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蛋白图谱特征初步分析

李波清;张建中;邹清华;何利华;闫笑梅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双向电泳, 蛋白图谱分析
摘要:目的寻找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相关蛋白.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分离Hp的全菌蛋白,应用ImageMaster 2D v3.1软件对3株分离自胃癌患者的Hp菌株、1株胃癌动物模型菌株及9株分离自非胃癌患者的Hp菌株的蛋白图谱进行比较,对目的蛋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应用Mascot软件进行蛋白搜库.结果发现3种蛋白可能与胃癌相关,经肽指纹图谱鉴定,一种为酰基神经氨酸胞苷酰基转移酶,其Mowse分值为79,序列覆盖率为32%,另两种蛋白在现有的质谱库中无明确匹配蛋白存在.结论酰基神经氨酸胞苷酰基转移酶可能为与胃癌相关的Hp特异蛋白,另两种为新发现的可能与胃癌相关的Hp特异蛋白,其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 info 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作者:梅志强;关联欣;柴志凯;段发愚;曲成毅;张杰敏;翟如芳;吴立平;陈涛安;赵亮怀;李国华;桑志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军队男性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队列研究

    目的前瞻性探讨军队男性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居住西安市22个军队干休所的1 268名男性军队离退休干部.1987年基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吸烟、饮酒、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终点指标为新发脑卒中、脑卒中死亡和总死亡.结果随访至2001年6月,观察人年为15 546.新发脑卒中113例,调整发病率为727/10万人年;脑卒中死亡45例,调整死亡率为289/10万人年.调整了年龄、血脂、吸烟、饮酒、既往心脑血管病病史及家族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水平、BMI和既往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是影响该人群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军队男性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一般同龄人群,中老年人体重和血压水平进行监测和控制对预防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耀;常青;黄久仪;姜勇;石丘玲;倪彬;张磊;张芳;万志恒;林大庆;李良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天津市动物致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为更好地服务于动物致伤患者,控制天津市狂犬病的发生,现将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预防医学门诊2001年接诊动物致伤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崔维琪;杨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在防制过程中寻找依稀可见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与其他传染病一样,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只有三个环节共同存在,而且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联合作用下,才能形成流行过程.如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中任一个环节,其流行过程即告终止.SARS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一般症状越重,传染性越强,极少数病例传染性极强,被称为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在广州、香港、北京都有发现,发生超级传播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动物等其他传染源,还需进一步证实.该病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传播,另有研究发现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是否还有其他传播途径尚不清楚.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但是否被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和密切程度.医院内传播是造成本次疫情扩散的重要原因.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近距离接触重症患者,容易感染;亲友可通过探视、护理病例而感染,也存在家庭聚集性感染.

    作者:曾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初步分析及其防制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发现,SARS在家庭和医院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此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由于目前其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还很难利用实验室的手段来研究其传染性,为此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做一些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杨维中;王汉章;张静;余宏杰;罗会明;倪大新;黄玉英;王茂武;颜江瑛;李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汇总四川省SARS病例资料,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来源和病例发现方式、临床症状及诊疗情况.结果 2003年4月16日至5月7日是四川省SARS疫情发生的高峰,其中泸州市和广元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0%,病例中民工占68%;2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多,男女发病之比为1.5∶1;80%的病例来源于广东省.患者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X线胸片有阴影.结论四川省SARS 病例均为输入性,人员流动(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影响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对此采取以隔离传染源为主导措施(设立留验站、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的防制方法,有效控制了疫情.

    作者:孙乔;杜娟;吴建林;吴海燕;祝小平;杨超美;龚毅;袁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伍氏病蚤雷州亚种传播鼠疫媒介能力的研究

    目的查明伍氏病蚤雷州亚种传播鼠疫的能力,评价其媒介作用和地位.方法在温度19℃±1℃、湿度85%±5%条件下,根据动物间鼠疫传播的原理,分别进行了蚤的感染、集群传播、单蚤单鼠传播、单蚤传播、菌栓形成和带菌蚤生存期限等试验.结果蚤染疫率94.64%,集群传疫率100%,单蚤单鼠传疫率30%,单蚤传播共传黄毛鼠388只,传播成功9只,传播潜能0.360,媒介效能0.257,栓塞存活潜能0.868,媒介指数0.223,吸血的染疫蚤平均存活时间17.58天(1~58天),饥饿的染疫蚤平均存活时间7.25天(1~16天),菌栓蚤平均存活时间7.64天(1~16天),菌栓形成时间8.80天(2~16天),菌栓形成率78.12%.结论伍氏病蚤有传播鼠疫的能力,可在鼠-蚤-鼠模式中起媒介作用.

    作者:欧汉标;沈荣煊;麦海;戴广祥;张曼青;杨华源;李玉莲;曾敏;余向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 048例农村服毒自杀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新泰市农村服用农药自杀状况,为制订预防对策提供依据,现将新泰市1995~2001年1 048例服用农药中毒自杀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汤斌;祁银祥;冯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某矿业集团35年工伤事故发生时间分布规律的调查

    工伤事故严重威胁着工人的人身安全. 作者对山东新汶矿业集团12个煤矿35年所发生的工伤事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作者:杨少泉;张秀美;胡秀云;范其芬;刘金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诊断中的可靠性,探讨SARS患者发病后血清抗体在体内的产生规律.方法采用IFA方法检测不同发病时间的临床确诊SARS病例、疑似病例和其他人群的血清SARS病毒抗体,同时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在发病10天内,SARS患者血清IgG阳性率为55.1%,IgM阳性率为16.3%;发病10天后SARS患者IgG阳性率达89.8%,IgM阳性率达65.3%;发病25天以后SARS患者IgG、IgM阳性率均为90.9%.对发病时间与抗体阳性率采用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SARS患者血清IgG、IgM抗体阳性率随着发病时间而上升(IgG趋势检验χ2=16.376,P=0.000 05;IgM趋势检验χ2=28.736,P=0.000 00).IFA法用于检测SARS患者发病10天后血清抗体,结果显示灵敏度、特异度及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结论 IFA法适于SARS发病10天后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方立群;张泮河;杨宝安;吴晓明;赵秋敏;刘玮;刘洪;邓永强;詹琳;韩伟国;吕富双;吴劲松;杨红;祝庆余;曹务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波利特、达克普隆和Nexium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质子泵抑制剂(PPI)波利特(雷贝拉唑肠溶衣片)、达克普隆(兰索拉唑胶囊)和Nexium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制作用,初步解释近期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所显示的不同PPI用于Hp根除治疗所表现的明显效果差异现象. 方法使用Hp国际标准株NCTC11637、NCTC11639和国内分离菌株CAPMN62,应用平板掺入法测定三种PPI对Hp的体外抑菌作用. 结果波利特在体外对Hp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IC99为2.25 mg/L),其次为达克普隆(MIC99为42.5 mg/L),而Nexium抑菌作用不明显(MIC99为360 mg/L). 结论不同PPI对Hp的直接抑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其作用除本身化学结构的差异因素外,制剂中的其他复合成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亟待对体外抑菌效果与用于Hp感染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相关幽门螺杆菌病的防治.

    作者:何利华;尹焱;尤元海;闫笑梅;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蛋白图谱特征初步分析

    目的寻找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相关蛋白.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分离Hp的全菌蛋白,应用ImageMaster 2D v3.1软件对3株分离自胃癌患者的Hp菌株、1株胃癌动物模型菌株及9株分离自非胃癌患者的Hp菌株的蛋白图谱进行比较,对目的蛋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应用Mascot软件进行蛋白搜库.结果发现3种蛋白可能与胃癌相关,经肽指纹图谱鉴定,一种为酰基神经氨酸胞苷酰基转移酶,其Mowse分值为79,序列覆盖率为32%,另两种蛋白在现有的质谱库中无明确匹配蛋白存在.结论酰基神经氨酸胞苷酰基转移酶可能为与胃癌相关的Hp特异蛋白,另两种为新发现的可能与胃癌相关的Hp特异蛋白,其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李波清;张建中;邹清华;何利华;闫笑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人群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方法对1992~1994年和1998年在中国不同地区男女性中年人群中进行的两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合并共35 003人,比较不同BMI和WC分组的平均血压水平及其高血压患病率.结果随着BMI和/或WC的增加,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多数BMI组中,男女性WC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趋势检验P<0.05),同样在不同的WC组中,BMI均与血压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男女性按不同BMI及WC标准分组的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5%、14.1%(BMI<24 kg/m2,男/女:WC<85/80 cm),29.8%、20.6%(BMI<24 kg/m2,男/女:WC≥85/80 cm),29.6%、24.7%(BMI:24.0~27.9 kg/m2,男/女:WC<85/80 cm),39.2%、30.3%(BMI:24.0~27.9 kg/m2,男/女:WC≥85/80 cm),57.5%、43.3%(BMI≥28 kg/m2,男/女:WC≥85/80 cm). 结论 BMI和WC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作者:赵连成;武阳丰;周北凡;李莹;杨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历史回顾及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疫情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过去曾称为非典型支气管肺炎、急性肺脏炎、急性感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良性界限性肺炎、原发性间质性肺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1]、原发性非典型滤过毒肺炎[2]、非典型性肺炎[3]、原发性异型(滤过病毒性)肺炎、滤过病毒性肺炎[4]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5]、原发的不正型性肺炎、原发的非正型性(病毒性)肺炎[6]等.这些病名的含义,早在50年前,一些作者就将非病毒性肺炎,乃至病毒性肺炎中的流行性感冒滤过毒性肺炎等已经排除在外,剩下的只是病原未明之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即是目前流行的SARS.

    作者:陈化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研究

    一、我国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研究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癌的关系,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也已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当时的主要依据为人群流行病学资料[1,2].近年来,各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研究,对Hp与人类胃癌间发生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 提出了特定菌型与人类胃癌发生相关的学说,注意到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以及cag毒力岛(cag-PAI)的差异在各地的意义不同.在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中,已取得了部分较为直接的Hp与胃癌相关的证据,如发现某些类型的Hp菌株在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中,能将其CagA通过Ⅳ型分泌系统注射到上皮细胞内部,进入细胞的CagA成分(包括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的CagA和未被磷酸化的CagA)均可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多个环节、引起细胞骨架重排和细胞增殖特征的改变[3].但要深入探讨并终明确Hp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及相关机制,必须结合大量胃癌高、中、低发病率地区人群资料,有效利用宏观流行病学方法与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结合来进行.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其胃癌人群的分布特征和人群的稳定性特征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良好研究现场.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女性避孕套可接受性研究

    在中国妇女中引入并推广女性避孕套(FC),对于防止STD/HIV感染和传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项研究首先是在暗娼(SWs)中开展可接受性研究,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FC的第一步,为更大规模引入FC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程怡民;李兆晖;王献蜜;王世应;胡灵芝;谢月英;黄小兰;徐立芬;吴云珍;郑少兰;刘育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中国幽门螺杆菌(Hp)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1990~2002年发表的有关Hp流行病学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3 564篇文献,Hp感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平均感染率为58.07%,10~20岁组已达50%以上,Hp感染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Hp是胃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国为Hp高感染率地区,家庭内传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Hp感染与胃部疾病有关联性,开展Hp感染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作者:王凯娟;王润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比较

    目的比较中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从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V)易感性的差异.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从蚊虫基因组DNA扩增出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用邻接法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各地理株白纹伊蚊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均为415 bp,所测各株序列均无缺失.云南思茅株的碱基转换率为1.93%,颠换率为0.24%.贵州麻尾株和广西南宁株的转换率为0.48%.各地理株中思茅株与麻尾株关系较近,麻尾株与南宁株关系较近,其余11个地理株均为同型株. 结论蚊虫对DV的易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及生态学方面(如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因素.在中国大多数白纹伊蚊为同型基因,其对DV的易感性尚无直接对应关系.

    作者:陈虹;陈汉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 131例宫颈糜烂流行病学因素分析

    为了解已婚妇女宫颈糜烂的患病特点,自2002年2~10月对湖南省永州市部分县区及厂矿年龄在20~60岁的已婚妇女进行了宫颈糜烂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张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及癌前状态MG7表达的动态观察及分析

    目的探讨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MG7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组化技术检测406例胃黏膜MG7抗原的表达情况及肠上皮化生类型.结果从组织学角度观察,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癌;Ⅰ、Ⅱ型肠上皮化生→Ⅲ型肠上皮化生,MG7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P<0.01).从临床疾病角度观察,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MG7抗原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P<0.01).结论 MG7抗原与胃癌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萎缩性胃炎,Ⅲ型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进行严密监测有可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MG7在胃癌前疾病动态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郭冬丽;宁佩芳;王兰;袁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