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彬;杨敏
由于不同乳剂的粒径不同,稳定性各异,制备时采用的技术有差别,影响成乳的因素也各有不同,下面就几种不同的乳剂的成乳因素进行探讨。 1 影响普通乳成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温度与时间、电解质等都是降低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除此而外,乳化剂的性质、用量等也是相关因素。通常乳化温度宜控制在70℃左右,乳化时间不宜过长,而H2SO4、HCl、Al(NO3)2、……
作者:江燕;王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余随张琪教授临证数年,观其对慢性肾病凡见脾胃虚弱,湿热留连为主要见证者,每以升阳益胃汤化裁应用而多获良效。举医案四则供同道参考。 1 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 林某,男,45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2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未能完全缓解,两个月前因感冒而周身浮肿、乏力、腹胀、食少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濡。尿检:蛋白(++),红细胞15~20个、颗粒管型0~1、血浆……
作者:李莲花;于梅;刘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透穴刺法组30例和普通针法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通过疗效积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透穴刺法有效率为80.00%,普通刺法有效率为51.61%,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雅丽;王立军;王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这里所说的柴葛解肌汤,是指明·陶华撰的《伤寒六书》中的柴葛解肌汤,亦名干葛解肌汤。此方由柴胡、葛根、黄芩、桔梗、芍药、石膏、羌活、白芷、甘草组成。功效解肌清热。主治感冒风寒,里已化热。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重。无汗,头痛。肢酸,目疼,鼻干,心烦,口渴,唇燥,口苦。舌质微红,苔白而糙或薄黄。脉浮数或微洪者。 众所周知,柴葛解肌汤是治疗风温的常用方剂。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外感热病。初起以发热、……
作者:王守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为纤维炎,系指外伤治疗失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所造成的腰背部慢性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属痹证的范畴,我们采用口服中药配合理疗门诊治疗本病4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小19岁,大64岁,其中40~60岁31例,占73.80%,发病时间短10周,长8年,平均8个月,疗程短2周,长2个月,平均为4周,其中症状体征消失38例,占90.5%,遇天……
作者:张立军;邢家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87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桂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化疗所引起的毒副作用也是很严重的,临床常见的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脱发、肝肾功能损害等等。中药治疗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保证化疗如期进行。笔者根据多年治疗本症的经验,采用益气养阴、活血解毒、健脾开胃法,治疗本症46例,效果尚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6例乳腺癌患者均系女性,均进行了乳……
作者:汤鲁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祖国医学对疑难杂症的辨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中医理论对疑难杂症进行辨证常能发蒙启感,用中药进行治疗常能拔痼起废。笔者就昏睡、甲状腺功能低下、十二指肠瘀积症及顽固性药疹的辨治琐谈如下: 1 昏睡 曾辨治5例。5例均未做出西医确定诊断,反复发作数年或十数年。5例均连续昏睡数昼放,食饮俱废,然呼之则醒,始进食饮,食后续睡。均无偏瘫、头痛、失语、二便失禁……
作者:刘国臣;舒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PLATINUM AMINO(5μm)150mm×4.6mm色谱柱,以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钠(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mm,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和101.4%,RDS分别为1.06%和1.09%。本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作者:郝学志;刘臣;王新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范畴,成人发病较多,不能自愈,需行治疗,笔者自1995~2001年,用中药熏蒸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5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65例病人中,男13l例,女34例;年龄21~30岁15例,31~40岁51例,41~50岁61例,50岁以上38例;病程短3天,长20年。其中1年以下的51人;1~10年的85天;10年以上的29人;矿工和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共145例,占88%。……
作者:杨富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改变,以泄泻症状为主,其病程缠绵难愈,治疗棘手。笔者应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小19岁,大68岁,病程长15年,短2月。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左下腹部隐痛,腹胀,重者排黏液脓血便,或伴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低热等。结肠镜检查:轻者见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重者黏膜有点状出血点,或粘膜糜烂溃疡,表现附有分泌物。实验检查:大便细菌培养阴性。
作者:朱建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甚或数日不便而言。患者粪质干燥、坚硬,艰涩难下。甚至非用泻药或灌肠才可排出。我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68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小29岁,大68岁,病程短40天,长8年。本组患者在针刺配合耳压治疗期间均停用通便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便秘偏于实证者,取天枢、支沟、曲池、内庭、合……
作者:周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导气汤加味;中医药疗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其起病可缓可急,症状轻重不一,大多病程反复,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解粘液血便及发热等症。笔者自1994~2000年采用导气汤加味保留灌肠为主、参苓白术丸口服为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1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20~……
作者:孙丹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指因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所致脑功能短暂丧失的发作性疾病,临床上以突起眩晕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是痰浊、瘀血相互为患。近2年,作者使用葛荣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小30岁,大79岁,平均56岁;病程短1天,……
作者:任彬;杨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尿潴留是手术后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外科、妇科及骨科下半身手术。往往因麻醉,切口疼痛及绝对卧床,病人不习惯在床上卧位解小便所致,我院自1997年以来,对86例手术所造成的尿潴留采用针灸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其中妇、外科手术52例,骨科占34例,年龄小17岁,大82岁,表现为小腹胀满隐痛,小便闭塞不通,有的伴有大便不解。肛门无排气。……
作者:柳玉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类以结肠传输功能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病因不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发于中、老年人。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健脾汤治疗2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外科学会肛肠学组于1999年5月判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5的84岁,平均52.4岁;对……
作者:战晶玉;王天宇;潘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是临床常用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笔者在临证之时,运用此方异病同治,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病案举例如下: 1 水肿病 赵某,女,19岁。1998—6—24日初诊,患者晨起面目浮肿,伴腰酸困重,纳少,神疲乏力,面色淡白,特点晨起浮肿明显,午后症状减轻3个月,多次查小便。尿蛋白在+~++之间,西医按“急性肾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
作者:段宗英;王红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中医科岳沛芬副主任医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之女,她继承父业,潜心钻研中医学术,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善治内科杂病和老年病。笔者有幸从师随诊,获益匪浅。兹将岳沛芬老中医治疗中老年女性频发性泌尿系感染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顾建明;岳沛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有句话为“传方不传量”,意为即使是神效的祖传秘方,留下了药方的组成,而没有留下用药的剂量也是没有用的。可见中药组方中用量的重要性。 作为医生在组方确定用药剂量时,通常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病者的情况出发,根据其年龄、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势轻重来确定;另一方面则是从药物本身的性质、作用强度等全面考虑。……
作者:吴光华;王宪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药由玄参、麦冬、生地三药组成,具有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笔者于临床辨证用治它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舌干 柳某某,女,50岁,退休工人,住庆安县一街,初诊日期:2000—10—5日。 自诉2年来,夜间舌干且硬,卷曲不灵,扪之如锉,常因舌干而醒,需饮水以缓解症状,白天一如常人,既使炎热夏天也仅鼻头……
作者:刘子云;张春玲;潘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