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维琪;杨妍
为了解已婚妇女宫颈糜烂的患病特点,自2002年2~10月对湖南省永州市部分县区及厂矿年龄在20~60岁的已婚妇女进行了宫颈糜烂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MG7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组化技术检测406例胃黏膜MG7抗原的表达情况及肠上皮化生类型.结果从组织学角度观察,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癌;Ⅰ、Ⅱ型肠上皮化生→Ⅲ型肠上皮化生,MG7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P<0.01).从临床疾病角度观察,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MG7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P<0.01).结论 MG7抗原与胃癌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萎缩性胃炎,Ⅲ型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进行严密监测有可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MG7在胃癌前疾病动态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郭冬丽;宁佩芳;王兰;袁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前疫情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过去曾称为非典型支气管肺炎、急性肺脏炎、急性感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良性界限性肺炎、原发性间质性肺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1]、原发性非典型滤过毒肺炎[2]、非典型性肺炎[3]、原发性异型(滤过病毒性)肺炎、滤过病毒性肺炎[4]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5]、原发的不正型性肺炎、原发的非正型性(病毒性)肺炎[6]等.这些病名的含义,早在50年前,一些作者就将非病毒性肺炎,乃至病毒性肺炎中的流行性感冒滤过毒性肺炎等已经排除在外,剩下的只是病原未明之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即是目前流行的SARS.
作者:陈化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寻找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相关蛋白.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分离Hp的全菌蛋白,应用ImageMaster 2D v3.1软件对3株分离自胃癌患者的Hp菌株、1株胃癌动物模型菌株及9株分离自非胃癌患者的Hp菌株的蛋白图谱进行比较,对目的蛋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应用Mascot软件进行蛋白搜库.结果发现3种蛋白可能与胃癌相关,经肽指纹图谱鉴定,一种为酰基神经氨酸胞苷酰基转移酶,其Mowse分值为79,序列覆盖率为32%,另两种蛋白在现有的质谱库中无明确匹配蛋白存在.结论酰基神经氨酸胞苷酰基转移酶可能为与胃癌相关的Hp特异蛋白,另两种为新发现的可能与胃癌相关的Hp特异蛋白,其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李波清;张建中;邹清华;何利华;闫笑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在中国妇女中引入并推广女性避孕套(FC),对于防止STD/HIV感染和传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项研究首先是在暗娼(SWs)中开展可接受性研究,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FC的第一步,为更大规模引入FC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程怡民;李兆晖;王献蜜;王世应;胡灵芝;谢月英;黄小兰;徐立芬;吴云珍;郑少兰;刘育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卫生部于1988年提出了全国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目标并下发消灭脊灰行动计划,由此拉开了消灭脊灰的序幕.自1991年起,我国从逐级建立专门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入手,采取在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实施强化免疫、广泛开展病毒学监测、加强消灭脊灰工作的管理等策略,1994年10月我国发现后一例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无脊灰阶段.2000年10月29日,在日本京都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召开了消灭脊灰证实会议,确认我国及西太平洋区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宣布为无脊灰地区.在消灭脊灰工作进程中,监测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可以说脊灰监测是传染病控制监测系统的典范.
作者:雷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消化道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和(或)疼痛及慢性间隙性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有时伴随机体其他各系统变化多样的一系列症状,但找不到形态学和生化学的异常改变.发达国家对IBS的命名已存在50多年,并进行了大量IBS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国内对IBS的研究过去主要偏向于临床资料的总结,近期逐步开展了一些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1,2].由于在消化内科门诊所处理的患者中,IBS患者占30%~50%;其次,它虽然不是致死性疾病,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3];第三,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IBS患者有较高的医疗费用[4].鉴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IBS已成为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代表,越来越受到胃肠病学专家及流行病学工作者的关注.为进一步促进IBS流行病学及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现将IBS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综述如下.
作者:许小幸;李定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发现,SARS在家庭和医院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由于目前其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还很难利用实验室的手段来研究其传染性,为此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做一些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维中;王汉章;张静;余宏杰;罗会明;倪大新;黄玉英;王茂武;颜江瑛;李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我县腹泻病的病原分布和耐药情况,对2001年和2002年的985例腹泻患者进行了病原监测及耐药性试验.结果如下.
作者:孔繁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0年2月至2002年2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北京友谊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分析找出死亡的预测因素,对Cox回归分析显示有意义的观察项目根据临床目标值大小将患者分成两组,然后通过Gehan法对各因素两组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 结果 10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随访期间,共死亡22例(15.3%),存活88例(84.7%),其中5年累积生存率为79.91%,10年累积生存率为64.36%.透析开始时的年龄(P<0.001)、透析前血尿素氮(BUN,P=0.004)、透析前血肌酐(SCr,P=0.001)、钙磷乘积(P=0.019)及尿素清除指数(KT/V,P=0.001)为死亡预测因素,其风险比(HR)分别为:1.107(95%CI:1.049~1.168)、0.951(95%CI:0.918~0.984)、0.727(95%CI:0.599~0.883)、1.025(95%CI:1.004~1.046)和0.013(95%CI:0.001~0.161).各因素两组间存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P=0.000 6;BUN≥28.6 mmol/L组与<28.6 mmol/L组比较,P=0.041 5;SCr≥884 μmol/L组与<884 μmol/L组比较,P=0.014 6;钙磷乘积≥40组与<40组比较,P=0.046 4;KT/V≥1.30组与<1.30组比较,P=0.021 5).结论透析开始时的年龄、维持透析3个月时透析前BUN、SCr、血浆钙磷乘积及KT/V为死亡的预测因素,其中年龄、钙磷乘积为死亡的危险因素,透析前BUN、SCr、KT/V为保护性因素.
作者:张东亮;王质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综合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Hp)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1990~2002年发表的有关Hp流行病学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3 564篇文献,Hp感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平均感染率为58.07%,10~20岁组已达50%以上,Hp感染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Hp是胃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国为Hp高感染率地区,家庭内传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Hp感染与胃部疾病有关联性,开展Hp感染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作者:王凯娟;王润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道路伤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收集沈阳市皇姑区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事故组驾驶员406例,并同期在皇姑区内于随机时间、随机地点调查道路上正常行驶的对照组驾驶员438名.采用统一问卷、面询方法,调查内容包括驾驶员的一般情况,连续驾驶时间,事故/调查前睡眠状况,急、慢性困倦程度(采用Stanford和Epworth困倦量表测量),饮酒,吸烟,驾驶安全态度和行为,车速,车辆状况等.结果处于慢性困倦状态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非困倦状态驾驶员的1.98倍(OR=1.98,95%CI:1.26~3.12),事故组驾驶员的困倦程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OR=2.38,95%CI:0.89~6.31).夜班或倒班发生事故的危险是常白班的2.09倍(OR=2.09,95%CI:1.48~2.94),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非酒后驾车的3.59倍(OR=3.59,95%CI:1.13~11.39),无人约束时会违章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不违章驾驶员的1.73倍(OR=1.73,95%CI:1.22~2.46).结论慢性困倦、夜班或倒班、酒后驾车、违章等是道路伤害的危险因素,急性困倦可能是道路伤害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作者:刘改芬;韩松;梁多宏;王凤芝;史新竹;于舰;乌正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新泰市农村服用农药自杀状况,为制订预防对策提供依据,现将新泰市1995~2001年1 048例服用农药中毒自杀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汤斌;祁银祥;冯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诊断中的可靠性,探讨SARS患者发病后血清抗体在体内的产生规律.方法采用IFA方法检测不同发病时间的临床确诊SARS病例、疑似病例和其他人群的血清SARS病毒抗体,同时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在发病10天内,SARS患者血清IgG阳性率为55.1%,IgM阳性率为16.3%;发病10天后SARS患者IgG阳性率达89.8%,IgM阳性率达65.3%;发病25天以后SARS患者IgG、IgM阳性率均为90.9%.对发病时间与抗体阳性率采用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SARS患者血清IgG、IgM抗体阳性率随着发病时间而上升(IgG趋势检验χ2=16.376,P=0.000 05;IgM趋势检验χ2=28.736,P=0.000 00).IFA法用于检测SARS患者发病10天后血清抗体,结果显示灵敏度、特异度及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结论 IFA法适于SARS发病10天后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方立群;张泮河;杨宝安;吴晓明;赵秋敏;刘玮;刘洪;邓永强;詹琳;韩伟国;吕富双;吴劲松;杨红;祝庆余;曹务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前10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世界上每年有胰腺癌新发病例约20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同时,由于胰腺癌的死亡率非常高,与发病率十分接近,每年死亡人数约19.6万人,因此,胰腺癌死亡率状况能反映胰腺癌的流行情况,虽然我国胰腺癌发病率还处于中下等水平,但却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描述和分析胰腺癌死亡率的流行规律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全国(除台湾省外)3年人口死亡原因普查后,死因资料由于缺乏统一的、有计划的、系统而完整的经常性来源,致使中央、各地区不能确切了解死因动态变化,对制订新的疾病防治规划、考核防治效果以及科研教学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卫生部1992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口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以下仅就胰腺癌的调查结果做统计分析.
作者:陈可欣;张思维;李连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进一步掌握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现将2002年全省HFRS监测和防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志强;王显军;王宇露;康殿民;王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1年9月在杭州市区对随机抽取的3所小学进行有关伤害的调查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安乐;郑琳;马彦;陈三芝;郭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从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V)易感性的差异.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蚊虫基因组DNA扩增出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用邻接法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各地理株白纹伊蚊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均为415 bp,所测各株序列均无缺失.云南思茅株的碱基转换率为1.93%,颠换率为0.24%.贵州麻尾株和广西南宁株的转换率为0.48%.各地理株中思茅株与麻尾株关系较近,麻尾株与南宁株关系较近,其余11个地理株均为同型株. 结论蚊虫对DV的易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及生态学方面(如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因素.在中国大多数白纹伊蚊为同型基因,其对DV的易感性尚无直接对应关系.
作者:陈虹;陈汉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2年5~7月昆明市嵩明县某山村小学爆发一起水痘.
作者:杨韬;文静波;沈庆辉;李云涛;翟珏明;李茂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 info 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作者:梅志强;关联欣;柴志凯;段发愚;曲成毅;张杰敏;翟如芳;吴立平;陈涛安;赵亮怀;李国华;桑志宏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