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弓形虫P30基因DNA免疫小鼠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周永安;陈观今;郭虹;郑焕钦;吕芳丽

关键词:弓形虫, 重组质粒pcDNA3-p30, DNA疫苗, 细胞免疫
摘要:目的用pcDNA3-P30真核表达质粒直接免疫小鼠,观察所诱导的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cDNA3-p30,经肌肉注射BALB/c小鼠,每隔3周接种1次,一共免疫3次.用MTT方法对脾脏的NK杀伤细胞率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进行测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CD4+、CD8+细胞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NK细胞杀伤率为:70.0%±3.64,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5%±6.06和47.0%±5.93,实验组NK细胞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onA刺激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进行动态分析,可见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CD8+的数量逐渐上升,CD4+/CD8+的比率逐渐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p30免疫BALB/c小鼠可诱导一定的细胞免疫.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编码基因在C2C12细胞内的表达

    目的为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Sj22.6)编码基因用作核酸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以PCR法对此编码基因改造后将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MV-β并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进行大量扩增.将提纯的pCMV/Sj22.6基因重组质粒在体外转化C2C12真核细胞.结果免疫组化试验证明,该重组质粒能够在体外培养的C2C12细胞中表达Sj22.6抗原.结论表明该重组质粒有用作真核疫苗的可能性.

    作者:苏川;马磊;王荣芝;张慧;范乐明;陈淑贞;张兆松;吴观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加大对耕牛化疗力度的效果评价

    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对中度流行区的目标是控制发病.我省实施项目工作以来,到1994年通过全省疾病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显示在中度流行区人群粪检阳性率1993年仅比1992年下降28.8%,其效果远不如高度流行区的理想(高度流行区下降49.1%).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因为耕牛化疗覆盖率不高.按世行项目的技术实施细则,我省在中度流行区每年只对35%的耕牛治疗1次,这样可能由于对主要传染源牛的控制力度不够而影响防治效果.为探讨在中度流行区防治策略,特以加大对牛的化疗覆盖率,比较牛的化疗强度与控制发病效果的关系.

    作者:徐兴建;杨先祥;陈柳燕;任润香;戴裕海;王文梁;蔡宗大;何其林;施昌夫;谢绪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牛ACTH受体和TGFβ1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牛肾上腺皮质细胞ACTH受体的分布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ACTH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牛肾上腺皮质束、网带细胞(BAC细胞)的原代培养和125I-ACTH特异性受体结合标记等.结果在该培养条件下,BAC细胞的受体可分为高、低两种亲和力亚型.它们在每个细胞上的数目分别为3400(高)和15000(低)个.kD分别为4.90368×10-11和3.53974×10-10mol/L.TGFβ1可减少高亲和力受体至2000个,增加低亲和力受体到33000个.它们的kD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结论 TGFβ1对受体亚型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TGFβ1对ACTH高亲和力受体的负性调节作用和ACTH对TGFβ1受体的正性调节作用可能构成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活动调节的负反馈机制.

    作者:蒋志文;夏俊;余裕民;吴华璞;程光亮;陶明飞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不同地点疟疾媒介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比较观察

    湖北省从1990年开始先后在疟疾复媒区的15个县(市),共4.0万km2的范围内开展了溴氰菊酯浸帐灭蚊.为了解蚊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和考核浸帐灭蚊的质量,常需要在现场采集蚊虫进行生物测定.为寻找既适合生测需求,又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按蚊来源,我们于1996年6月底对应城市人房、牛栏二种按蚊的敏感性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余品红;张华勋;明桂珍;陈红安;徐博钊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应用ELISA和PCR联检法对贵阳地区孕妇和新生儿弓形虫感染的检查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原虫病.我国孕妇弓形虫感染率为4.3%~26.1%[1],孕妇感染弓形虫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新生儿异常,尤以中、晚期感染者发生宫内感染高[2].因此,孕期中及早诊断弓形虫感染,对于指导临床用药防止宫内感染,控制畸形胎儿出生的实现产前优生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弓形虫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征性,病原弓形虫不易查见,为此我们于1996年10月~1998年6月采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及IgM抗体和PCR测定弓形虫DNA(TOX-DNA)联检法,对贵阳地区孕妇及新生儿弓形虫感染进行了调查研究.

    作者:张华;张志萍;刘香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表现为白塞氏病的艾滋病1例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之势,且预后差、死亡率高,引起广泛关注.我们于1998年7月发现1例表现为白塞氏病的AIDS,现报告如下.

    作者:管利民;毛玲群;王赓歌;蔡修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三峡库区湖北段钉螺孳生环境研究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湖北段有无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类比法和模拟生态实验等方法.结果与结论进一步证实三峡库区湖北段无钉螺生长,但调查表明三峡库区存在着与血吸虫病疫区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土壤容重和相同的钉螺能吃的植物.说明三峡库区湖北段存在着生长钉螺的基本环境条件.其不生长钉螺的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昌浩;张爱华;常汉斌;郭胜兰;邓伟文;韩家俊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鄱阳湖重疫区成年妇女血吸虫再感染原因及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在鄱阳湖重疫区,成年妇女每年血吸虫再感染率高达15%以上,严重损害她们的健康.本文旨在查清成年妇女血吸虫再感染的原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应用健康教育预防该组人群血吸虫再感染的效果及其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胡广汉;张晶;林丹丹;许雪萍;姜唯声;黄晓华;刘建平;涂长军;张矩;张绍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用半巢式PCR检测无创性标本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无创性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方法采用一对半引物进行半巢式DHFR-PCR检测实验大鼠无创性标本支气管液、血清及活检标本肺及肝脏组织中的卡氏肺孢子虫DNA.结果从59只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中采集到的上述4种标本,卡氏肺孢子虫DNA的半巢式DHFR-PCR检出率分别为72.7%(32/44),37.3%(22/59),94.9%(56/59)和36.4%(8/22),而DHFR-PCR的检出率则仅为25%,13.6%,71.2%和9.1%.12只轻度感染的PCP大鼠的无创性标本中卡氏肺孢子虫DNA的检出率由0%提高至41.7%.正常鼠标本及各种病原体对照的半巢式DHFR-PCR均为阴性.结论用半巢式DHFR-PCR无创性地诊断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具有敏感、特异、省时、省力等优点;本文在血和肝脏中检出卡氏肺孢子虫DNA,提示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中存在虫血症和肺外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作者:郭增柱;张怿;姜洪杰;安亦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斜管虫属纤毛虫寄生于人体血液1例

    患者,女,33岁,农民.以畏寒、发热、咽痛及全身酸痛1月余而就诊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入院前曾在当地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疗效不佳.

    作者:张耀娟;张耀兰;章子豪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药体外抑制猪囊尾蚴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在体外抑制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中药灭囊灵醇提取物、吡喹酮和丙硫咪唑体外作用于猪囊尾蚴的变化.结果中药组和吡喹酮组虫体皮层、基底膜、肌层和实质层细胞均明显受损,中药组对神经索的损伤作用强于吡喹酮.丙硫咪唑组虫体各层次细胞损伤均明显低于中药组和吡喹酮组.结论中药灭囊灵对猪囊尾蚴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作者:陈治水;贾丹兵;聂志伟;路遥;闫红;孙旗立;王赫;赵凤莲;王云翔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鹌鹑、鸡、鸭、牛的胆汁空肠弯曲菌带菌观察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证明多种动物肠道可携带空肠弯曲菌(空肠菌),成为人类腹泻的重要传染源.我们对鹌鹑、鸡、鸭、牛的胆汁进行空肠菌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自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DNA克隆FMPf01分析

    目的对我室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HN)红内期cDNA表达文库阳性克隆(FMPf01)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性质.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免疫印迹法分析FMPf01的碱基构成、同源性及编码多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其A+T构成比高于G+C,为3.14∶1,与基因资料库中疟原虫基因的同源性较低,其高值为 63.8%,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其编码多肽可被抗疟原虫免疫血清识别,反应性较强.结论 FMPf01编码多肽有望成为疟疾免疫学诊断和疫苗的候选抗原.

    作者:王萍;李明;谢毅;王燕妮;毕惠祥;殷明;叶韫辉;李英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表面膜抗原23kDa的亚克隆鉴定及表达

    在已克隆的质粒pBluescript-Sj23基础上,设计二条引物.小量提取质粒pBluescript-Sj23进行PCR扩增,经扩增的Sj23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中,重组质粒转化E.coli TG1.大量提取质粒pCD-Sj23,以剂量100μg/只给昆明小白鼠定位肌肉注射质粒pCD-Sj23,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9天,每次注射前一天用0.5%盐酸布比卡因50μl/只预处理,第14天拉颈处死小鼠,定位处肌肉作冰冻切片,荧光标记抗体检测pCD-Sj23,见肌细胞胞浆及胞膜上有其抗原表达.

    作者:李柳哲;石佑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狂犬病毒在不同细胞培养中持续感染的特性研究

    作者:王继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维生素E抑制家兔肝脏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观察了维生素E对家兔体内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肝脏虫卵肉芽肿的作用.结果显示:维生素E对成虫无杀伤作用,而可抑制虫卵肉芽肿反应,虫卵肉芽肿直径较对照组小25.88%.说明:维生素E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家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维生素E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廖力;张愉快;刘彦;王可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脂多糖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提取纯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脂多糖(LPS)抗原并对其鉴定,以探讨其应用于检测抗O157抗体的价值.方法应用热酚水法提取EHEC O157∶H7 S型933株LPS抗原,并经超速离心纯化.提取物以蒽酮硫酸法、紫外光谱吸收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及鲎试剂分别测定多糖、核酸、蛋白含量和鲎试剂凝集活性.LPS抗原致敏醛化鸡血球,IHA法检测EHEC O157∶H7及其它肠道病原菌的抗血清.对凝集阳性的抗血清,经菌体抗原吸收、O157 LPS抑制及去脂质多糖抗原抑制试验,确定抗血清与LPS的反应位置.结果纯化后的O157 LPS抗原含多糖,具鲎试剂凝集活性,未检出核酸,蛋白含量<0.5%.O157 LPS IHA检测O157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均呈高效价凝集阳性反应,而大部分其它肠道病原菌抗血清均呈阴性反应,交叉反应仅见于沙门氏菌O30、EIEC O144∶K?及ESIECⅣ抗血清.EHEC O157和沙门氏菌O30抗血清与O157 LPS反应位置为多糖部分,而EIEC O144∶K?及ESIECⅣ抗血清的反应位置为脂质A部分.结论热酚水法提取的EHEC O157 LPS抗原纯度高、特异性强,可望应用于抗O157抗体的检测.O157 LPS抗原的去脂质可进一步提高反应的特异性.

    作者:潘劲草;黄志成;余文炳;李学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弓形虫P30基因DNA免疫小鼠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用pcDNA3-P30真核表达质粒直接免疫小鼠,观察所诱导的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cDNA3-p30,经肌肉注射BALB/c小鼠,每隔3周接种1次,一共免疫3次.用MTT方法对脾脏的NK杀伤细胞率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进行测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CD4+、CD8+细胞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NK细胞杀伤率为:70.0%±3.64,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5%±6.06和47.0%±5.93,实验组NK细胞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onA刺激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进行动态分析,可见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CD8+的数量逐渐上升,CD4+/CD8+的比率逐渐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p30免疫BALB/c小鼠可诱导一定的细胞免疫.

    作者:周永安;陈观今;郭虹;郑焕钦;吕芳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弓形虫非同源性不同地理株的GRA1基因体外扩增片段的鉴定及比较研究

    目的对弓形虫人源性RH株、人源性ZS2株、猪源性CN株3个不同地理株的GRA1基因片段鉴定并比较异同.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分别对弓形虫3株的GRA1基因片段进行体外扩增.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分别用3种内切酶HindⅢ、HpaⅡ、TaqⅠ进行单酶切鉴定、比较.结果从弓形虫3个分离株RH株、ZS2株、C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785bp的GRA1基因片段.3个株的GRA1基因分别用3种内切酶酶切后,酶切片段与理论值相符.结论实验所用不同来源弓形虫分离株的GRA1基因扩增片段基本相同,且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基本一致,表明这3个分离株的GRA1基因高度保守.

    作者:贾雪梅;郭虹;陈观今;郑焕钦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犬腺病毒Ⅰ型疫苗株DNA E3区序列分析

    对犬腺病毒Ⅰ型(CAV-Ⅰ)疫苗株CLL(Cannught Laboratory Limited)DNA的E3区,pVⅢ基因和部分fiber基因进行序列测定,E3区为病毒DNA复制非必需区,因而本实验结果对构建CLLE3缺失表达载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黎皓;王树蕙;张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