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维高;陈爱琴;刘冰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06~2014-12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70例,患者均予以临床护理,分析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患者呼吸困难、咳痰、胸闷、嗜睡与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社会活动、日常活动、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QOL评分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薛娜娜;李玉琢;安贺娟;王建梅;刘玉芳;马京华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究分析经左胸入路(Sweet)和经右胸和上腹正中切口术(Ivor-Lewis)两种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并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Sweet路径手术的患者74例,经Ivor-Lewis路径手术的患者4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痊愈出院,其中Sweet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患者,但是Ivor-Lewis手术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Sweet手术组,并且其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也明显多于Sweet手术组,Ivor-Lewis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weet手术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Ivor-Lewis手术可降低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一胜;吴其琛;鲍方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总结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8例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资料。结果困难气管插管患者改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7.9%,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纤支镜引导插管对急诊困难气管插管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和平;宋维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研究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GOS ( glasgow outcome scale)等预后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9~2013-09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患者。观察组给予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预后的GOS评价情况,两组瞳孔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预后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在手术治疗后瞳孔缩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治疗7 d后的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可有效改善患者的GOS评分及生活质量,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陈谦;水涛;郭再玉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数目和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226例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对不同肋骨骨折数目、部位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肋骨骨折和血胸、肺挫伤等有无相关性,不同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肋骨骨折数目和血胸、肺挫伤、ARDS、死亡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及其数目预示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预后,对闭合性胸外伤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前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晕厥患者进行病因和临床分析,并行心电图检查及院前急救。结果根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可确诊67%的晕厥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87.2%。客观检查指标好转率65%。结论晕厥的病因是于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急骤降低及血液生化成分的异常使内脏和皮肤小血管收缩,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以致发生意识障碍。诱因是患者过度劳累、紧张,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导致心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院前急救辅以心理疏导和适当休息,可解除或缓解患者自觉症状。
作者:刘建平;方宏;孟霞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浅议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60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探讨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对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率和满意度,该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作者:马翠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院外目击的心脏骤停为常见的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OHCA报告体系,因此院外心肺骤停的发生率和复苏率尚未明确,某种程度来说,改进心脏骤停措施的潜在有效性也无法确定。室颤是OHCA主要的心电类型,有效地完成生存链的各环节可以使复苏的成功率达到50%。本文目的是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可回顾的国内外OHCA发生率和复苏率以及其中室颤等可除颤心电类型的发生率和复苏率,为我国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为构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科研平台,科学统筹配置急救设备,形成完善急救体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张盖;金晓胜 刊期: 2015年第z1期
我院老年病科收治1例肝癌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且已安装心脏起搏器,在全麻下行第8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出现心脏骤停,经积极抢救心肺脑复苏( CPCR)成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林峰;邹嵩;田云飞;吴海武;陈仁华;刘振华;黄桂明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及转阴与未转阴肺结核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明确细胞因子在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菌阳肺结核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后65例转阴,15例未转阴,比较治疗前后肺结核患者血清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结果菌阳肺结核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转阴肺结核组与未转阴肺结核组TNF-α、IL-4、IL-6、IL-8水平变化统计意义明显( P<0.05),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痰菌阴转,胸片病灶吸收好转,空洞缩小。结论细胞因子IL-4、IL-6、IL-8、TNF-α在菌阳肺结核发病、治疗后肺结核转阴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仲维高;陈爱琴;刘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目前引起儿童支气管炎、肺炎的重要致病源之一。支原体肺炎常引起肺外损害,临床表现诸如皮疹、心包炎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 CNS)的相关合并症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微小,临床可以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脑病、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视神经炎等,但是一旦发生影响极大。本文对临床收治的1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脑梗死导致一侧偏瘫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东;沈婷 刊期: 2015年第z1期
心肺复苏( CPR)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CPR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从1956除颤器的应用,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到70年代被广泛采用。随着CPR知识的普及与急救技术的培训,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2010年出版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指南)以专家综述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用循证医学使医学证据和临床技术得到有效整合,较2005版指南有相应调整。现将指南中CPR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沈海俊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熟练掌握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影像价值。方法应用百胜MYLABSIX+彩超,探头频率7.5~10 Hz对69例经超声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9例阑尾炎中,急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63例,诊断符合率76%,其中阑尾内有粪石或粪石嵌塞的3例,诊断符合率91%,阑尾周围脓肿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上述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简便、安全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备;阮鹤瑞;徐静 刊期: 2015年第z1期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以胸骨体中上段或心前区较多见,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和下颌部。目前关于右侧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报道较少。因发病特点不典型,易误诊及错过佳治疗时机。
作者:许哲通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分析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 CA )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心肺复苏(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予以患者CPR抢救。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3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9例患者CPR失败,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5%(31/80)。在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上,心肺复苏成功组患者院内复苏比例高于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及复苏持续时间短于失败组( P均<0.05);在发病原因上,急性呼衰组患者复苏失败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保证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性是提高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及发病原因均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海林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前列地尔(PGE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尿肾损伤分子-1(μKim-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并评价其对脓毒症AKI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确诊为脓毒症AKI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A组,n=47)和标准抗脓毒症治疗组( B组,n=35)。所有脓毒症AKI患者均予以标准规范的药物抗脓毒症治疗(2012SSC标准),A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以PGE110μg治疗,持续治疗1周;分别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天uKim-1、血肌酐( sCr)水平及尿量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少尿持续时间及治疗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的使用率;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uKim-1在治疗后第3、5、7天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后第1天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uKim-1水平在治疗后第1、3天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后第5、7天uKim-1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uKim-1水平在治疗后第1、3、5、7天均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 P均<0.05)。结论 PGE1能促进脓毒症AKI患者肾功能恢复,uKim-1能更好地反映其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王聪敏;刘尉;招建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回顾传统通气策略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指导今后ARDS患者的通气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2年内39例ARDS患者行两种不同通气策略的28天无机械通气日、ICU住院日、住院费用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自2010年10月份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来,我科收治的ARDS患者获得更长的28天无机械通气日,更短的ICU住院日,更少的住院费用及更低的病死率。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运用使ARDS的救治成功率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饶振译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疗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保健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伤病康复。急救护理人员的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而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时间积累而成的。如果医护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抢救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因病情耽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如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患者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1]。为此护理部举行了急救护理技能训练,此次急救护理技能操作包括简易呼吸器、吸痰术等。
作者:吴克斌;王守兵 刊期: 2015年第z1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7岁,以“咳嗽、咳痰2天,胸闷、气喘6小时余,加重1小时”为主诉入院。家人代诉于2天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咳痰。6小时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家人给予半卧位休息后,患者症状无缓解后来诊。入科查体:T 37.2℃; BP 140/80 mm Hg;P 76次/分;R 26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神志清楚,精神较差,呈端坐呼吸,口唇轻度紫绀,双侧眼睑轻度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约4 mm,对光反射存在。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双肺中下野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听诊心音低钝,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上肢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性水肿,双侧巴氏征。
作者:姚敏;林丽;孙世安;常燕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在老年患者不同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8例老年住院肺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 AECOPD)患者的血浆B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组BNP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肺炎组、肺癌组、COPD组和AECOPD组 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肺炎组和肺癌组与COPD组BN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N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ECOPD组BNP含量阳性率为100%,其中78.6%患者BNP含量大于400 pg/mL,AECOPD组内患者BN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组、肺癌组、COPD组和AECOPD组BN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AECOPD组为明显,BNP作为非特异性指标在老年患者不同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云 刊期: 2015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