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孙孟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T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26例CHB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PCR检测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Tim)-3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4.0868,7.4660,5.5207和3.8160,均P<0.01);同时,HBV DNV阳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低于HBV DNA阴性组,而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HBV DNA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5.1567,2.7884,2.9987和2.9087,均P<0.01);此外,CHB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及CTLA-4+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PD-1和Tim-3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6.0546,5.0669和6.3006,8.2151,均P<0.01);同时,HBV DNA阳性高拷贝组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及CTLA-4的表达量均低于低拷贝组,而PD-1和Tim-3的表达量高于低拷贝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1293,2.7459,2.8661,2.7960,均P<0.01).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对于指导CHB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国际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17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IL)-17是一种新型的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可诱导其它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生成,并刺激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及活化参与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随着对于IL-17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可能在脑炎、癫痫、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瑞丽;朱淑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OX40在免疫耐受中的调节作用

    T细胞的激活不仅需要T细胞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特异性结合产生的第一信号,还需要共刺激分子传导的第二信号.OX40就是共刺激分子之一,其与配体OX40L的相互作用对维持T细胞活化后的进一步扩增、存活、分化为效应细胞及记忆性T细胞具有重要作用.阻断这一信号通路对增强免疫耐受,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OX40在免疫耐受中对不同类型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在器官移植及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应用的研究备受瞩目.

    作者:谌双君;庞国进;张栋;丛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补体系统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临床器官移植是许多系统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免疫系统的激活在器官移植中也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补体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了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免疫系统激活的调控,因而对补体在器官移植中的损伤机制及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丽丽;杜伯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癌性腹水中的肿瘤相关淋巴细胞对小肠Cajal间质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癌性腹水中淋巴细胞对小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探讨癌性腹水所产生的胃肠蠕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建立癌性腹水模型,进行腹水成分的鉴定及小肠Cajal间质细胞的病理学、超微病理学、c-kit免疫荧光及凋亡指标的检测.结果 癌性腹水中的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这些肿瘤相关的淋巴细胞可导致小肠Cajal间质细胞的损伤、凋亡.结论 肿瘤相关淋巴细胞可能造成小肠Cajal间质的损伤,是癌性腹水所产生的胃肠蠕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作者:金晓明;孟宏学;张守臣;郑宏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不翻译区长度多态性研究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不翻译区(3'UTR)长度多态性,分析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mRNA3'端单端特异测序获得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使用频率,判断3'UTR长度变化情况,并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差异,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3'UTR长度多态性与SLE临床病症间的联系.结果 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样品有904个基因倾向使用显著缩短或延长的3'UTR,基因明显富集于SLE发病相关的26条功能通路;1 597个基因呈现明显表达差异,富集在22条SLE发病相关的功能通路上.结论 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3'UTR长度多态性对SLE相关基因功能有重要影响,3'UTR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参与SLE发病.

    作者:郑璨;丛珊;眭维国;邹贵勉;戴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细胞免疫耐受缺陷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性自身抗体是该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并且在引发SLE患者临床表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自身抗体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内脏器官而引起炎症及机体损伤.尽管SLE存在多种分子途径异常以及多种细胞类型调节异常,但B细胞在该疾病中发挥中心作用.近研究认为,调节自身反应性B细胞存活、分化及活化的中枢与外周耐受机制在SLE患者中存在缺陷.因此了解B细胞免疫耐受缺陷与SLE的新研究进展十分必要.

    作者:孟凡鹏;徐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受体mRNA的测定

    目的 研究外周血干扰素(IFN)-γ,mRN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其受体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本院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为观察组,将观察组患者按是否为进行期分两亚组,进行期为观察组A(28例),静止期为观察组B(22例);选另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检测,同时检测其PBMC中IFN-γ受体mRNA和TNF-α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8.46±2.72)比(5.61±2.43) pg/mL;(44.28±8.61)比(3.26±6.85) pg/mL,均P<0.05];观察组A中IFN-γ受体mRNA及TNF-α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观察组B[(1.21±0.23)比(0.75±0.38);(2.63±2.18)比(1.58±1.17),均P<0.05],而观察组B中IFN-γ受体mRNA及TNF-α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0.38)比(0.64±0.27);(1.58±1.17)比(1.24±1.23),均P<0.05];PASI评分不因IFN-γ受体mRNA和TNF-α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变化(r=0.15,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进行期时,IFN-γ受体mRNA及TNF-α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银屑病的发病作用机制与IFN-γ受体mRNA及TNF-α受体mRNA的表达可能相关.

    作者:沈肖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玻璃酸钠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3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30例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 mL,每周一次,5周为一个疗程.评估观察组一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治疗前后两组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 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在疼痛及关节功能方面改善,与治疗前相比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治疗前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水平为IL-1β[(85.63 ±18.94) ng/L]、IL-6[(234.06 ±46.11) pg/mL]、TNF-α[(209.87±48.72) ng/mL]与对照组IL-1β[(21.13±7.54)ng/L]、IL-6[(45.78±17.09) pg/mL]、TNF-α[(59.87±16.01)ng/mL]相比浓度明显升高(P<0.01);一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种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44.69±15.68) ng/L,(92.18±34.76) pg/mL,(118.63±40.97) ng/mL,P<0.01].结论 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确切,其抑制了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降低了膝关节软骨的损害.

    作者:李雪武;王卫友;杨益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肿瘤标志物在良恶性胸腹水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 169例恶性胸腹水患者设为恶性腹水组,146例良性胸腹水设为良性组,比较两组胸腹水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 125、CA19-9水平,并对各肿瘤标志物对良恶性胸腹水的诊断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恶性组的CEA为(139.7-±56.4) ng/mL、AFP为(189.2±45.2) ng/mL、CA125为(314.7±86.2) U/mL、CA19-9为(158.5±24.2) U/mL,浓度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CEA、AFP、CA125以及CA19-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547、0.715和0.769,其对应的诊断切点分别为5.6 ng/mL、63.7 ng/mL、38.9 U/mL和30.4 U/mL;AFP因ROC曲线下面积过低不适于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三种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方法学评价的各项指标均以CEA好,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88.6%,联合检测以CEA、CA125以及CA19-9的联合检测效果较好,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94.0%.结论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胸腹水的性质鉴别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盟;王宗兰;杨东昌;潘士虎;李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非组蛋白性核蛋白,除了能与DNA结合并调节着染色体的架构外,它还能作为一种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参与风湿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尽管HMGB1主要位于细胞核内,但它在细胞活化和细胞死亡时可以转位至细胞质以及细细胞外空间.在细胞外,HMGB1的活性随半胱氨酸残基的氧化还原状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其中半胱氨酸残基是其与TLR4结合所必需的.HMGB1除了直接刺激细胞外,它还能通过与细胞因子以及其他内源和外源的因子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发挥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液以及该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核外HMGB1的表达量增加.在动物模型中阻断HMGB1表达能使疾病减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能与DNA相互作用的HMGB1是免疫复合物的组成部分.总之,HMGB1可以是风湿性疾病中的一个重要中介物和生物标志,有希望成为有价值的新靶点用于治疗相关疾病.

    作者:奚正德;谢长宜;席晔斌;周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D69分子在人外周血佛波醇酯+离子霉素活化的γδT细胞表面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CD69分子在人外周血佛波醇酯(PMA)+离子霉素(IM)活化的γδT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方法 分离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PMA+ IM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细胞和γδT细胞0、6、12、24、48和72 h CD69分子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 PMA+ IM刺激PBMC 0、6、12、24、48和72 h,CD3+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分别为1.0%、99.5%、99.1%、98.0%、93.3%、92.1%;γδT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分别为0.91%、99.3%、98.6%、93.6%、88.7%、87.0%.结论 PMA+ IM的刺激后CD3+细胞和γδT细胞迅速活化,CD69的表达几乎为100%,6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两种细胞活化表达CD69基本一致.

    作者:晋红梅;张婷婷;王克强;朱莉;吴家锋;段衍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26例CHB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PCR检测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Tim)-3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4.0868,7.4660,5.5207和3.8160,均P<0.01);同时,HBV DNV阳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低于HBV DNA阴性组,而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HBV DNA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5.1567,2.7884,2.9987和2.9087,均P<0.01);此外,CHB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及CTLA-4+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PD-1和Tim-3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6.0546,5.0669和6.3006,8.2151,均P<0.01);同时,HBV DNA阳性高拷贝组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及CTLA-4的表达量均低于低拷贝组,而PD-1和Tim-3的表达量高于低拷贝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1293,2.7459,2.8661,2.7960,均P<0.01).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对于指导CHB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孟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外周血记忆B细胞体外活化和分化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的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自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记忆B细胞活化和分化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如浆细胞)的体外活化方法,为抗体药物研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集两名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3年和25年健康成年志愿者(Z和L)外周血,分离PBMCs,通过白细胞介素(IL)-2、IL-4和Toll样受体诱导剂(CpG、R848)体外诱导活化记忆B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总抗体和HBsAg特异性抗体的含量;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培养细胞中总抗体分泌细胞(ASC)数量的变化和HBsAg特异性抗体细胞数量.结果 活化第6天,对照组和两个活化组[CpG DNA2006联合IL-2(C组)和R848联合IL-2(R组)]细胞培养上清总免疫球蛋白(Ig)G浓度分别为37.06ng/mL、80.87 ng/mL和85.97 ng/mL,两个活化组(C组和R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3.318,60.639,P均<0.05).ELISPOT检测ASC数量,结果显示,C组和R组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并且R组明显多于C组.两种活化方法均能在体外诱导B细胞活化,但R组活化效果更佳,确立R组为佳活化方法.用该方法活化两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PBMCs,ELISA检测活化组特异性抗体浓度,R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031,11.561,P均<0.05).不同细胞数量诱导的分组,ELISPOT检测HBsAg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数量,R组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确立诱导剂R848和细胞因子IL-2联合能够有效地诱导外周血记忆B细胞体外活化和分化抗原特异性浆细胞,为今后抗体药物研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毕冬梅;韩晓建;石佳宁;刘晔;金艾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多发性硬化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髓鞘缺失的炎症性疾病,对该病的研究因其标本难以获取而备受限制.建立相应的动物疾病模型是研究MS病理过程、发病机制以及寻找药物靶点的重要途径.MS的动物模型包括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病毒模型和化学毒性模型.了解这几种M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很有意义.

    作者:张南炀;刘心婷;金叶;陈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卵巢恶性肿瘤风险值在卵巢癌及其FIGO分期中应用与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F4)、癌抗原(CA) 125单独及基于二者联合检测建立的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ROM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且探讨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4组,卵巢癌患者组108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组34例,妇科良性病变组96例,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组56例.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HE4和CA125水平并计算ROMA值.结果 卵巢癌组ROMA值[(61.4±23.2)%]明显高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组[(19.7±7.5)%],妇科良性病变组[(16.2±6.3)%]及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组[(14.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卵巢良性病变为对照,卵巢癌组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高,分别为85.19%,83.34%和84.32%,其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与CA125、HE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性与HF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癌分期中,FIGO I期中ROMA的阳性率为75.87%,与CA125和HF4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MA指数的计算有助于评估盆腔肿块患者患卵巢癌的风险性,可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效率,进而提高五年生存率.

    作者:郭晓英;王晓静;李炳霞;李雅楠;常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NLRP3炎性小体激活调控机制研究新进展

    NLRP3炎性小体是一种胞内多蛋白复合体,主要由NOD样受体家族成员NLRP3、接头蛋白ASC以及前体半胱天冬酶1(pro-caspase-1)组成,该炎性小体可以通过激活caspase-1促进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 beta(IL-1β)和IL-18的分泌以及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形成.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在很多自身免疫性及自身炎症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探究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调控机制可为NLRP3炎性小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新的思路.

    作者:王位;马远方;韩根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ncRNAs参与免疫调节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在基因组非编码基因特异性的RNA分子表达产物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s还参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较多的研究热点集中于lncRNAs和肿瘤的关系上,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lncRNAs还可能在免疫调节的不同时期发挥调控作用:在固有免疫应答中调节了免疫细胞的发生发展;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调节效应免疫细胞的应答敏感性.这说明lncRNAs可能参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了解近年来lncRNAs与免疫调节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研究成果很有意义.

    作者:李兆瀛;李矜玥;孙博;李呼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Toll样受体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早发现的固有免疫受体,其中TLR4是介导来源于革兰阴氏菌细胞壁外膜脂多糖反应中的主要信号转导分子,参与多种疾病炎症过程.TLR4参加对抗细菌感染是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御机制之一.把TLR4作为靶点将是COPD临床治疗中一种新的潜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陶静秋;吴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钙卫蛋白在炎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炎性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种,关于其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钙卫蛋白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所分泌,与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的钙锌结合蛋白.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发展,钙卫蛋白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已有较多有关钙卫蛋白与炎症性肠病、肝病、自身免疫病等炎性疾病关系的报道.研究表明,钙卫蛋白与上述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并可用来预测此类疾病的预后及复发情况.

    作者:王旭;黄立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