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6例晕厥患者临床分析及院前急救

刘建平;方宏;孟霞

关键词:晕厥, 临床分析, 院前急救
摘要: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晕厥患者进行病因和临床分析,并行心电图检查及院前急救。结果根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可确诊67%的晕厥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87.2%。客观检查指标好转率65%。结论晕厥的病因是于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急骤降低及血液生化成分的异常使内脏和皮肤小血管收缩,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以致发生意识障碍。诱因是患者过度劳累、紧张,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导致心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院前急救辅以心理疏导和适当休息,可解除或缓解患者自觉症状。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理论在护工培训中的运用

    目的:对护工进行舒适护理理论培训,研究舒适护理理论应用到护工培训中对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作用。方法对全院护工进行登记注册和培训;成立护工培训机构,聘请医院护理部、医院感染控制科及各临床科室护士长为师资,制定舒适护理教程和教学方案;随机抽取2013-09~2013-11在我院工作的护工30人,对他们护理的患者(均为1对1的陪护方式)使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进行调查评分和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 NSNS)进行评分,对抽取的护工进行为时1个月的舒适护理培训,使他们掌握专科舒适护理常规和技术,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80分为及格,<80分者重新培训和考核,一个月后,对观察组30名护工护理的患者进行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和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 NSNS)评分,同时随机选取30个护工做为对照组,对他们一对一陪护的患者也进行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和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 NSNS)评分,对比两组间的变化。结果对护工实施舒适护理培训后,两组间比较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培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建议对护工的培训采用舒适护理理论。

    作者:陈华燕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全院急救技能训练的体会

    疗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保健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伤病康复。急救护理人员的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而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时间积累而成的。如果医护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抢救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因病情耽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如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患者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1]。为此护理部举行了急救护理技能训练,此次急救护理技能操作包括简易呼吸器、吸痰术等。

    作者:吴克斌;王守兵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颅脑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的护理

    目的:探讨颅脑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组共11例患者,均为颅脑昏迷伴呼吸骤停的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并应用呼吸机,及时给予病情严密观察,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护理,空气消毒和口腔护理,呼吸机应用的观察、对抗的处理,呼吸机的护理以及脱机的护理。结论有效护理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预后良好。

    作者:姜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胸外伤中肋骨骨折部位及数目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数目和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226例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对不同肋骨骨折数目、部位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肋骨骨折和血胸、肺挫伤等有无相关性,不同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肋骨骨折数目和血胸、肺挫伤、ARDS、死亡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及其数目预示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预后,对闭合性胸外伤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前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高龄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一种严重肺部并发症,以肺毛细血管损伤、肺泡内血液渗出及间质水肿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导致氧和二氧化碳弥散和交换功能障碍,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度ARDS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一些合并气压伤和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保护性肺通气、肺复张手法、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等策略的应用受到限制,使其救治难度随之增加。体外膜肺氧合( 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支持治疗手段,近年来逐渐用于ARDS的治疗,ECMO既能让心肺得到休息同时亦能对血液进行充分的氧合及二氧化碳清除,切实解决了ARDS治疗中的难题。现报道1例高龄肺炎合并ARDS危重患者应用ECMO治疗体会。

    作者:刘海峰;左六二;陈德珠;朱瑞秋;卢剑海;胡允兆;林敬成;陈文兆;周柱江;苏用鹏;郭活成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青年冠心病患者机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人的定义,选取16~44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心病组56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组58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男性,吸烟史及甘油三酯( TG)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冠心病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脂蛋白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是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韩晶晶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子宫异常出血的病理与B超宫腔镜检查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B超与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异常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住院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345例,均B超检查后再做宫腔镜检查,并进行诊刮做病理诊断,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B超检查、宫腔镜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超诊断子宫内膜增殖症与病理符合率大于宫腔镜的符合率;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与病理符合率大于B超检查诊断,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膜增殖症宜B超结合诊刮进行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区分黏膜下肌瘤及息肉宜宫腔镜结合诊制进行诊断。

    作者:吴素霞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评判性思维在中药穴位贴敷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改进中药穴位贴敷操作前后的工作思维模式,探讨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操作中的作用。方法成立中医护理技术指导小组,试验组应用评判性思维查找中药穴位贴敷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查找现象、质疑、分析、识别、预测、评价、决策等步骤[1];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贴敷方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 NSNS)进行调查评分,使用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病人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评判性思维对提高中药穴位贴敷技术水准,对保证病人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有明显作用。

    作者:陈华燕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急性左心衰竭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7岁,以“咳嗽、咳痰2天,胸闷、气喘6小时余,加重1小时”为主诉入院。家人代诉于2天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咳痰。6小时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家人给予半卧位休息后,患者症状无缓解后来诊。入科查体:T 37.2℃; BP 140/80 mm Hg;P 76次/分;R 26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神志清楚,精神较差,呈端坐呼吸,口唇轻度紫绀,双侧眼睑轻度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约4 mm,对光反射存在。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双肺中下野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听诊心音低钝,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上肢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性水肿,双侧巴氏征。

    作者:姚敏;林丽;孙世安;常燕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论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浅议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60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探讨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对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率和满意度,该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作者:马翠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分析144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1%)显著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患儿的康复,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吴莎丽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18例精神药物致癫痫发作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药物所致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了1993-12~2013-12月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既往体健、精神药物治疗前无癫痫发作史、脑电图正常者10827例进行分析。结果精神药物引起癫痫者有18例为1.66‰。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及抗焦虑药引起癫痫发作的有18例为1.66‰。在治疗1个月内发作占88.89%,半数以上发作在10~15 d(66.67%);发作距前一次服药时间为-72~8.5 h,大多数为4 h。发作次数为1次者72.22%,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乏力、头痛、肌肉抽动等。结论精神药物可以引起癫痫发作,且大多是在用药早期出现,但癫痫发作均能控制。

    作者:俞建良;夏斋冲;亢明;蒋培荣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齐墩果酸联合5-Fu 对 A549细胞抑制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寻齐墩果酸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作用于A549细胞后对5-Fu耐药性产生的影响,为探索二药联合应用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用药后A549细胞的增殖情况,比较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的细胞抑制率和药物半抑制浓度IC50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外5-Fu的浓度,观察细胞内外5-Fu的药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二药联合应用后,5-Fu的IC50明显降低;细胞内液中5-Fu的浓度与没有联用时比较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对细胞外液5-Fu的浓度无显著性影响。结论齐墩果酸可能会使5-氟尿嘧啶的耐药性的产生时间延长,并能增加5-氟尿嘧啶的抗癌细胞效果。

    作者:朱链链;徐娇;陈志琼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与观察

    目的:探究在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老年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5例,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布地奈德;对照组25例,使用的药物为泼尼松。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呼吸困难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及雾化吸入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与使用口服泼尼松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缓解程度、肺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对患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患者施以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在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推荐临床使用。

    作者:吕丽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中国急救医学》网上投稿说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针刺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抑郁患者功能康复及血清SCD40L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灸抗抑郁治疗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抑郁患者功能康复及血清SCD40L的影响。方法83例脑梗死抑郁症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针灸与健康教育;对照组口服多虑平10 mg,3次/日,自行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及血清SCD40L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血清SCD40L检测。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SDS、SSS及SCD40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分明显,ADL指数评分明显上升( 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显示更明显(P<0.05),抑郁状态比较治疗组SDS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9%、53.84%,P<0.05)。结论针灸与健康教育对于治疗脑梗死抑郁症功能障碍患者有明显临床疗效,不但有利于脑梗死抑郁症状的康复,而且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王东雁;周文江;丁俊;周伟青;席栋宾;董楠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 IL -1β和 IL -18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IL-1β和IL-18的变化,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试验组分为活动期UC患者(42例),缓解期UC患者(20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1β和IL-18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P<0.01),缓解期UC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IL-1β和IL-18含量明显升高;活动期UC重型组血清IL-1β和IL-18含量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与病情轻重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1β和 IL-18含量显著升高,可作为病情活动性、严重性及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作者:郭虹;曹蕾;王瑞芳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以右侧胸痛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 PCI 2例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以胸骨体中上段或心前区较多见,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和下颌部。目前关于右侧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报道较少。因发病特点不典型,易误诊及错过佳治疗时机。

    作者:许哲通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新进展

    心肺复苏( CPR)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CPR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从1956除颤器的应用,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到70年代被广泛采用。随着CPR知识的普及与急救技术的培训,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2010年出版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指南)以专家综述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用循证医学使医学证据和临床技术得到有效整合,较2005版指南有相应调整。现将指南中CPR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沈海俊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GOS ( glasgow outcome scale)等预后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9~2013-09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患者。观察组给予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预后的GOS评价情况,两组瞳孔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预后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在手术治疗后瞳孔缩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治疗7 d后的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可有效改善患者的GOS评分及生活质量,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陈谦;水涛;郭再玉 刊期: 2015年第z1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