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本端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肠道动力紊乱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故在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笔者近年来自拟抑肝扶脾汤治疗IBS 6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永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Hunt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我科自1992年5月至1999年7月共收治10例Hunt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金雄;潘振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发性浆膜腔积液强烈提示为重症胰腮炎,且预后凶险[1].腹水在重症胰腺炎中很常见,有腹水者几乎都是重症[2].重症胰腺炎是胰腺间质水肿、脂肪坏死、血管出血引起的,胰液可渗入或漏入腹腔,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胰液累及腹膜和肠系膜,引起出血和渗出.我们自199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并腹水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奕珊;林振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对肝癌化疗后病人配合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经肝动脉插管化疗后80例肝癌病人,将其随机分组,其中,中药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0岁.插管化疗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按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虚湿盛28例,湿热内蕴1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2~65岁.肝功能分级按国际通用的Child分级,A级: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血清白蛋白>35 g/L,腹水无,营养状况好;B级:血清胆红素34.2~51.3μmol/L,血清白蛋白30~35 g/L,腹水少量,营养状况尚可;C级:血清胆红素>51.3 μmol/L,血清白蛋白<30 g/L,,腹水多量,营养状况差.其中治疗组肝功A级25例,B级15例;对照组肝功A级27例,B级13例.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王振飞;黄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泄泻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遂、脏腑虚弱等所致.临床辨证分为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肝气郁滞、脾肾阳虚等.近年来,我院实施辨证施护,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药学对肿瘤治疗常用的方法,如活血消症、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等辨证疗法,以及单方验方的临床应用,皆不尽人意.笔者以温肾补阳法作为治疗癌肿的基本大法,并施之于临床,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建敏;黄克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98年3月至2000年3月,采用针刺配合TDP治疗本病52例,并与西药封闭疗法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雪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苏稼夫为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其临床经验丰富,针术精湛,善治疑难杂病,笔者有幸从师,偶得捡遗.
作者:陈淑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是一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采用清热通腑消胀法,取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58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桂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顾伯华(1916~1993),上海浦东人,颐氏外科奠基人,我国著名中医外科学家.顾氏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上海近代名中医顾筱岩先生之子,自幼随父学医,又深造于私立上海中医学院,于1952年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曾历任曙光医院、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顾氏一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50余年,研究和创造了不少疗效独特的经验方和治疗方法.顾氏虽忙于临床,但他更注重著书立说,在六、七十年代他先后主编了<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外科统一教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顾伯华外科经验选>以及在中医外科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近100万字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为丰富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顾氏治学严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多年来顾氏先后指导培养了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陆德铭等多位高材生,为培育中医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余敏英;顾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附子的效用附子温阳益火,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踒蹙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用之得当,其效甚捷.古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用附子有20方37条[1],<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2],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沿用至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作者:李金兰;范尚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在临床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时,发现有些患者不仅冠心病症状减轻,血脂下降,连原有的慢性胃炎诸多症状也得到改善.于是试用来治疗慢性胃炎,并以复方丹参片作对照,治疗观察1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海鸥;杨云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60~65岁28例,66~70岁12例,70岁以上5例;病程长7 a,短0.5 a.38例门诊治疗,7例住院治疗.本组病例中,每日泄泻3次者15例,4次者20例,5~7次者7例,矢气出便或每次小便时排大便者3例.全部病例病史、临床表现均符合慢性泄泻诊断标准:不同程度大便下泄不成形,口淡不渴,腹部隐痛,喜按喜温,食后欲便,嗜睡,泄泻不消化物或澄澈清冷、泡沫粘冻,或鸡鸣泄泻,或矢气出便,或遇劳泄泻次数增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惧食冷物,面或萎黄,进油腻大便频多,舌质淡或虚胖齿印,苔白腻无根或见滑苔,脉弦无力或弦硬,或沉细而弱.所有病例均经过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多项检查排除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和器质性病变.
作者:庄维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从1995年5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37例小儿病毒性脑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兰平;魏妙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3 a来,笔者以健脾除湿汤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泉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儿腹泻的病因除了外感六淫等因素外,多由于乳儿对母乳中的某种成分不适应所致,如母亲患外感、食积、腹泻以及素体阴阳气血的盛衰,都能引起母乳的变化,乳儿食后出现不适而腹泻.因此,在对乳儿腹泻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除了要对其本人的腹泻进行辨证分析外,应注意对其母体的状况进行辨证,有针对性地调整母体的内环境,以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子母同治的方法治疗乳儿腹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203例用此种方法治疗乳儿腹泻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树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关系密切.近20 a来,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多着眼于稳定性心绞痛,对不稳定心绞痛关注较少.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与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胰岛素抵抗是否存在差别?不稳定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是否有内在联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中医药防治不稳定心绞痛工作的开展.
作者:詹萍;施卿卿;郭云庚;孙光;熊尚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98年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60例,将其分为2组.自拟中药内服、外洗综合治疗30例(治疗组),局部封闭30例(对照组).经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王道铨;王运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于1990年至1992年采用西比灵和复方丹参联合治疗突发性耳聋,与1986年至1990年单独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突发性耳聋各2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显示前者疗效明显提高,报告如下.
作者:陈爱萍;薛小平;吴前雄;林友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4~1999年,我们采用大黄结合西药一般治疗急性胰腺炎(AP)50例,并按随机原则设西药对照组50例,经临床统计分析,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冰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