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华;区品中;朱汉民;杨定焯;郑苹如
为了解新会市健康青少年中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情况,我们于1991年7月至1999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本市10 29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逐年抽样检测HBsAg,并进行动态变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新会市城区、近郊区、山区等12所中学,以15~20岁健康青少年列为调查对象,从1991年7月开始进行逐年定点定时抽样检测HBsAg,到1999年7月共调查10 290名。 2.研究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均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以试剂统一、方法统一及标准统一为原则,并每年由少数人严格按说明书完成全部工作。 3.统计分析:变化趋势分析以赵泽贞[1]推荐的方法为准。应用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新会市人口分性别和年龄构成率(新会市计划生育局提供)进行阳性率标化。
作者:黄小兵;冯丽春;李树;张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 在湖北省荆州市和石首市现场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80 000人份,观察48 h内体温、局部红肿等副反应和一年内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者发病情况,同时设对照组。结果 所有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仅2例菌苗接种者有低热和局部红肿,48 h后消失,安全性良好。接种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2例,对照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47例,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保护效果95.57%,95%可信限为85.43%~98.20%;对照组发生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人15例,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效率100.00%,95%可信限下限77.08%。结论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安全性良好,接种与疫区流行菌群一致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可以取得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程均福;秦进才;谢广中;张锦麟;张流波;丁建平;严有望;张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部术后伤口感染和颅内感染4种重要类型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方法 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95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计算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 病例组的平均医疗费用为38 741元,对照组为18 376元,平均每例感染病人多支出医疗费用20 365元(P<0.000 1)。医疗费用的增加以西药费为主,占总增加费用的62.07%;其次是治疗费、输血费和化验费,分别占总增加费用的10.32%、7.40%和5.72%。医院感染的经济损失因科室不同而异,肿瘤血液科高,平均每例增加34 944元。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部术后伤口感染和颅内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平均每例分别增加31 940元、7 436元、17 332元和17 349元。95例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50.57 d,比对照组的25.22 d高出25.53 d(P<0.000 1)。结论 医院感染严重增加了医疗费用支出,降低了病床周转率;认真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周清德;褚德发;高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重大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形成数量庞大的灾民,使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正常社会秩序、服务体系严重紊乱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量的极度增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历史上多次发生过重大的自然灾害。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和1998年发生于三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不仅是解放以来我国发生过的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人类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下面就这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作如下的报告。 一、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后的公共卫生服务 1.强烈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震级里氏(Ms)7.8级,烈度达11度。震中位于百万人口的唐山市区,使城市瞬间成为一片废墟。除唐山地区外,北京、天津亦受波及。
作者:曾光;于国伟;刘敏;訾维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斑点热(spotted fever,SF)是由一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通过森林中蜱、螨的吸血活动在人和动物间传播。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的存在已被我们以往工作所证实[1,2]。为进一步查明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人群及宿主动物、媒介蜱类中感染情况及疫源地类型,1993年至今我们采用现场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 (1)血清样本:人血清由笔者于1993年和1997年采自宁化林区长期居住或林区作业人群静脉血共952份; 动物血清从林区捕捉的鼠类,猎人捕获的野兔、 野猪、麂、狐狸及屠宰场的狗、牛,抽取其心脏血液313份,上述血液无菌分离血清,冷冻待检。 (2)蜱类:分别从鼠类、野兔、野猪、麂、狐狸、狗、牛等动物体表或野外林间灌木草丛,捕获各种蜱类,送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鉴定分类。
作者:陈振光;钟建平;彭一平;陈敏;张健之;毕德增;贺金荣;张泮河;潘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加速控制麻疹,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对我县麻疹不同时期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一、流行概况 麻疹疫苗(MV)接种前阶段(1950~1974年)发病率波动在0~1 425.67/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720.04/10万,平均病死率为2.01%。预防接种阶段(1975~1981年)发病率波动在21.54/10万~958.98/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321.64/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6%。计划免疫阶段(1982~1998年)发病率波动在1.66/10万~152.50/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31.54/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3%。 二、流行特点 在使用MV前,我县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每隔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随着计划免疫的实施和冷链系统的建立,麻疹的发病显著下降,“八五”期间,麻疹发病率降到10/10万左右,其间年均报告发病率(17.34/10万)比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4年(934.60/10万)下降98.14%。麻疹在我县有较固定的流行高峰季节,病例于12月份开始上升,流行高峰为3、4月份,5月份开始下降。 我县近9年(1990~1998年)麻疹发病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主,<1岁的儿童发病占4.63%,5~9岁儿童占37.75%,是麻疹发病高危人群,1~15岁儿童麻疹发病占85.21%。表明麻疹防治的重点仍然是15岁以下人群,尤其是小学生,提示应该重视加强免疫。 三、控制策略探讨 我县开展MV接种后,麻疹发病逐年下降,但90年代平均发病率仍维持在10/10万以上,说明控制和管理工作不可放松。为了早日实现控制和消灭麻疹战略目标,提出几点建议:(1)提高疫情报告及时率。(2)消除免疫空白点,加强计划外儿童和流动儿童管理,提高初免覆盖率、及时率、成功率,作好适龄儿童的强化免疫接种。(3)开展麻疹监测,将此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主动监测系统中,对麻疹疑似病例应进行病例调查和血清学监测。
作者:陈淑香;黄孔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2000年6~12月,按《国际临床试验规范》(GCP)方法对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公司生产的维尔博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选择2000年6~8月来就医的被动物致伤者100例,按GCP入选排除标准确定观察对象,同时签定观察对象知情同意书和双方协议书。每组5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不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2.使用疫苗: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实验组)为进口VERO细胞精制纯化疫苗,由法国万安特-巴斯德公司生产,是一种经活化、提纯并真空冻干的狂犬病疫苗,稀释液0.5 ml,批号:P1241-1;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对照组)系辽宁生物技术公司生产(地鼠肾细胞培养),每支1 ml,批号:20000306-6。于上臂三角肌肌注。 3.免疫程序:为0、3、7、14、28 d 5针接种。 4.安全性观察方法:所有观察对象常规接种5针疫苗,并按“双盲法”分别登记和记录各项观察指标(局部和全身副反应)。 5.评价标准: (1)安全性观察指标:第0~45 d局部和全身副反应发生的百分率,副反应类型及其程度。 (2)观察参数:本实验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说明生物制品安全性的参数(1989年9月WHO ART),严密观察与记录。 二、结果 1.一般情况:观察对象共100例,男性48例(占48.0%),女性52例(占52.0%);年龄 小的5岁,大的78岁,11~50岁之间的共70例(占70.0%)。伤口Ⅱ度以下,即:轻度 抓伤或无出血的皮肤擦伤。致伤动物:被犬、猫、鼠、猴致伤分别为51、44、4、1例。致伤 部位: 上肢68例(占68.0%),下肢32例(占32.0%)。地区分布:老城区74例(占74.0%) ,新城区18例(占18.0%),郊区8例(占8.0%)。 2.安全性(局部和全身毒副反应)观察:①局部反应:实验组:50例受试者共观察250针次。在D 0针次无局部反应。D3~D14针次注射后24 h出现局部反应者9针次,出现率为3.6% 。其中局部轻度疼痛者8针次(占3.2%),轻度肿胀者1针次(0.4%)。24 h之内症状消 失者6针次,48 h内消失者3针次。对照组:50例受试者共观察250针次。在D 0~D28针次注射后24 h出现局部反应者64针次,出现率为25.6%,其中局部疼痛者44针次,占17.6%(轻度40针次,中度3针次,重度1针次)。轻度搔痒者2针次,轻度硬结者2针次,轻度青紫者1针 次,肿胀者11针次(轻度8针次,中度3针次)。出现红斑者4针次(轻度3针次,中度1针次)。 以上局部症状在24 h内消失者30针次,48 h内消失者18针次,72 h内消失者9针次,96 h内 消失者7针次。②全身反应:实验组:50例中共有4例于注射后24 h内出现全身反应,反应发 生率为8.0%,分别为轻度乏力2例、头痛和恶心各1例。症状于24 h内消失者1例,48 h 内消失者3例。对照组:50例中有17例于注射后24 h内出现全身反应,反应发生率34.0% ,其中乏力者10例(轻度6例、中度4例),轻度发热者2例、头昏2例、畏寒1例、胸闷1例、皮 肤过敏1例。上述症状24 h内消失者7例,48 h内消失者4例,72 h内消失者1例。 三、讨论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因此,在暴露前、后如何正确、及时地选择安全、有效、稳定、高纯度、中和抗体产生快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狂犬病疫苗,是广大防疫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大量临床试验显示,根据WHO推荐的方法,使用维尔博狂犬病疫苗以后,几乎100%的病人在免疫后第14 d或28 d获得阳转(用免疫荧光法和小 鼠综合试验法),抗体滴度很高 ,这一点在临床试验中已得到证实。本次实验组选用的狂犬病疫苗为WHO推荐的、能够控制 和重复进行工业大生产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该疫苗是经VERO传代细胞培养,具有良好的 耐受性、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国产精制狂犬病疫苗是经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其抗体滴 度比国产浓缩狂犬病疫苗高3~5倍,这标志着我国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防疫部门使用的浓缩狂犬病疫苗效果来看,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免疫 原性及安全性观察均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国产浓缩狂犬病疫苗之前列[1,2]。本实验 观察中,两组在接种疫苗后局部及全身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局部反应:χ2= 48.52,P<0.01;全身反应:χ2=8.40,P<0.05。 实 验组毒副反应(局部及全身)不仅例数少、程度轻、而且症状消失快。由此可见,实验组安全 性观察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陈小霜;杜琳;肖斌权;黄桂花;段馥琴;闻书英;刘小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计划免疫的深入开展,麻疹控制工作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我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已从疫苗前时代的766/10万降至目前的10/10万左右[1],它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将要消灭的传染病。为探讨我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现将重庆市涪陵区1975~1999年麻疹发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涪陵区历年法定传染病年报表,人口资料由涪陵区统计局提供。 2.结果: (1)流行概况:涪陵区在未实行麻疹疫苗接种措施阶段(1951~1965年),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均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457.87/10万、14.50/10万,病死率为3.17%。
作者:陈艳;文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YDV)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体温正常的22~58岁的教师,随机抽取124名,按0、1、6个月程序,每剂5 μg/0.5 ml接种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结果 免疫后3、7、12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5.0%、83.3%、67.2%(P<0.01)。抗-HBs平均滴度分别为12.63 mIU/ml、402.04 mIU/ml、70.28 mIU/ml(P<0.01);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均在7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又急剧下降。免疫后3、7、12个月时,女性抗-HBs阳转率和滴度均高于男性。但仅抗-HBs滴度在免疫后3个月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小于35岁组的抗体阳转率高于35岁以上组,但仅在免疫后12个月时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该两个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差异无显著性;免疫3 d后局部和全身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其抗-HBs持续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时景璞;王昕;张群弟;李征远;王桂花;杨志齐;孙宏章;郭乃全;郑力国;徐占民;梁争论;吴晓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个人行为(吸烟、饮酒)、环境因素(居住和工作环境)、体重指数(BMI)等对成都地区成人肺结核发病危险的影响,以确定该地区肺结核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群体病例-对照研究、多变量多指标测量、多因素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由职业、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测量的社会经济地位、吸烟、饮酒等与肺结核发病无关;而吸烟合并饮酒者,肺结核发病危险显著增加(OR=6.12,95%CI=1.15~32.49);其他与肺结核发病相关的因素,按危险度顺位排列是暴露于化学气雾(OR=5.15,95%CI=1.44~18.40)、低BMI(OR=4.72, 95%CI=2.68~8.33)、室内潮湿(OR=4.06,95%CI=2.25~7.33)和暴露于大量粉尘(OR=2.35,95%CI=1.18~4.70)。 结论 不良个人行为(吸烟+饮酒),拥挤、阴暗潮湿和卫生状况差的环境,长期暴露于大量粉尘或化学气雾与成都地区成人肺结核发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董碧蓉;葛宁;刘关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 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高,女性是山东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 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作者:王文绢;王克安;李天麟;马林茂;富振英;陈君石;刘尊永;白锦;金书香;李彦琴;秦汝莉;陈泓;向红丁;冯晋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在人蛔虫和猪蛔虫感染并存的农村社区内因交叉感染发生的可能性,猪蛔虫对人群蛔虫感染传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两个基线情况基本相同的自然村,即江西省新建县樵舍乡蔓湖行政村的老支村和畔支村为实验现场。在对两村所有人群进行相同药物治疗处理的同时,对其中1个村的猪群也进行治疗,并以约2个月的间隔重复对猪治疗2次,但对另一村的猪群不作治疗处理。在随后1年内,约每2个月1次,用改良加藤法观察两村人群蛔虫感染的回升情况。结果 药物治疗后连续5次横断面调查表明,人群蛔虫流行率和感染度在两村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658,F<1.658,P>0.1)。结论 当地猪蛔虫的传播对人群蛔虫的传播无重要影响。
作者:彭卫东;周宪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 方法 对河北省正定县4个村166名6~8岁事先经血清检测抗-HAV阴性的易感儿童,按村分成4组,分别给予0.5、1、2及2剂经60℃ 3 h灭活处理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滴度为106.52TCID50)。并于接种后3、12、24、36及48个月采集观察对象血清,采用Abbott-IMx mEIA试剂检测血清抗-HAV。并对接种1剂、2剂活疫苗组免后4年部分血清检测中和抗体。 结果 免后3个月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同疫苗滴度呈剂量效应关系。免疫后各组抗体水平于免疫后3个月达高峰后逐年下降,12个月内下降较明显,12个月后下降缓慢。免疫后4年接种2剂活疫苗组抗体阳性率与GMT均高于接种0.5剂及1剂组。接种1、2剂活疫苗组部分经Abbott-IMx mEIA试剂检测抗-HAV阴性的血清检测中和抗体,其阳性率为60%及83%。 结论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同疫苗的滴度有关,滴度为106.83TCID50的减毒活疫苗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持久性。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近期内不必予以加强免疫。
作者:汪萱怡;赵守军;徐志一;马景臣;张英林;张玉伟;韩常全;邢占春;陈吉朝;张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婴幼儿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的感染情况。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95份婴幼儿腹泻标本进行腺病毒DNA检测,并使用Rsa Ⅰ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以鉴别肠道腺病毒型别。 结果 婴幼儿腹泻标本腺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为13.33%(26/195)。肠道腺病毒40型的感染率为2.56%(5/195),肠道腺病毒41型的感染率为8.21%(16/195),其他型别腺病毒的感染率为2.56%(5/195), 发热是腺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结论 肠道腺病毒40型和41型是引起深圳市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其中又以肠道腺病毒41型感染为主。
作者:何雅青;杨洪;黄福新;林奕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及时准确地监测流感病毒变异株,探索变异规律,将1998~1999年深圳市流感病毒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每周分别从深圳市两家定点监测医院采集发热38℃以上的类流感患者咽拭子标本,按常规处理后,置-70℃冰箱保存待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采用鸡胚双腔法和MDCK传代细胞两个接种途径。凝集血球用1%人O型红细胞悬液。病毒鉴定用常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抗体测定用微量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测定抗原为:A/京防/262/95(H1N1)、A/沪防/1/98(H3N2)、B/京防/184/93。 2.结果: (1)流感病毒分离概况:1998年检测标本2 300份,分离流感病毒40株,分离率为1.74%;1999年检测标本1 187份,分离流感病毒70株,分离率为5.90%。1998年与1999年分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01)。
作者:刘建军;程小雯;何建凡;杨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是当今危害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老年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加强对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对济南地区两个干休所长期居住的老干部进行了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随机选择两个干休所长期居住的老干部共145人,男性141人,女性4人,年龄63~89岁,平均(76.7±5.5)岁。 2.调查内容:对全体受检者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并发症的调查,全面查体,化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值临界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留24 h尿查白蛋白定量(放免法,<30 mg/24 h者为正常,30~300 mg/24 h为微量白蛋白尿,>300 mg/24 h为大量白蛋白尿,>500 mg/24 h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诊断标准执行WHO/NCD/NCS/99.2与IDF-WPR制定的标准。
作者:王立欣;马素明;廖明彦;王悦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深圳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是风疹高发区,近年我市曾有多起风疹局部暴发。科学、有序地进行风疹疫苗接种,是预防风疹发病的有效武器。我们于1999年对深圳市人群风疹病毒感染状况及国产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及调查项目:(1)健康人群风疹IgG抗体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先抽取市内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随机抽查1个乡镇100~500名1~40岁健康人群,进行风疹抗体IgG检测。(2)孕妇风疹血清抗体调查:全市随机抽查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选1个大型综合医院或妇产科医院,随机抽查就诊孕妇,采血样检测风疹IgG和IgM抗体。(3)血清学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提供,抗体阳性判断标准:抗体滴度≥1∶20为阳性。
作者:苏小宏;单芙香;吴坤森;何建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极强、传播机制极易实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医师不仅应熟知其典型症状如:发热、皮疹、结膜炎及呼吸道卡他症状,还应对近年来明显增多的成人麻疹、不典型麻疹及轻型麻疹有足够的认识,否则,极易造成漏诊、误诊。笔者于2000年3月接诊了2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后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麻疹,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分别为我校经济管理系、自动化系学生,且是邻舍同学,首例发病后曾相互串门。首例为海南籍,于寒假结束返校后10 d左右发病。第2例与之在1周内相继发病。2例均是晨起后对镜梳妆时偶然发现眼红、面部大量红疹,继而自查身体其他部位,发现颈部、耳后、胸背及四肢全是密集红疹,略有灼热感,即前来就诊。2例均称儿时完成了全程计划免疫注射,近10 d有过轻微“感冒”,但否认服过任何药物。查体:T 36.5℃~36.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有泪汪汪之感,轻度畏光,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其中例2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双侧颊粘膜未见柯氏斑,双侧腮腺管口周围红肿,颌下淋巴结1 cm×1 cm,活动,无压痛。
作者:钱瑰丽;董明;刘念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进一步了解近十几年来该病在北京市的流行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并为以后制订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1988~1999年北京市斑疹伤寒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1988~1999年斑疹伤寒发病资料来自北京市卫生防疫站资料室、档案室及疫情统计室。 2.斑疹伤寒诊断标准:突然持续性高热,伴随头痛或皮疹,外斐试验(WF)抗体滴度≥1∶160为现患病人。 3.资料分析:个案调查按北京市统一制订的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并对发病资料按人、时、地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有关数据用EPI info 6.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
作者:黎新宇;彭晓;贺雄;唐耀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综合评价我国非吸烟女性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7篇有关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共累积病例1 115例,对照1 520例。统计处理采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肺部疾病史、家族肺癌史、油烟污染、煤烟污染、被动吸烟等5个研究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值)分别是2.87、2.79、2.52、1.42和1.64,进一步分层研究提示随着油烟污染程度的加重,其OR值也有明显的上升。结论 家族肺癌史、肺部疾病史、油烟污染、煤烟污染等因素可能与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发生有关,被动吸烟的作用尚不能肯定。
作者:张扬;陈坤;张海蕾;朱益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