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低七叶皂苷钠输液微粒数的实验研究

冯淑玲;陈宇星;项艳春

关键词:七叶皂苷钠, 输液, 微粒, 输液器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经过不同输液器的微粒变化,探索降低七叶皂苷钠输液微粒数的方法。方法应用不溶性微粒检测仪,分别检查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溶媒混合后输液中微粒数以及各输液通过不同输液器后微粒数的变化。结果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增加大于其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上述输液分别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明显减少;而通过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显著增加。结论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溶媒,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静脉滴注,可减少进入静脉微粒数,从而减少发生静脉炎。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某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现状与中国治疗指南的比较

    目的:将某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比较,探讨其药物治疗现状的合理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为实行临床路径和按病种收费提供参考。方法抽取该医院2012~2013年满足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历,统计用药情况,并与《中国指南2010》进行对比。结果大部分药物使用合理,部分药物的使用与《中国指南2010》存在差异。结论该院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与《中国指南2010》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改善。

    作者:郑斌;刘茂柏;陈灵屹;林燕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院2013年门诊中药注射液应用分析

    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西药房含中药注射处方9764张,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不合理用药情况表现在、滴速控制不当、溶媒的选择不正确,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等方面。应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郑宏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药学监护与用药评价

    通过对1例病毒性脑炎合并癫痫患者提供药学监护,治疗方案的分析评价和优化,出院用药教育等,实现该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的药物治疗目标。

    作者:沈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的作用和方法。方法切身与患者及医师沟通交流,为医师提供专业的药品信息,对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提高了患者抗凝监测的依从性,减少了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为医师提供药学信息,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参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体现自身价值。

    作者:余靓平;陈文婵;宋洪涛;欧阳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药治疗近况

    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为今后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蔡和利;肖林榕;林栋;王礼彬;马善美;郑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胆通胶囊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总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胆通胶囊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总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4.6mm ×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 min -1;紫外检测波长:230 nm、250nm。结果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9890~9.890μg· mL -1、1.0560~10.560μg· mL -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为 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2%、98.89%(n=9),RSD=2.0%、RSD=1.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谢浙裕;柴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表面活性剂-超声协同提取一点红总黄酮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表面活性剂-超声协同提取一点红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参数:1.0%吐温-80,70%乙醇,料液比1∶15,超声提取60min。优化条件下,一点红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4.63%,明显高于传统提取法。结论采用表面活性剂-超声协同提取一点红中的总黄酮,能提高提取率,可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较理想的提取工艺。

    作者:余泽雄;余泽君;聂阳;李亚萍;邓碧如;陈伶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缩宫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缩宫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40例单胎足月拟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n =120):对照组(C组):进行常规分娩处理;镇痛组(A组):选择L1-2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后,在第二产程开始时采用0.5%利多卡因复合30μg舒芬太尼100 mL持续硬膜外泵入进行分娩镇痛。观察记录比较两组产妇入室后每隔10 min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及血氧饱和度值的变化,同时记录第一产程持续时间、第二产程持续时间、缩宫素使用例数、缩宫素使用量,分娩方式:正常产道分娩、器械分娩、负压分娩、剖宫产(难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小于7分的例数。结果与C 组比较,A组产妇入室后每隔10min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性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A组产妇缩宫素使用例数及缩宫素使用量均显著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C组产妇在第一产程持续时间、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小于7分例数均无显著性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0.5%利多卡因复合30μg舒芬太尼持续硬膜外泵入,结合适量缩宫素静脉滴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

    作者:熊冰;吴斌;吴桂寿;郑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吲哚三甲醇的研究进展

    吲哚-3-甲醇( I3C)是十字花科蔬菜中研究多和重要的一种抗肿瘤成分。目前的研究表明抗肿瘤是其主要的药理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发现I3 C有抗炎、抗肥胖等效果;同时以I3 C为前体药物合成的I3 C衍生物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现就I3 C药物开发应用的各环节进行综述,使I3 C的研究更加深入。

    作者:孙超;贾玉萍;袁栋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菊花保健口香糖的研制

    以菊花目标提取物为主要原料,配以胶基、山梨醇、CMC-Na、阿司巴甜、柠檬酸等其他辅料一起研制而成的新型保健口香糖。对其配方进行筛选和优化,得出佳配料比。

    作者:王佳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2011年~2013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2011年~2013年期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变化情况。方法统计本院2011年~2013年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比例由2011年的14.57%下降至2013年的8.65%;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6.56%下降至8.5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1月的61.65%下降到2013年12月的39.6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9下降到32;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比例由2011年6月的85%下降到2013年12月的15.9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由61.2%上升至100%,至2013年12月稍降至95%;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给药时间≤24 h由2011年6月的52.45%上升至2013年12月的92.5%;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给药时间正确率一直保持在90.00%以上。结论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规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有了显著改善。

    作者:翁淑琴;肖淋;韩莹;何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评价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开放性收集门诊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患者共97例,用帕利哌酮系统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进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检查,自身对照观察;同时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脑电图轻度异常7例,边缘状态10例,异常发生率为17.5%,多以慢波增多θ活动散在各导为主,未发现有痫样活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临床未见患者抽搐发作。结论帕利哌酮治疗后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低,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

    作者:黄淑来;吴为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五味子药材的栽培、炮制、药理、化学成分及其伪品综述

    研究五味子药材的规格等级、药理作用及研究方向。选购药材时,需对五味子产区不同产地来源的药材进行收集;制定药材收购筛选的规格等级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制定药材的存贮、保管和养护方法。

    作者:马继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特发性矮小症儿童rhGH治疗第八天血清中IGF-1和IGFBP-3变化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特发性矮小症(ISS)第八天,血清中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浓度变化与疗效的关系。方法60例特发性矮小症儿童,用rhGH治疗,剂量为0.15IU/(kg· d),疗程6个月;检测治疗前、治疗第八天、治疗第六个月末血清中IGF-1、IGFBP-3的浓度及身高变化;治疗第八天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升高30%以上者分为敏感组,低于10%以下为非敏感组,对比两组血清浓度变化并比较相应的身高速率( GV)。结论 ISS儿童用rhGH治疗第八天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升高30%以上,预示未来用rhGH改善其成人终身高的疗效较好。

    作者:杨立础;谢志明;张宇;李温慈;郑靖阳;林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冬季进补需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选药

    通过对冬季属性、体质类型及中医虚证理论的阐述,提示人们冬令时节使用中药与食物进补时,需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遵循中医辨证施补的原则,对症立方选药,方可达到扶持虚弱,补养身体之目的。

    作者:黄南龙;邱宝玉;张碧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院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及其病原菌分布的临床分析

    目的:为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医院泌尿系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住院女性尿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处于围绝经期分为围绝经期组和非围绝经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的情况,记录和分析围绝经期组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影响其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围绝经期组女性患者医院泌尿系感染率为22.7%,明显高于非围绝经期组(P<0.05);58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围绝经期组中共检出病原菌61株,革兰阴性菌41株(67.2%),其中以大肠杆菌常见,革兰阳性菌18株(29.5%),检出真菌2株(3.3%);分析影响住院围绝经期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乡村地区患者,因抑郁、骨质疏松、糖尿病和生殖道肿瘤住院患者,合并有2种以上疾病以及有导尿管留置患者(P<0.05),而患者所处绝经阶段、体重指数以及绝经期功血患者与是否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无显著相关( 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是住院女性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高危人群,医院在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医院管理工作,对高发人群做好特别防范、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降低其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的风险。

    作者:郑月华;陆帅;虞永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PLC-DAD法研究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含量测定方法

    目的:建立新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以0.05mol· L -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25%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7.5)∶乙腈(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7nm。结果盐酸表柔比星在1~1000mg· mL -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58%( n=9)。结论本方法简单通用,准确性好,可用于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含量测定的检查。

    作者:张萍;黄越;刘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我院干部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干部门诊处方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促进合理用药,保障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随机抽取干部门诊2012年1月~2013年12月处方,每月各抽100张,共计24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合格率为97.88%,人均用药(均指合并处方)为4.1种,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100%,抗菌药使用百分率为6.8%,注射剂使用百分率为7.2%,人均药费为377.99元,患者平均年龄为73.76岁。显示诊断不符或临床诊断不全、药品用法用量有误、重复用药等情况。结论我院干部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作者:江清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PLC法测定银杏提取物中黄酮醇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银杏提取物中黄酮醇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Ultimate ColumnTM C18(4.6×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52∶48);检测波长:370nm;流速:1.0mL· min -1;柱温:30℃。结果银杏黄酮醇苷中槲皮素、山萘素、异鼠李素分别在14.4~72、9~45、13~65μg· mL -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6%( RSD=2.56%)、96.8%( RSD=1.64%)和95.9%( RSD=1.82%)。结论该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银杏提取物中黄酮醇苷的分析。

    作者:陈晓明;蔡美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天然蒽醌类化合物口服吸收及代谢研究进展

    蒽醌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药用植物中,并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蒽醌类化合物的成药性及创新药物研究,对天然蒽醌类药物口服后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体内外代谢产物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永强;龙婷;牛亚军;汪豪;叶文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