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宗英;王红宇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治》篇,用于治疗历节病,余用于治疗痛风1例颇效,今浅叙如下: 患者李××,近因家庭琐事烦闷异常,与友痛饮达旦,晨起脚部红肿,疼痛异常,胃部不适,时时欲呕,遂来就诊,余诊之为痛风之证。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三剂,痛减肿消。 盖痛风一症,中医称之为白虎历节,盖言之疼痛异常,如虎咬之状。其无不由风湿而致于此。仲景云……
作者:武宇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痔疮,肛瘘手术后创面易有渗血,用纱布压迫后又加重疼痛,处理比较困难。我们自92年以来在临床上使用自制的复方白芨散外用于痔瘘手术后的创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1992—1~2001—12月住院进行痔瘘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复方白芨散治疗组570例。其中,男214例,女356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7.5岁,所行术……
作者:韦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多由急性肠道疾患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胀、腹痛、肠鸣、粘液性大便及含有未消化食物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以致身体虚弱。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泄泻、飧泄、休息痢、虚寒痢的范畴。本文所谈到的慢性肠炎,实际上是一组慢性肠道炎症症候群,多指肠道的吸收功能紊乱。下面就慢性肠炎的辨证施治略述己见,不妥之处,请斧正。……
作者:周焕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范畴,成人发病较多,不能自愈,需行治疗,笔者自1995~2001年,用中药熏蒸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5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65例病人中,男13l例,女34例;年龄21~30岁15例,31~40岁51例,41~50岁61例,50岁以上38例;病程短3天,长20年。其中1年以下的51人;1~10年的85天;10年以上的29人;矿工和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共145例,占88%。……
作者:杨富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简称:ASO)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8:1。由于动脉内膜粥样改变,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发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为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本文重点介绍各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素在ASO形成中的作用。 1 血浆脂蛋白(lipoprotein简称:Lp)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理与血浆脂质代谢失调密……
作者:张毅奎;李令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导气汤加味;中医药疗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其起病可缓可急,症状轻重不一,大多病程反复,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解粘液血便及发热等症。笔者自1994~2000年采用导气汤加味保留灌肠为主、参苓白术丸口服为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1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20~……
作者:孙丹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药由玄参、麦冬、生地三药组成,具有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笔者于临床辨证用治它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舌干 柳某某,女,50岁,退休工人,住庆安县一街,初诊日期:2000—10—5日。 自诉2年来,夜间舌干且硬,卷曲不灵,扪之如锉,常因舌干而醒,需饮水以缓解症状,白天一如常人,既使炎热夏天也仅鼻头……
作者:刘子云;张春玲;潘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采用TLC法在同一硅胶G板上脉炎消注射液中金银花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准确、重现性好,为控制此药品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检测方法。
作者:荣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由于不同乳剂的粒径不同,稳定性各异,制备时采用的技术有差别,影响成乳的因素也各有不同,下面就几种不同的乳剂的成乳因素进行探讨。 1 影响普通乳成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温度与时间、电解质等都是降低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除此而外,乳化剂的性质、用量等也是相关因素。通常乳化温度宜控制在70℃左右,乳化时间不宜过长,而H2SO4、HCl、Al(NO3)2、……
作者:江燕;王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类以结肠传输功能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病因不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发于中、老年人。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健脾汤治疗2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外科学会肛肠学组于1999年5月判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5的84岁,平均52.4岁;对……
作者:战晶玉;王天宇;潘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尤其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常可分出多种类型,本文试以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证治作一述要。 1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胃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
作者:黄爱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初发病或急发性发作时需住院治疗。此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悸”范畴,病位在心,其发病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痰、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于本虚标实的病征。出院后病人生活更多的时间在家中渡过,家庭护理非常重要。由于本病病程长,恢复慢,易复发,病因……
作者:汪雪漫;张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大黄为常用中草药,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等,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极及根茎,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五经,功能攻积导滞,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菌、止血、利胆、抗肿瘤及收敛作用。 大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如泻下有效成分为番泻苷及单核蒽醌类;其抗菌、抗肿瘤有效成分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游离蒽醌类。随着大黄药理……
作者:刘凌岩;孙佩男;孙胜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采用调神补心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20例。结果:1个疗程治愈12例,2个疗程治愈6例,总有效率为90%。提示:西药多种治之无效,以养阴益气,补神、安神,佐以活血化瘀,而收满意效果。
作者:刘晓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余随张琪教授临证数年,观其对慢性肾病凡见脾胃虚弱,湿热留连为主要见证者,每以升阳益胃汤化裁应用而多获良效。举医案四则供同道参考。 1 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 林某,男,45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2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未能完全缓解,两个月前因感冒而周身浮肿、乏力、腹胀、食少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濡。尿检:蛋白(++),红细胞15~20个、颗粒管型0~1、血浆……
作者:李莲花;于梅;刘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黄某,男,38岁,阳萎2年半。于1997—12—17日初诊。患者1995—3月结婚,婚后同房阴茎不能勃起。于某市医院查血浆睾酮为670ng/100ml,后到本省某大医院行海绵体造影术,诊断为血管性阳萎,不愿手术,要求中药治疗。初诊时患者虽有性欲,但阴茎完全不能勃起,舌暗红,苔白腻,脉弦。诊为阴寒凝滞,血脉不畅,给予生化汤加减。处方:黄芪45g、当归25g、桃仁9g、川芎10g、炮姜……
作者:谢乐;康双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中极为常见的疾病,慢性前列腺炎的病人占男科门诊病人的三分之一。慢性前列腺炎病人中31%是前列腺病。由于前列腺解剖结构特殊,病因不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一直颇为棘手。而其中前列腺痛的病人,由于症状复杂,精神紧张,其治疗更难以奏效,我们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统计108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08例,年龄18~51岁,平均29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年4个月。症状:腰骶痛,小腹酸……
作者:王洪君;裴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疾病抵抗力差,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易为六淫所侵,饮食所伤。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与成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所以患外感发热有独特之处。 1 外感发热挟伤食 王某,男5岁,2000—10一8日初诊,患儿3天前出现恶寒、发热,T38.6℃,鼻塞、咳嗽,嗳气酸腐如败卵,呕吐一次,恶闻食嗅。服西……
作者:王桂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为纤维炎,系指外伤治疗失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所造成的腰背部慢性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属痹证的范畴,我们采用口服中药配合理疗门诊治疗本病4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小19岁,大64岁,其中40~60岁31例,占73.80%,发病时间短10周,长8年,平均8个月,疗程短2周,长2个月,平均为4周,其中症状体征消失38例,占90.5%,遇天……
作者:张立军;邢家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黄芪有多种传统的炮制方法。研究各种炮制方法对黄芪浸出效果的影响状况,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用醋炙、酒炙、盐炙、蜜炙、炒炙方法对黄芪进行炮制后,测定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醋炙、酒炙、盐炙、蜜炙后,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高。其中蜜炙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而炒黄芪低。结论:蜜炙黄芪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
作者:胡艳萍;李妍;尚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