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味桂枝茯苓丸联合化疗对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 CA125影响的临床观察

闫珺;李金荣;覃建雄;张广美

关键词:卵巢上皮性肿瘤, 加味桂枝茯苓丸, 联合化疗, CA125
摘要:目的:探究加味桂枝茯苓丸对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影响。方法:选择于北京瑶医医院行卵巢上皮性肿瘤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顺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患者加服加味桂枝茯苓丸。均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对照组近期疗效为55%,治疗组为75%,二者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有8(40%)例患者血清CA125将至正常水平,而治疗组有14例(70%),二者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桂枝茯苓丸可降低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值,可以联合化疗方法在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筛选佳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的提取工艺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芍药苷的含量,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芍药苷、出膏率、浸出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佳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出的佳工艺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8倍量水,浸泡75min,回流提取1.5h,药渣加6倍量水,回流提取1h。结论: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作者:尹蕊;施璐;韩兆莹;田明;刘珍;宁媛;李贾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胡柚果肉不同极性提取物对3 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白细胞介素-6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目的: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胡柚果肉进行依次分离,得到5个不同极性组分,将不同极性组分进行促进3 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分泌的活性组分的筛选及其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将胡柚果肉分离成5个不同极性的组分;诱导分化3 T3-L1脂肪细胞,成熟后添加不同浓度的提取组分作用48 h,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细胞白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比较加药培养前后的葡萄糖、细胞白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筛选出具有促进3 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分泌的活性组分。结果:胡柚果肉中极性组分占(88.96±2.34)%,而非极性组分的含量较少,胡柚果肉石油醚组分、二氯甲烷组分、乙酸乙酯组分和水组分均能显著促进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二氯甲烷组分、乙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和水组分能够显著降低脂肪细胞白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结论:胡柚果肉可通过促进3 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降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游离脂肪酸水平调节血糖。

    作者:褚武菁;张俊;陆胜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崔金海教授升清降浊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经验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气血逆乱,升降失常;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之枢纽,是升清降浊之关键;痰、瘀、浊、毒源于中土,责之脾胃;治疗上降浊为先,浊邪不去,清阳不升;更加辨证论治,升降消补,圆机活法。

    作者:于晓东;张淑贤;李晓东;翟凤娟;杨海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麻黄功效的具身认知特征分析

    中医、蒙医、藏医以及西方药理学对麻黄功效的认识是不同的,为了探讨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下形成不同观念的原因,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蒙医、藏医对于麻黄药性、功效认识的差异;比较现代药理学与中医对麻黄药理作用的认识差异;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同时代医家对麻黄的认知差异,探究了其认知的根源,认为中医学的认知方式具有具身认知的特性,其根源是使用了隐喻认知的思维方法,传统医学理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作者:郭瑨;庄梅云;贾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真武汤对 UUO模型大鼠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肾脏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研究真武汤对UUO大鼠模型肾间质纤维化( RIF)的干预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制作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真武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尿毒清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服,术后2、3和4周分批取材,收集肾脏组织,采用HE法检测梗阻侧大鼠肾脏形态学变化及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的评定。结果:假手术组染色均匀,肾小管结构正常、清晰,模型组2、3、4周时肾脏形态和结构逐渐加重,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殖增生,肾小管萎缩、消失,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真武汤能够减轻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肾小管病变,阻断或延缓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中剂量效果佳。

    作者:周波;宋立群;贠捷;张丹萍;宋业旭;马艳春;陈方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舒乐冲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目的:建立舒乐冲剂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UV方法对舒乐冲剂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应用此法对舒乐冲剂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进行了含量测定,经计算,两种主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666mg/g、0.6818mg/g。结论:建立了以HPLC-UV法测定舒乐冲剂含量方法。方法学考察表明,其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和加样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绘制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0.9996~0.9998),说明此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舒乐冲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张淑香;王萌影;田伟;王术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 HR-HPV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体内血清IL-6的变化,探讨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药联合组(口服扶正解毒汤联合外用清毒散),单纯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α-干扰素),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HR-HPV病毒载量及血清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更明显,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联合组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病毒载量下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显著降低HPV载量值,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三组治疗前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血清IL-6下降明显,而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法能有效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阻断宫颈疾病进展。

    作者:叶利群;楼凯凌;陈嫣;蒋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张弘治疗哮病的经验举隅

    根据张弘医师诊治哮病的临床经验,把哮病的中医分型归纳为:发作期(寒证、热证、风证、瘀证)和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在治疗时分清标本缓急,祛邪的同时又兼顾扶正,用药配伍得当,颇具疗效。

    作者:费超群;张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丸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丸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周期性精神病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血府逐瘀丸,对照组采用复方炔诺酮治疗,两组均联合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BPRS 的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TESS )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17.581,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11,P<0.05),治疗后8周两组疗效相当,观察组不良反应(TESS)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7,P<0.05)。结论:血府逐瘀丸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迎光;柯春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现代名老中医辨治血尿特色探讨

    关键词:血尿临床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本文将从病机概述、各家经验等方面对现代肾病名老中医辨治血尿的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飨同道。

    作者:王若溪;杨洪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病验案举隅

    通过对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的验案进行分析,以示段富津教授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不寐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作者:梁雪;辜炳瑞;范睿;段富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模型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低剂量组、柴胡加龙骨牡蛎高剂量组、氟西汀组5组,每组10只。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造模,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结果: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表达降低( P<0.0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不同程度减轻上述变化。中药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作用相近(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增加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这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环节之一。

    作者:王晓滨;孙荣华;胡继平;孔明月;刘树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虫草益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肾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虫草益肾颗粒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 )所致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除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外,余60只采用多次尾静脉注射C-BSA的方法制备膜性肾病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根据24h尿蛋白定量(24hUPQ)随机分为模型组、虫草益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每组12只。分组后开始灌胃给药,虫草益肾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中药溶液2.7g/kg/d,5.4g/kg/d,10.8g/kg/d(含颗粒量),西药组给予环孢素A(31.5mg/kg/d)联合醋酸泼尼松(0.945mg/kg/d)混悬液。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多时间点测定24hUPQ,治疗结束采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等生化指标,取肾组织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虫草益肾颗粒各剂量组24 hUPQ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血清TP、ALB水平升高,而TG、CHOL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显示虫草益肾各剂量组肾脏病理损害较模型组减轻,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GBM)轻度增厚,上皮细胞下仅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部分融合。结论:虫草益肾颗粒可降低膜性肾病大鼠尿蛋白、升高血浆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肾脏病理改变。

    作者:宋立群;李慧;马艳春;张宜默;于思明;张慧杰;齐广瑞;沈泓昱;代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逐瘀通脉联合长春西汀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 hs-CRP、FIB水平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逐瘀通脉联合长春西汀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清hs-CRP、FIB 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 A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B组静脉输入长春西汀注射液;C组采用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三组都采用常规用药(抗血小板、营养神经,脑细胞活化剂)为基础治疗。观察比较各组血清hs-CRP、FIB 水平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C组治疗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与A组、B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A组治疗后血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西药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逐瘀通脉联合长春西汀协同作用可降低血浆中hs-CRP,FIB含量,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作者:刘国荣;李旗;田福玲;郑德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PLC测定紫丁香叶中羟基酪醇含量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紫丁香叶中羟基酪醇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色谱柱为DikmaTech-nologies C18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70∶30),检测波长为221nm。结果:羟基酪醇在3.03~48.40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3%( RSD=1.6%)。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为紫丁香叶药材及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张亮;曹欢;孙佳琳;管庆霞;李永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HPSEC法检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的高分子量物质

    目的:建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高分子量物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凝胶色谱柱( TSK-G2000SWxl,5μm,7.8mm ×300mm);以三氟乙酸-乙腈-水(0.05:20:80)为流动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流速为0.7 mL/min。结果: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未检出高分子量物质。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好,适合检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中的高分子量物质。

    作者:裴福成;苏德龙;李文春;任桂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刺推拿配合蜡疗、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牵引、蜡疗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推拿、牵引、蜡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推拿配合蜡疗、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颉旺军;刘强;赵彬元;吴建民;宋志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丹参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ISOA评分与 ADC值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DWI序列)评价中药丹参注射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设计的60例早期OA患者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前按Lequesne制定IS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应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试验组给予丹参注射液关节内注射治疗;对照组给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第1、2、3、4、5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ISOA评分,并进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ADC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SO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ISOA评分比较,对照组评分优于治疗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3周、第4周和第5周ISOA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RI扫描的ADC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时段ADC值比较P>0.05。结论:中药丹参注射液和西药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疗法经ISOA临床评分评价,均可以改善临床体征,玻璃酸钠的近期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远期疗效两者相当。

    作者:徐英杰;尹羽薇;王丰;李晓陵;许宇飞;曹丹娜;纪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学术思想探源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临床路径在湿疮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湿疮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湿疮病住院患者按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医疗和护理,并与对照组的40例从临床疗效分析、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综合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中医临床路径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皮损改善状况、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护理工作新模式,可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阚丽君;张彩霞;李桂艳;郭滨艳;李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