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与护理干预方式探析

刘亚莉;孙宝利

关键词:凝血酶, 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护理干预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与护理干预方式.方法 将2016年2月~2017年4月7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39例.所有病人用凝血酶治疗,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组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干预效果;满意评分、止血时间、住院天数;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整体护理组上消化道出血干预效果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整体护理组满意评分、止血时间、住院天数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干预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整体护理组SAS评分、SDS评分、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与整体护理干预方式效果肯定,可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加速止血,改善血红蛋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收治的80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以随机综合序贯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体内毒素含量、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白细计数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治疗中应用乌司他丁联合丙种球蛋白可促进患者的症状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科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982例我院门诊调剂前不合理处方干预分析

    目的 通过加强门诊处方调剂前审核干预,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6年门诊中、西药房调剂前干预的982张不合理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我院2016年门诊中、西药房调剂前干预的982张不合理处方中,848张西药不合理处方情况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40.68%)、适应症不适宜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26.42%)、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20.75%)、剂型与给药途径不符(6.01%)、联合用药不当的(3.30%)等;中成药不合理处方主要存在问题为证候不适宜;中草药处方不合理情况主要为证候不适宜、用药与诊断不符及用法用量不适宜等.药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结论 我院通过采取处方调剂前干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张敏芳;徐晖;夏丽珍;施淑娟;周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门、急诊超说明书用药的处方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 了解某院门、急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为规范医院超说明书用药行为提供对策参考.方法 抽取某院2015年1~12月门、急诊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内容,统计分析其中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结果 抽取1200张处方,共有109张超说明书用药,主要包括超适应症(48.62%)、改变给药途径(24.77%)、超剂量(18.35%)等.结论 门、急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为普遍,患者用药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及早制定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范,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杨丽雄;蔡丽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药用石斛质量控制新技术研究进展

    从药用石斛的红外近红外鉴定、分子生物鉴定、和指纹图谱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石斛质量控制新技术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石斛质量控制体系,为其质量控制及扩大药用资源提供参考.

    作者:张治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某院2015~2016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标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2015~2016年抗菌药物使用变化情况,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我院院、科两级2015~201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2015年相比,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了8.1DDDs,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下降了3.28%、0.89%和2.02%.除了个别科室,大多数科室2016年与2015年对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大多数科室的这四个指标控制在医院规定的范围内.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较合理,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指标要求,继续加强及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促使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长效化、专业化管理机制逐步建立.

    作者:翁淑琴;何卫东;韩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厦门地区学龄前儿童发育过程中CYP3A酶活性特征研究

    目的 了解厦门地区学龄前儿童发育过程中CYP3A酶活性特征.方法 采用RP-HPLC二级管阵列法检测尿样中6β-羟基氢化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浓度,以两者浓度比值反应CYP3A酶活性.结果 528名学龄前儿童酶活性呈左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28,95%参考值范围为1.90~7.69;3~6岁各年龄组间酶活性存在差异(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随年龄增加,酶活性总体有下降趋势,3岁组高于4、6岁组(P<0.05),但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万隽;张晓光;陈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细菌内毒素法和热原法检测顺铂注射液的比较试验

    目的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以细菌内毒素法代替热原法检查顺铂注射液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热原家兔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 通过对4批顺铂注射液的检查,两种方法符合率为100%.结论 可以应用细菌内毒素法代替热原法检查顺铂注射液.

    作者:施梅;仝立卿;王丹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黄葵胶囊抑制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氧化应激及纤维化指标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黄葵胶囊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DN)肾组织氧化应激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探究黄葵胶囊治疗DN的机制.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就治的Ⅲ、Ⅳ期DN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降血糖、降血脂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黄葵胶囊口服,1次5粒,1日3次,持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肾功能、尿液指标及血清氧化应激及纤维化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Scr、BUN、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UAER、UAlb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DA、MPO浓度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而SOD活性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Ⅳ-C、PCⅢ、LN、HA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葵胶囊具有拮抗肾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致纤维化因子的释放而改善肾纤维化.

    作者:宋伟峰;罗淑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作用

    目的 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美沙拉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59例.研究组行美沙拉嗪治疗,常规组行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炎性因子IL-1、IL-8以及TNF-α的检测值.结果 研究组的总体有效率55例(93.22%)显著高于常规组46例(77.97%),两组治疗前的炎性因子检测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IL-1、IL-8以及TNF-α的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美沙拉嗪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炎症情况,治疗效果十分确切.

    作者:盛洪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我院于2016年04月 ~2017年04月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占4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处理,观察其肺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①研究组临床治疗总疗效达到了97.5%;常规组临床治疗总疗效达到了82.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VC(用力肺活量)、PEF(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均得到显著改善,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研究组FVC(用力肺活量)、PEF(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改善情况,比常规组更优,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肯定,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建议临床将其作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首选方案.

    作者:郑怀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非那雄胺联合M受体拮抗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采用非那雄胺M受体拮抗剂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方法 将在我院就诊,近期(2013年01月~2017年09月时期)收治以两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为诊断的患者302例,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151例患者予M受体拮抗剂,联合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非那雄胺.对比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RUV.结果 联合组IPSS、OABSS评分RUV及每周尿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Qmax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2%,联合组仅为4.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过度活动患者采用非那雄胺联合M受体拮抗剂治疗可有效降低IPSS、OABSS评分与残余尿量,提高大尿流率,效果理想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杨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紫杉醇和奥沙利铂联合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紫杉醇和奥沙利铂联合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我院105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方案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副作用.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根据RECIST标准评价疗效,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监测并分析肿瘤标志物CEA、CA199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随访105例初治、复发转移性晚期胃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0个月,105例患者总生存期2.5~29.1个月,中位生存期14.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0个月.其中CR 12例,PR 36例,SD 43例,PD 14例,DCR(疾病控制率)为86.7%,RR(有效率)为45.7%.患者至少接受3个周期的化疗,多不超过12个周期.分层组分析显示:接受过姑息手术的患者、转移部位≤2的患者有效率(CR+PR)更高(P<0.05),且一线治疗过程中CA199的下降是预测疗效的较佳指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过姑息手术的患者、转移部位≤2、一线治疗疗效佳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结论 紫杉醇和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RR及DCR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晚期胃癌一线方案.

    作者:徐倩;施纯玫;陈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抗精神病药联合集体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联合集体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标准的13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6例,研究组给予集体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采用阴性阳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QOL-100)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及生理领域总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环境领域和精神支柱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 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集体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作者:刘智慧;周夕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 了解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参照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进行点评,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2016年1月~12月开展的Ⅰ类切口手术共1609例进行点评,统计并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 1609例患者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共200例,预防使用率为12.4%;具备用药指证占比为32.5%;用药时机准确率为35.0%,不合理的给药时机主要表现为术后开始给药;所选用抗菌药物涉及9类17个品种,按使用比例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头孢替安、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地嗪钠;用药疗程普遍偏长,平均用药时间为3.9天.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无指证用药、给药时机不当、药物选择起点偏高、用药疗程普遍偏长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同时加大管理与干预力度,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作者:夏娴娴;杨阳;顾海娟;徐艳艳;郭小红;卫榕;梅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药熏洗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行中药熏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各42例.常规组行一般护理干预,中医组行中药熏洗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以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结果 中医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39例(92.86%)显著高于常规组26例(61.90%),中医组的护理满意度40例(95.24%)显著高于常规组30例(71.4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行中药熏洗干预,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

    作者:李瑞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鸦胆子油乳液静脉滴注联合化疗对肺癌患者疗效及血清CD4+、CD8+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鸦胆子油乳液静脉滴注联合化疗对肺癌患者疗效及血清CD4+、CD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药物化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鸦胆子油乳液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对用药前、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及血清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鸦胆子油乳液静脉滴注联合化疗提高肺癌患者机体免疫能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宋庆;冯艳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2014年06月~2017年06月真菌血流感染病原学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临床送检的血培养经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培养,经科玛嘉显色平板、YST鉴定卡或API 20C AUX试剂条进行鉴定,用药敏试剂条ATB Fungus3或氟康唑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真菌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血培养分离到的真菌共89株,多分布于高龄老年患者和重症监护室,以白色念珠菌(29,32.58%)、近平滑念珠菌(15,16.85%)、热带念珠菌(14,15.73%)和光滑念珠菌(9,10.11%)为多见,MIC法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敏感性分别为:100%、92.85%、100%、75.00%.76株采用MIC法显示对抗真菌药总敏感性依次为:两性霉素B为100%,5-氟胞嘧啶为97.37%,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均为90.78%,伊曲康唑为77.63%.结论 真菌血流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绝大多数真菌对抗真菌药具有较高敏感性,尚未出现对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

    作者:余小丽;陈愉生;林晟;胡辛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高剂量表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胸部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以高剂量表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胸部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 ~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52例晚期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乳腺癌17例,非小细胞肺癌31例,纵隔恶性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以高剂量表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54.8%、75.0%.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以Ⅰ、Ⅱ度为主.结论 以高剂量表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胸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以0~Ⅱ度为主.

    作者:赵勇;陈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017年第一季度我院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研究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使用量的异常增加问题,进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上报医务处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信息系统抽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按药品名称汇总,使用数量、金额以及强度等标准开展排序工作.参照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等规定,针对其使用问题开展配套的合理性评价工作.结果与结论 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二重感染.

    作者:卢沛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中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的效果观察及评定

    目的 研讨早产儿呼吸暂停(AOP)患者运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且符合标准的60例AOP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归入两组(30例/组)试验,Ⅰ组接受氨茶碱治疗,Ⅱ组接受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比评估两组的救治结果.结果 Ⅰ、Ⅱ组的抢救总有效率依次为66.7%和86.7%,Ⅱ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观察期间均有产生并发症,但Ⅱ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AOP患儿实施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药效显著,并可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荐.

    作者:刘镇滔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