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波;张斌;志强;任利民;李昕;李春英;张少卓;吴秉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0年2月至2002年2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北京友谊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分析找出死亡的预测因素,对Cox回归分析显示有意义的观察项目根据临床目标值大小将患者分成两组,然后通过Gehan法对各因素两组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 结果 10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随访期间,共死亡22例(15.3%),存活88例(84.7%),其中5年累积生存率为79.91%,10年累积生存率为64.36%.透析开始时的年龄(P<0.001)、透析前血尿素氮(BUN,P=0.004)、透析前血肌酐(SCr,P=0.001)、钙磷乘积(P=0.019)及尿素清除指数(KT/V,P=0.001)为死亡预测因素,其风险比(HR)分别为:1.107(95%CI:1.049~1.168)、0.951(95%CI:0.918~0.984)、0.727(95%CI:0.599~0.883)、1.025(95%CI:1.004~1.046)和0.013(95%CI:0.001~0.161).各因素两组间存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P=0.000 6;BUN≥28.6 mmol/L组与<28.6 mmol/L组比较,P=0.041 5;SCr≥884 μmol/L组与<884 μmol/L组比较,P=0.014 6;钙磷乘积≥40组与<40组比较,P=0.046 4;KT/V≥1.30组与<1.30组比较,P=0.021 5).结论透析开始时的年龄、维持透析3个月时透析前BUN、SCr、血浆钙磷乘积及KT/V为死亡的预测因素,其中年龄、钙磷乘积为死亡的危险因素,透析前BUN、SCr、KT/V为保护性因素.
作者:张东亮;王质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卫生部于1988年提出了全国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目标并下发消灭脊灰行动计划,由此拉开了消灭脊灰的序幕.自1991年起,我国从逐级建立专门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入手,采取在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免疫、广泛开展病毒学监测、加强消灭脊灰工作的管理等策略,1994年10月我国发现后一例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无脊灰阶段.2000年10月29日,在日本京都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召开了消灭脊灰证实会议,确认我国及西太平洋区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宣布为无脊灰地区.在消灭脊灰工作进程中,监测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可以说脊灰监测是传染病控制监测系统的典范.
作者:雷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缓激肽β2受体(BDKRB2)基因C/T多态性与苯那普利相关的咳嗽不良反应间的关联.方法在对1 83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苯那普利3年上市后监测的基础上,嵌套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与病例对应的年龄、性别和肾功能状态组内随机抽取对照.结果 ACE I/D等位基因频率为I 65.4%、D 34.6%,BDKRB2 C/T频率为T 53.0%、C 47.0%.基因型频率分别为II 42.2%、ID 46.4%、DD 11.4%(ACE基因);以及CC 21.6%、 CT 50.9%、TT 27.6%(BDKRB2基因).BDKRB2 C/T与咳嗽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肾功能失代偿的男性组中,ID或DD基因型发生咳嗽的OR值为4.805.肾功能正常或代偿的35~49岁女性组中DD基因型对应的OR值为5.128.其他亚组未发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D等位基因对应较高的咳嗽危险性.肾功能状态以及年龄和性别代理的某些生理因素可能对这种关联有一定的效应修饰作用.
作者:吕筠;李立明;詹思延;杨慧英;李晓晖;曹卫华;胡永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2年5~7月昆明市嵩明县某山村小学爆发一起水痘.
作者:杨韬;文静波;沈庆辉;李云涛;翟珏明;李茂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实例介绍倾向评分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设计适用于分析二分类资料的SAS宏程序.方法运用倾向评分比较平衡前后两组间差异的改变情况,评价放弃心肺复苏急救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联系.结果采用分层法和匹配法都可以有效地平衡两组各个特征变量间所存在的高度差异,三种分析方法获得相近的估计结果.结论倾向评分法是均衡组间差异的有效方法,能够匹配和平衡各个特征变量的作用,并用于分析各种观察性研究资料.
作者:赵守军;张勇;汪萱怡;高燕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发现,SARS在家庭和医院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由于目前其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还很难利用实验室的手段来研究其传染性,为此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做一些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维中;王汉章;张静;余宏杰;罗会明;倪大新;黄玉英;王茂武;颜江瑛;李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进一步掌握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现将2002年全省HFRS监测和防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志强;王显军;王宇露;康殿民;王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从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V)易感性的差异.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蚊虫基因组DNA扩增出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用邻接法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各地理株白纹伊蚊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均为415 bp,所测各株序列均无缺失.云南思茅株的碱基转换率为1.93%,颠换率为0.24%.贵州麻尾株和广西南宁株的转换率为0.48%.各地理株中思茅株与麻尾株关系较近,麻尾株与南宁株关系较近,其余11个地理株均为同型株. 结论蚊虫对DV的易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及生态学方面(如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因素.在中国大多数白纹伊蚊为同型基因,其对DV的易感性尚无直接对应关系.
作者:陈虹;陈汉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我县腹泻病的病原分布和耐药情况,对2001年和2002年的985例腹泻患者进行了病原监测及耐药性试验.结果如下.
作者:孔繁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一、我国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研究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癌的关系,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也已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当时的主要依据为人群流行病学资料[1,2].近年来,各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研究,对Hp与人类胃癌间发生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 提出了特定菌型与人类胃癌发生相关的学说,注意到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以及cag毒力岛(cag-PAI)的差异在各地的意义不同.在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中,已取得了部分较为直接的Hp与胃癌相关的证据,如发现某些类型的Hp菌株在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中,能将其CagA通过Ⅳ型分泌系统注射到上皮细胞内部,进入细胞的CagA成分(包括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的CagA和未被磷酸化的CagA)均可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多个环节、引起细胞骨架重排和细胞增殖特征的改变[3].但要深入探讨并终明确Hp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及相关机制,必须结合大量胃癌高、中、低发病率地区人群资料,有效利用宏观流行病学方法与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结合来进行.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其胃癌人群的分布特征和人群的稳定性特征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良好研究现场.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沈晓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综合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Hp)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1990~2002年发表的有关Hp流行病学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3 564篇文献,Hp感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平均感染率为58.07%,10~20岁组已达50%以上,Hp感染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Hp是胃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国为Hp高感染率地区,家庭内传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Hp感染与胃部疾病有关联性,开展Hp感染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作者:王凯娟;王润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消化道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和(或)疼痛及慢性间隙性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有时伴随机体其他各系统变化多样的一系列症状,但找不到形态学和生化学的异常改变.发达国家对IBS的命名已存在50多年,并进行了大量IBS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国内对IBS的研究过去主要偏向于临床资料的总结,近期逐步开展了一些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1,2].由于在消化内科门诊所处理的患者中,IBS患者占30%~50%;其次,它虽然不是致死性疾病,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3];第三,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IBS患者有较高的医疗费用[4].鉴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IBS已成为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代表,越来越受到胃肠病学专家及流行病学工作者的关注.为进一步促进IBS流行病学及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现将IBS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综述如下.
作者:许小幸;李定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比较质子泵抑制剂(PPI)波利特(雷贝拉唑肠溶衣片)、达克普隆(兰索拉唑胶囊)和Nexium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制作用,初步解释近期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所显示的不同PPI用于Hp根除治疗所表现的明显效果差异现象. 方法使用Hp国际标准株NCTC11637、NCTC11639和国内分离菌株CAPMN62,应用平板掺入法测定三种PPI对Hp的体外抑菌作用. 结果波利特在体外对Hp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99为2.25 mg/L),其次为达克普隆(MIC99为42.5 mg/L),而Nexium抑菌作用不明显(MIC99为360 mg/L). 结论不同PPI对Hp的直接抑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其作用除本身化学结构的差异因素外,制剂中的其他复合成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亟待对体外抑菌效果与用于Hp感染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相关幽门螺杆菌病的防治.
作者:何利华;尹焱;尤元海;闫笑梅;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方法对1992~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男女性中年人群中进行的两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合并共35 003人,比较不同BMI和WC分组的平均血压水平及其高血压患病率.结果随着BMI和/或WC的增加,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多数BMI组中,男女性WC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同样在不同的WC组中,BMI均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男女性按不同BMI及WC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5%、14.1%(BMI<24 kg/m2,男/女:WC<85/80 cm),29.8%、20.6%(BMI<24 kg/m2,男/女:WC≥85/80 cm),29.6%、24.7%(BMI:24.0~27.9 kg/m2,男/女:WC<85/80 cm),39.2%、30.3%(BMI:24.0~27.9 kg/m2,男/女:WC≥85/80 cm),57.5%、43.3%(BMI≥28 kg/m2,男/女:WC≥85/80 cm). 结论 BMI和WC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作者:赵连成;武阳丰;周北凡;李莹;杨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幽门螺杆菌(Hp)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疑有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测定血清学Cp、Hp和CMV抗体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1)Cp IgG、Hp IgG和IgA阳性率均与冠心病相关(P=0.017、P<0.001、P=0.009).去除冠心病传统危险因子影响后,仍保持相关性;(2)冠心病组血清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经多因素分析后仍有统计学意义(P=0.03);(3)Cp IgG、Hp IgG和CMV IgG阳性率与高基础CRP水平无关.三种病原体IgG阳性组和两种或两种以下病原体IgG阳性组高CRP比率分别为32.1%和14.9%,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意义(P=0.078).结论 Cp和Hp慢性感染与冠心病相关,而CMV感染与冠心病无关.尚缺乏证据证明冠心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增强与Cp和Hp等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蔡小婕;蔡华波;鲁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前瞻性探讨军队男性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居住西安市22个军队干休所的1 268名男性军队离退休干部.1987年基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吸烟、饮酒、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终点指标为新发脑卒中、脑卒中死亡和总死亡.结果随访至2001年6月,观察人年为15 546.新发脑卒中113例,调整发病率为727/10万人年;脑卒中死亡45例,调整死亡率为289/10万人年.调整了年龄、血脂、吸烟、饮酒、既往心脑血管病病史及家族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水平、BMI和既往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是影响该人群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军队男性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一般同龄人群,中老年人体重和血压水平进行监测和控制对预防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耀;常青;黄久仪;姜勇;石丘玲;倪彬;张磊;张芳;万志恒;林大庆;李良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诊断中的可靠性,探讨SARS患者发病后血清抗体在体内的产生规律.方法采用IFA方法检测不同发病时间的临床确诊SARS病例、疑似病例和其他人群的血清SARS病毒抗体,同时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在发病10天内,SARS患者血清IgG阳性率为55.1%,IgM阳性率为16.3%;发病10天后SARS患者IgG阳性率达89.8%,IgM阳性率达65.3%;发病25天以后SARS患者IgG、IgM阳性率均为90.9%.对发病时间与抗体阳性率采用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SARS患者血清IgG、IgM抗体阳性率随着发病时间而上升(IgG趋势检验χ2=16.376,P=0.000 05;IgM趋势检验χ2=28.736,P=0.000 00).IFA法用于检测SARS患者发病10天后血清抗体,结果显示灵敏度、特异度及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结论 IFA法适于SARS发病10天后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方立群;张泮河;杨宝安;吴晓明;赵秋敏;刘玮;刘洪;邓永强;詹琳;韩伟国;吕富双;吴劲松;杨红;祝庆余;曹务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在中国妇女中引入并推广女性避孕套(FC),对于防止STD/HIV感染和传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项研究首先是在暗娼(SWs)中开展可接受性研究,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FC的第一步,为更大规模引入FC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程怡民;李兆晖;王献蜜;王世应;胡灵芝;谢月英;黄小兰;徐立芬;吴云珍;郑少兰;刘育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 info 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作者:梅志强;关联欣;柴志凯;段发愚;曲成毅;张杰敏;翟如芳;吴立平;陈涛安;赵亮怀;李国华;桑志宏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