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芳
本文采用TLC法在同一硅胶G板上脉炎消注射液中金银花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准确、重现性好,为控制此药品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检测方法。
作者:荣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余随张琪教授临证数年,观其对慢性肾病凡见脾胃虚弱,湿热留连为主要见证者,每以升阳益胃汤化裁应用而多获良效。举医案四则供同道参考。 1 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 林某,男,45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2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未能完全缓解,两个月前因感冒而周身浮肿、乏力、腹胀、食少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濡。尿检:蛋白(++),红细胞15~20个、颗粒管型0~1、血浆……
作者:李莲花;于梅;刘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透穴刺法组30例和普通针法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通过疗效积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透穴刺法有效率为80.00%,普通刺法有效率为51.61%,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雅丽;王立军;王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甚或数日不便而言。患者粪质干燥、坚硬,艰涩难下。甚至非用泻药或灌肠才可排出。我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68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小29岁,大68岁,病程短40天,长8年。本组患者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期间均停用通便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便秘偏于实证者,取天枢、支沟、曲池、内庭、合……
作者:周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痔疮,肛瘘手术后创面易有渗血,用纱布压迫后又加重疼痛,处理比较困难。我们自92年以来在临床上使用自制的复方白芨散外用于痔瘘手术后的创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1992—1~2001—12月住院进行痔瘘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复方白芨散治疗组570例。其中,男214例,女356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7.5岁,所行术……
作者:韦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多由急性肠道疾患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胀、腹痛、肠鸣、粘液性大便及含有未消化食物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致身体虚弱。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泄泻、飧泄、休息痢、虚寒痢的范畴。本文所谈到的慢性肠炎,实际上是一组慢性肠道炎症症候群,多指肠道的吸收功能紊乱。下面就慢性肠炎的辨证施治略述己见,不妥之处,请斧正。……
作者:周焕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疾病,好发于16~30岁的青年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0:1,发病多在15岁以后,16~25岁为发病高峰。临床特征是病变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步上行蔓延至脊柱关节,后期可引起关节强直、驼背畸形和严重功能障碍。目前对其病因尚无认识,也无明显有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自98年以来,应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63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蒋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尤其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常可分出多种类型,本文试以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证治作一述要。 1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胃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
作者:黄爱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1992年—1996年,我们用脉络宁治疗突发性耳聋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为6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脉络宁治疗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0~64岁。平均38岁;病程1~30天,平均12天;左耳突聋30例,右耳突聋10例;伴耳鸣者39例。星状神经节封闭对照组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16~60岁,平均36岁;病程1~28天,平均11天;左耳突聋14例,右耳突聋10例,伴耳鸣者17例。两组耳聋程度相仿,言语频率区损失平均在60—80dBHL左右。……
作者:栗珂;李秀敏;黄铁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黄芪有多种传统的炮制方法。研究各种炮制方法对黄芪浸出效果的影响状况,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用醋炙、酒炙、盐炙、蜜炙、炒炙方法对黄芪进行炮制后,测定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醋炙、酒炙、盐炙、蜜炙后,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高。其中蜜炙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而炒黄芪低。结论:蜜炙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
作者:胡艳萍;李妍;尚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PLATINUM AMINO(5μm)150mm×4.6mm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钠(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mm,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和101.4%,RDS分别为1.06%和1.09%。本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作者:郝学志;刘臣;王新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胆石症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本病主要由于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或肝郁化火。致肝胆湿热,热灼蕴结而成。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自1999—4~2001—12月,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2例,胆囊结石2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40~50岁19例,50~60岁21例,……
作者:单长蕴;付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类以结肠传输功能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病因不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发于中、老年人。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健脾汤治疗2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外科学会肛肠学组于1999年5月判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5的84岁,平均52.4岁;对……
作者:战晶玉;王天宇;潘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风湿类疾病为多发病、常见病,且多缠绵难愈。有的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器质性损害,对患者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其发病率为总人群的1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风湿类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临床尚缺有效的关节功能康复手段。针对社会人群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广、丧失劳动能力面大的风湿病群体着手;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关节活动度、减少关节致残率为目的;我们用自己研制中药蒸润疗包,经多次实验改进定型3年……
作者:孙吉友;岳秀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是临床常用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笔者在临证之时,运用此方异病同治,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病案举例如下: 1 水肿病 赵某,女,19岁。1998—6—24日初诊,患者晨起面目浮肿,伴腰酸困重,纳少,神疲乏力,面色淡白,特点晨起浮肿明显,午后症状减轻3个月,多次查小便。尿蛋白在+~++之间,西医按“急性肾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
作者:段宗英;王红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采用调神补心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20例。结果:1个疗程治愈12例,2个疗程治愈6例,总有效率为90%。提示:西药多种治之无效,以养阴益气,补神、安神,佐以活血化瘀,而收满意效果。
作者:刘晓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0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西组)54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16例,经10天治疗,中西组及对照组治愈率中分别为87.26%、65.45%。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8.55%、88.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对比中西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冷凌;贾焕军;冷淑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导气汤加味;中医药疗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其起病可缓可急,症状轻重不一,大多病程反复,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解粘液血便及发热等症。笔者自1994~2000年采用导气汤加味保留灌肠为主、参苓白术丸口服为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1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20~……
作者:孙丹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简称:ASO)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8:1。由于动脉内膜粥样改变,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发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为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本文重点介绍各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素在ASO形成中的作用。 1 血浆脂蛋白(lipoprotein简称:Lp)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理与血浆脂质代谢失调密……
作者:张毅奎;李令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3—3月~1996—3月,我们用清开灵注射液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并与常规西药组对照,疗效较好,现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魏能润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1—112)。76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随机分为两组:清开灵治疗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57岁,平均24岁;疗程1~6天,平均2.5天;体温≥38.5℃32例,37.5℃~38.4℃8例;对照组36例,其中……
作者:林申;曲敬来;王晓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