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变化及不同针刺刺激量的干预效应

沈小雨;郭孟玮;杨佳敏;赵雅芳;许咏思;罗丽;齐丹丹;张玲;申松希;李晓泓;朱江;任晓暄;张露芬

关键词:寒凝痛经, 子宫微循环, 刺激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刺激量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动情间期的SD( Spraguc Dawlcy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盐水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全身冷冻(-25℃环境下冷冻4 h/天/5天)配合激素注射方法(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连续10日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U/只。针刺组于第10日以不同刺激量针刺双侧“三阴交”穴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除40 min、60 min外)明显收缩( P<0.01)、流态减慢或停滞( 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各时段流态明显改善( P<0.01或P <0.05)。刺激量B 组微血管管径在30min 出现明显扩张( P <0.01),微血管清晰度(仅50min、60min)有所改善(P<0.05);与刺激量B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流态(除50min、60min外)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子宫微循环的作用存在差异,刺激量A组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刺激量B组,处于较强得气状态,间接说明了得气对针效的重要性。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排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9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脾、胃经腧穴排刺治疗脾虚湿盛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90例脾虚湿盛型肥胖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单纯针刺组、排刺埋线组及电针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腧穴排刺结合穴位埋线法减肥的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腰围、体重、BMI与同组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排刺埋线组治疗后腰围、体重、BMI与电针组和单纯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排刺埋线、单纯针刺及电针疗法对于脾虚湿盛型肥胖均有一定疗效,但排刺埋线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它能通过降低饥饿感、促进脂肪代谢、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作者:张迪;邓俏;张梅莹;单芳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张弘治疗哮病的经验举隅

    根据张弘医师诊治哮病的临床经验,把哮病的中医分型归纳为:发作期(寒证、热证、风证、瘀证)和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在治疗时分清标本缓急,祛邪的同时又兼顾扶正,用药配伍得当,颇具疗效。

    作者:费超群;张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督脉电针的早期干预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 p53、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早期干预对大脑皮质p53、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分次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阻塞(2vo)法制备模型,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2vo)组、立即针刺组、针刺治疗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处死,对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法对p53、BD-NF表达情况予以检测。结果:模型组p53、BDNF表达高于对照组,2个月、3个月时表达进一步增高;在不同时间点,立即针刺组及针刺治疗组p53表达较模型组降低、BDNF表达增高;立即针刺组表达优于针刺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予以慢性脑缺血大鼠督脉电针治疗可改善缺血梗死灶边缘区p53、BDNF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更早给予督脉电针干预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刘丹;张子凡;单芳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RP-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降脂颗粒中牡荆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降脂颗粒中牡荆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进行测定,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四氢呋喃-0.5%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 ,柱温为32℃,流速为1.0 mL/min。结果:牡荆素和金丝桃苷分别在1300~2600ng(R2=0.9995)和1600~3200ng(R2=0.9997)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 n=6)分别为99.0%和99.1%, RSD分别为2.32%和1.72%。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复方丹参降脂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王智;高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国内白花蛇舌草抗肝癌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本文在总结近十几年国内主要文献的基础上,从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热休克蛋白70等方面,较为详细的综述白花蛇舌草抗肝癌作用分子机制,目的是为更好地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后续的研究,避免重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艳杰;王扬;李明珠;李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麻黄功效的具身认知特征分析

    中医、蒙医、藏医以及西方药理学对麻黄功效的认识是不同的,为了探讨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下形成不同观念的原因,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蒙医、藏医对于麻黄药性、功效认识的差异;比较现代药理学与中医对麻黄药理作用的认识差异;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同时代医家对麻黄的认知差异,探究了其认知的根源,认为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具有具身认知的特性,其根源是使用了隐喻认知的思维方法,传统医学理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作者:郭瑨;庄梅云;贾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

    目的:观察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治疗,两组均在必要时给予NSAIDs治疗并记录剂量及用药天数。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在晨僵时间、ESR、CRP、BASFI、BASDA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 P<0.05)。结论: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疗效。

    作者:慈玉莹;陈文阁;李泽光;黄吉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选入临床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痰热清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使用肺功能仪监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哮鸣音的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O2、FEV1、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痰热清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改善肺通气与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余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叶柏治疗阴虚血瘀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经验

    贲门失弛缓症属中医“噎膈”范畴,文章主要通过典型病例,介绍叶柏教授运用中医治疗阴虚血瘀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经验。

    作者:刘乐;叶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临床路径在湿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湿疮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湿疮病住院患者按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医疗和护理,并与对照组的40例从临床疗效分析、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综合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中医临床路径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皮损改善状况、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护理工作新模式,可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阚丽君;张彩霞;李桂艳;郭滨艳;李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变化及不同针刺刺激量的干预效应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刺激量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动情间期的SD( Spraguc Dawlcy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盐水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全身冷冻(-25℃环境下冷冻4 h/天/5天)配合激素注射方法(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连续10日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U/只。针刺组于第10日以不同刺激量针刺双侧“三阴交”穴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除40 min、60 min外)明显收缩( P<0.01)、流态减慢或停滞( 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各时段流态明显改善( P<0.01或P <0.05)。刺激量B 组微血管管径在30min 出现明显扩张( P <0.01),微血管清晰度(仅50min、60min)有所改善(P<0.05);与刺激量B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流态(除50min、60min外)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子宫微循环的作用存在差异,刺激量A组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刺激量B组,处于较强得气状态,间接说明了得气对针效的重要性。

    作者:沈小雨;郭孟玮;杨佳敏;赵雅芳;许咏思;罗丽;齐丹丹;张玲;申松希;李晓泓;朱江;任晓暄;张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gsk3β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神经功能和gsk3β的影响,研究“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三组:针刺组(模型组+针刺组)、模型组、针刺组+抑制剂组(针刺组+LY294002)各24只。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针刺腧穴:百会穴向曲鬓穴方向透刺,在头部贯穿顶区、额区、颞区。造模并治疗后取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对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脑组织中gsk3β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脑出血对针刺组在术后3天评分达到高峰,随后显著降低。针刺组在1天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缓慢升高,其后出现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3天是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差异,与模型组相比7天时评分有差异( P<0.05);gsk3β在大鼠脑出血后1天表达多,3天达高峰后减少,7天仍有少量表达。针刺组各时间点免疫标记神经元均比模型组增高,具有显著差异。针刺组与抑制剂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针刺组+LY294002相比无意义。结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明显好转,提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显示在脑出血急性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可以下调gsk3β的蛋白表达,能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和保护受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程度。

    作者:孔莹;邢继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补阳还五汤对 AD大鼠海马区 NF-κBp65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课题紧紧围绕着NF-κB/IκB-α通路观察补阳还五汤对AD模型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分子水平探讨补阳还五汤对AD的神经细胞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7组: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大鼠单侧海马区定向注射Aβ1-40复制AD动物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NF -κBp65mRNA、IκB-αmRNA和 BACE1 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补阳还五汤能升高 AD 大鼠海马区 IκB -αmRNA基因的表达,减少NF-κBp65 mRNA及BACE1 mRNA基因的表达。结论:补阳还五汤对AD大鼠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AD大鼠的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同时抑制BACE1的转录和翻译而实现的。

    作者:薛剑;周忠光;姜波;杜徽;李宝龙;严妍;韩雪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达86.96%,治疗组有效率达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脂TC、TG、LDL-C 和HDL-C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加减能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与血液流变学及各项血脂指标变化有关。

    作者:刘雅琴;郑烈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及蛋白的动态表达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肝郁脾虚型U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3天组、模型7天组、模型14天组、模型21天组,每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束缚法+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并评分,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建模后3天大鼠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天组结肠溃疡和炎症为严重,21天组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不同时间段各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显著降低( P<0.01),以7天组降低为明显,14天和21天组的表达量逐渐升高,7天、14天与21天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UC的发生发展与PPAR-γ的表达受抑密切相关,上调PPAR-γ的表达有望成为肝郁脾虚型UC治疗新靶向。

    作者:曹燕飞;王燕;朱向东;段永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 HR-HPV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体内血清IL-6的变化,探讨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药联合组(口服扶正解毒汤联合外用清毒散),单纯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α-干扰素),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HR-HPV病毒载量及血清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更明显,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联合组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病毒载量下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显著降低HPV载量值,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三组治疗前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血清IL-6下降明显,而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法能有效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阻断宫颈疾病进展。

    作者:叶利群;楼凯凌;陈嫣;蒋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筛选佳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的提取工艺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芍药苷的含量,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芍药苷、出膏率、浸出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佳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出的佳工艺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8倍量水,浸泡75min,回流提取1.5h,药渣加6倍量水,回流提取1h。结论: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作者:尹蕊;施璐;韩兆莹;田明;刘珍;宁媛;李贾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新藤黄酸制备液相分离方法

    目的:分离制备藤黄中化学对照品新藤黄酸。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TLC、HPLC进行纯度鉴定,采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制备液相法制得新藤黄酸纯度高于98%,符合化学对照品的质量要求。结论:制备液相法制备化学对照品新藤黄酸工艺简单、快速有效,成本低于常规硅胶柱层析。

    作者:林青华;张剑;李广雷;吴静义;余辉攀;张宏桂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方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配合FAC方案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应用FAC方案治疗。两组均于4周期化疗后评定疗效,分别观察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免疫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变化。结果:入组54例病例,无脱落病例,总有效率治疗组70.37%,对照组4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KPS评分提高稳定率分别为92.59%,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和恶心呕吐、神经毒性及心电图改变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变化,治疗组CD3+,CD4+及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3+、CD4+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CEA、CA153与本组治疗前及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吕宇;黄立中;毛丹;戴新军;杨菊;张思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丸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丸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周期性精神病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血府逐瘀丸,对照组采用复方炔诺酮治疗,两组均联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BPRS 的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TESS )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17.581,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11,P<0.05),治疗后8周两组疗效相当,观察组不良反应(TESS)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7,P<0.05)。结论:血府逐瘀丸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迎光;柯春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