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内白花蛇舌草抗肝癌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王艳杰;王扬;李明珠;李冀

关键词:白花蛇舌草, 基因表达, 肝癌, 分子机制, 抗肿瘤
摘要:本文在总结近十几年国内主要文献的基础上,从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热休克蛋白70等方面,较为详细的综述白花蛇舌草抗肝癌作用分子机制,目的是为更好地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后续的研究,避免重复的实验研究。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康脉软胶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康脉软胶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6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康脉软胶囊治疗组(31例)和通塞脉片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康脉软胶囊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途径。

    作者:吕勃川;张百亮;王卓君;赵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诊断思路浅议

    笔者研习叶桂《外感温热篇》,揣摩其温病的理论框架,总结其诊断特色思路大致有三:首重湿邪诊察,其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次必验于舌,从苔辨病位、病性、并从舌形态判断病势转归及治疗;次察皮肤斑疹,辨识属热属湿,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作者:罗熙林;马维骐;刘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宋立群教授治疗妇人小便不禁经验

    妇人小便不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临床常见病。宋立群教授从膀胱、肾、肝论治,以肾失封藏,肝失疏泄为主辨证施治,灵活化裁,用药精当,屡治屡效。

    作者:张宜默;宋业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和相关性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中医证型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对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弛缓性麻痹及肢体痉挛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1049例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按美国国立研究院NIH-SS量表、简式FMI评分量表、弛缓性麻痹评分量表和修正的Ashworth在发病的当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与痰病相关的证型NIHSS损伤,依次为痰热腑实证、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和风痰瘀阻证;经治疗,第21天后多证型逐渐减轻,其中以风痰瘀阻型改善佳。②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肢体运动功能受损不重,功能好的是风痰瘀阻证,差的是痰热腑实证;经治疗第21天后本组病人FMI积分上调,病情逐渐减轻,疗效佳的是阴虚风动证,差的仍是痰热腑实证。③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中发生弛缓性麻痹多的是风痰瘀阻证(256例,52.03%);经过治疗第21天后发生率虽然下调,仍以风痰瘀阻证居首位(135例,47.5%)。④入组当天,中医各证型发生肢体痉挛中仍以风痰瘀阻证为多(381例,60.80%);经治疗第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不减反增,仍高居各证型之首(469例,61.87%)。结论:①缺血性中风早期以痰热腑实证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功能损伤为严重,而与痰不相关的中医证型损伤较轻。②缺血性中风早期自始至终以风痰瘀阻证发生弛缓性麻痹和肢体痉挛的患者重,且到21天风痰瘀阻证发生肢体痉挛不减反增(169例,61.87%),仍居高不下,应引起注意。

    作者:孙岸弢;王永炎;谢雁鸣;孙伟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ISOA评分与 ADC值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DWI序列)评价中药丹参注射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设计的60例早期OA患者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前按Lequesne制定IS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应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试验组给予丹参注射液关节内注射治疗;对照组给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第1、2、3、4、5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ISOA评分,并进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ADC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SO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ISOA评分比较,对照组评分优于治疗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3周、第4周和第5周ISOA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RI扫描的ADC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时段ADC值比较P>0.05。结论:中药丹参注射液和西药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疗法经ISOA临床评分评价,均可以改善临床体征,玻璃酸钠的近期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远期疗效两者相当。

    作者:徐英杰;尹羽薇;王丰;李晓陵;许宇飞;曹丹娜;纪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益肾调冲法治疗虚证痛经的临床体会

    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尤其是年轻女性,功能性痛经更为常见。卵巢功能下降所引起的虚证痛经是其中的特色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酸腿软。自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门诊采用益肾调冲法治疗此类痛经,疗效显著。

    作者:曹莉莉;廖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变化及不同针刺刺激量的干预效应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各时段子宫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刺激量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动情间期的SD( Spraguc Dawlcy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盐水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全身冷冻(-25℃环境下冷冻4 h/天/5天)配合激素注射方法(每日给予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连续10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连续10日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U/只。针刺组于第10日以不同刺激量针刺双侧“三阴交”穴20 min。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微循环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除40 min、60 min外)明显收缩( P<0.01)、流态减慢或停滞( 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各时段流态明显改善( P<0.01或P <0.05)。刺激量B 组微血管管径在30min 出现明显扩张( P <0.01),微血管清晰度(仅50min、60min)有所改善(P<0.05);与刺激量B组比较,刺激量A组各时段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仅5min、10min、20min、30min)明显扩张(P<0.01或P<0.05),流态(除50min、60min外)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子宫微循环障碍,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子宫微循环的作用存在差异,刺激量A组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刺激量B组,处于较强得气状态,间接说明了得气对针效的重要性。

    作者:沈小雨;郭孟玮;杨佳敏;赵雅芳;许咏思;罗丽;齐丹丹;张玲;申松希;李晓泓;朱江;任晓暄;张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灵枢》论五输穴学术思想价值及临床意义

    五输穴是针灸临床治病中的常用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作为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在多篇内容对五输穴展开论述,对中医针灸学五输穴理论的构成的作用显著,并充分陈述了五输穴治疗作用及选穴依据关系,这些都为后世五输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枢》中有关五输穴论述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

    作者:陆克艳;王馨敏;钟凯;冯国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补阳还五汤对 AD大鼠海马区 NF-κBp65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课题紧紧围绕着NF-κB/IκB-α通路观察补阳还五汤对AD模型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分子水平探讨补阳还五汤对AD的神经细胞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7组: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大鼠单侧海马区定向注射Aβ1-40复制AD动物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NF -κBp65mRNA、IκB-αmRNA和 BACE1 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补阳还五汤能升高 AD 大鼠海马区 IκB -αmRNA基因的表达,减少NF-κBp65 mRNA及BACE1 mRNA基因的表达。结论:补阳还五汤对AD大鼠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AD大鼠的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同时抑制BACE1的转录和翻译而实现的。

    作者:薛剑;周忠光;姜波;杜徽;李宝龙;严妍;韩雪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电针内关穴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电针内关穴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后心脏功能发生的变化。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治疗组予电针内关穴治疗,8周后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电针内关穴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左房前后径(LA),左室前后径(LV),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厚度(PVPW)明显减小(P<0.01);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PS)明显升高(P<0.01);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F段斜率(MEF)、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PVE)及PVE/PVA明显升高(P<0.01),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PVA明显降低(P<0.01)。 Tei指数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可明显改善大鼠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价其疗效。

    作者:肖凤英;崔金涛;张压西;贺劲;李敏;张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刺通里穴对不同性别青年人迷走神经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通里穴对对不同性别青年人RMSSD和LF norm的影响,探讨针刺通里穴对迷走神经的的影响。方法:选择心率变异性正常的健康男女青年各20人,在特定条件下,针刺通里穴,并在针刺前5min、针刺时留针10min、出针时以及出针后10min,检测男女HRV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后男女青年RMSSD和LF norm与针刺前相比均改变,捻针时持续增高,直至出针后5 min持续增高,男女组间相比且男女变化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通里穴可使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女性变化大于男性。

    作者:王欣波;邵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 HR-HPV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体内血清IL-6的变化,探讨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药联合组(口服扶正解毒汤联合外用清毒散),单纯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α-干扰素),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HR-HPV病毒载量及血清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更明显,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联合组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病毒载量下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显著降低HPV载量值,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三组治疗前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血清IL-6下降明显,而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法能有效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阻断宫颈疾病进展。

    作者:叶利群;楼凯凌;陈嫣;蒋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猪胆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猪胆有千年药用史,其来源广泛、取用方便,价格低廉。因为有着诸多优点,药用潜力大,所以具有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价值。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猪胆的相关报道,对猪胆粉、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表明猪胆粉、汁具有较突出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为深入研究和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袁帅;赵文静;旺建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PSEC法检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的高分子量物质

    目的:建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高分子量物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凝胶色谱柱( TSK-G2000SWxl,5μm,7.8mm ×300mm);以三氟乙酸-乙腈-水(0.05:20:80)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流速为0.7 mL/min。结果: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未检出高分子量物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好,适合检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的高分子量物质。

    作者:裴福成;苏德龙;李文春;任桂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痰热清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选入临床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痰热清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使用肺功能仪监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哮鸣音的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O2、FEV1、FEV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痰热清有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改善肺通气与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余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普济消毒饮应用举隅

    普济消毒饮出自李东垣《东垣试效方》,方由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等组成,其治病机理多为风热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所致。作为清热解毒常用方之一,常用于大头瘟、头面红肿欣痛,咽喉不利,以成共识,为众习所用,惜多此止,少有发挥。笔者在临床上用于阳明、少阳、太阳三阳之经脉为主的头部疾病。如:牙龈炎、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投之多效,举验于下。

    作者:张文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加味参蛤散对缓解期哮喘患者 Th1/Th2平衡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加味参蛤散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Th1/Th2免疫平衡和其部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口服加味参蛤散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均4周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h1升高,Th2降低,Th1/Th2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加味参蛤散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Th1/Th2免疫失衡及炎症介质表达,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显著。

    作者:叶志光;李惠;苏雪媚;曾庆祥;丘文静;舒小妹;曾振强;黄伟强;王静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叶柏治疗阴虚血瘀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经验

    贲门失弛缓症属中医“噎膈”范畴,文章主要通过典型病例,介绍叶柏教授运用中医治疗阴虚血瘀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经验。

    作者:刘乐;叶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崔金海教授升清降浊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经验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气血逆乱,升降失常;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之枢纽,是升清降浊之关键;痰、瘀、浊、毒源于中土,责之脾胃;治疗上降浊为先,浊邪不去,清阳不升;更加辨证论治,升降消补,圆机活法。

    作者:于晓东;张淑贤;李晓东;翟凤娟;杨海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目的:初步筛选出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活性部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逍遥散提取物不同洗脱部位对肝纤维化大鼠ALT、AST、γ-GT、TBIL/HA、LN、PCⅢ、Ⅳ-C的影响。结果:20%醇洗脱组的ALT、AST、γ-GT,50%醇洗脱组的ALT、AST、γ-GT、TBIL、HA、LN、PCⅢ、Ⅳ-C,80%醇洗脱组的ALT、γ-GT、HA下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50%醇洗脱组的效果优于水洗组、20%、80%醇洗脱组,此部位为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活性部位。

    作者:王业秋;任燕冬;刘海洋;张宁;陈巧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