婴幼儿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所致,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患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对84例重型腹泻的临床救治,谈谈体会.

    作者:林英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开展控制肠道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的探讨

    由于山区农村儿童受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影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一般都偏高.据多次实地考察,提出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从学校健康教育入手,结合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推动环境的改善,同时辅以药物驱虫等综合干预措施,在寄生虫病的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操作的主要形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供同仁参考.

    作者:姜露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新特征

    [目的] 对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历年来流行趋势、流调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发病率50~70年代初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6.43/10万,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明显下降;发病地区有从沿海丘陵地区移向内地山区的趋势;流行季节从双峰型转为单峰型.50~70年代流行菌群以以波摩那群、爪哇群、秋季热群为主,90年代则以七日热群、巴达维亚群、秋季热群和澳洲群为主,血清抗体检测各型均有检出,以秋、黄、巴、七为主. [结论] 近年福建省钩体病发病特征及菌群分布发生变化,疫苗配方应改为七日热群和巴达维亚群为主.

    作者:潘敏楠;徐国英;潘浩;李世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福建省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