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国;王中立;陈琳;黄玉芳;赵玉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前列地尔(PGE1)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尿肾损伤分子-1(μKim-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并评价其对脓毒症AKI的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确诊为脓毒症AKI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A组,n=47)和标准抗脓毒症治疗组( B组,n=35)。所有脓毒症AKI患者均予以标准规范的药物抗脓毒症治疗(2012SSC标准),A组在此基础上同时予以PGE110μg治疗,持续治疗1周;分别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天uKim-1、血肌酐( sCr)水平及尿量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少尿持续时间及治疗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的使用率;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uKim-1在治疗后第3、5、7天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后第1天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uKim-1水平在治疗后第1、3天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后第5、7天uKim-1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uKim-1水平在治疗后第1、3、5、7天均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 P均<0.05)。结论 PGE1能促进脓毒症AKI患者肾功能恢复,uKim-1能更好地反映其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王聪敏;刘尉;招建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研究甲磺酸双氢麦角碱对高皮质激素血症所致的小鼠绝望样行为的逆转作用。方法将6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组,实验进行4周后观察体质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脾脏和胸腺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NF-L和SYP两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甲磺酸双氢麦角碱组能显著缩短模型动物在行为学中的不动时间( P<0.05),并显著上调NF-L和SYP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甲磺酸双氢麦角碱能够保护神经元,逆转高皮质激素血症所致的小鼠绝望样行为。
作者:戴建国;王中立;陈琳;黄玉芳;赵玉男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骨科术前麻醉患者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2013-12~2014-03收治2例术前麻醉中肺栓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其高危因素、致病原因、发生时间、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评价临床实用的致死性肺栓塞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结果2例术前麻醉中发生致死性肺栓塞患者经及时急救插管与溶栓,均病情稳定,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病情反复。结论骨科术前麻醉患者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简单实用的早期临床诊治流程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策略。
作者:林慧艳;娄云鹏;李海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一种严重肺部并发症,以肺毛细血管损伤、肺泡内血液渗出及间质水肿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导致氧和二氧化碳弥散和交换功能障碍,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度ARDS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一些合并气压伤和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保护性肺通气、肺复张手法、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等策略的应用受到限制,使其救治难度随之增加。体外膜肺氧合( 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支持治疗手段,近年来逐渐用于ARDS的治疗,ECMO既能让心肺得到休息同时亦能对血液进行充分的氧合及二氧化碳清除,切实解决了ARDS治疗中的难题。现报道1例高龄肺炎合并ARDS危重患者应用ECMO治疗体会。
作者:刘海峰;左六二;陈德珠;朱瑞秋;卢剑海;胡允兆;林敬成;陈文兆;周柱江;苏用鹏;郭活成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浙江省台州地区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为提高该地区创伤的防范与急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0-03~2014-10台州市博爱医院、台州市立医院及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27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时间、创伤原因、创伤部位、ISS分值、创伤严重程度、死亡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男性占68.35%;21~50岁的中青年占75.90%;农民工是创伤的主要群体,占45.32%;7~10月伤员占67.27%,其中7:00~8:59、11:30~13:59、18:00~19:59为创伤发生的高峰时段;交通伤占创伤原因的35.97%,高处坠落占25.18%,台风伤占19.06%;创伤部位以四肢/骨盆为主,占38.13%;ISS评分为(10.78±2.79)分,重症伤员占35.72%,死亡组ISS评分(22.81±7.52)分;死亡原因以头颈部创伤为主,占35.29%。结论台州地区急诊创伤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农民工为主,主要致伤、致死因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台风伤,集中在7~10月,创伤部位以四肢/骨盆为主,但头颈部外伤为主要死因,且死亡病例ISS评分相对较高,故需要多方面加强宣传预防及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作者:周未林;谢凯;王天兴;刘仁格;华云德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熟练掌握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影像价值。方法应用百胜MYLABSIX+彩超,探头频率7.5~10 Hz对69例经超声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9例阑尾炎中,急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63例,诊断符合率76%,其中阑尾内有粪石或粪石嵌塞的3例,诊断符合率91%,阑尾周围脓肿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上述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简便、安全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备;阮鹤瑞;徐静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究分析经左胸入路(Sweet)和经右胸和上腹正中切口术(Ivor-Lewis)两种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并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Sweet路径手术的患者74例,经Ivor-Lewis路径手术的患者4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痊愈出院,其中Sweet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患者,但是Ivor-Lewis手术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Sweet手术组,并且其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也明显多于Sweet手术组,Ivor-Lewis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weet手术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Ivor-Lewis手术可降低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一胜;吴其琛;鲍方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回顾传统通气策略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指导今后ARDS患者的通气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2年内39例ARDS患者行两种不同通气策略的28天无机械通气日、ICU住院日、住院费用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自2010年10月份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来,我科收治的ARDS患者获得更长的28天无机械通气日,更短的ICU住院日,更少的住院费用及更低的病死率。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运用使ARDS的救治成功率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饶振译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通过改进中药穴位贴敷操作前后的工作思维模式,探讨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操作中的作用。方法成立中医护理技术指导小组,试验组应用评判性思维查找中药穴位贴敷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查找现象、质疑、分析、识别、预测、评价、决策等步骤[1];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贴敷方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 NSNS)进行调查评分,使用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病人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评判性思维对提高中药穴位贴敷技术水准,对保证病人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有明显作用。
作者:陈华燕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晕厥患者进行病因和临床分析,并行心电图检查及院前急救。结果根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可确诊67%的晕厥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87.2%。客观检查指标好转率65%。结论晕厥的病因是于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急骤降低及血液生化成分的异常使内脏和皮肤小血管收缩,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以致发生意识障碍。诱因是患者过度劳累、紧张,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导致心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院前急救辅以心理疏导和适当休息,可解除或缓解患者自觉症状。
作者:刘建平;方宏;孟霞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疗养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反映了整个疗养院的服务水平,它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更依赖于护理管理水平。为提高疗养院护理质量,护理部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深化优质护理,全面规范护理人员的职业行为,构建和谐、人文的护理环境,为广大疗养员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实现疗养院满意、疗养员满意、护理人员满意的工作目标。
作者:李轩;赵静;常青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疗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保健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伤病康复。急救护理人员的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而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是通过不断训练和时间积累而成的。如果医护人员的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抢救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因病情耽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如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患者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1]。为此护理部举行了急救护理技能训练,此次急救护理技能操作包括简易呼吸器、吸痰术等。
作者:吴克斌;王守兵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LCR)在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源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出患者治疗前后6 h的乳酸清除率、24 h内APACHEⅡ评分,监测ScvO2、CVP、MAP和尿量。分别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MODS组和NMODS组、EGDT达标组和EGDT未达标组、CBP组和NCBP组的6 h乳酸清除率,以及其与ScvO2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 P<0.05)。 NMODS组、EGDT达标组及CBP组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分别高于MODS组、EGDT未达标组及NCBP组(均P<0.05);且前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均P<0.05),EGDT达标组治疗6 h后患者ScvO2、CVP、MAP、尿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ScvO2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5)。结论早期动态检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动脉乳酸清除率可评估其严重程度及预后,而通过积极的EGDT、CBP等治疗明显提高早期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从而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徐小强;罗琼湘;胡春林;李欣;荆小莉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 drainage, PTCD)在高龄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高龄ACST患者行PTC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6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全部获得有效胆管引流,引流24~48 h后腹痛减轻,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术后胆道出血2例,胆漏1例,导管脱落1例,导管堵塞2例,无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对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龄ACST患者, PTCD是一种安全、可靠、微创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姚礼;王勇;严轶群;包巴特尔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通过分析4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血液灌流(HP)对于不同剂量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02~2014-0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共4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例,进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根据不同中毒剂量将患者分为A组(20例,<25 mL),B组(10例,25~40 mL),C组(15例,>40 mL),比较不同中毒剂量患者HP治疗的效果。结果45例患者均为急性百草枯中毒,中毒剂量小于25mL(HP10例, non-HP 10例)和中毒剂量大于40 mL组患者( HP 10例,non-HP 5例),单纯加用血液灌流治疗较常规内科治疗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25~40 mL组(HP 6例,non-HP 4例),HP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 P<0.05)。结论中毒剂量在25~40 mL的患者应该选择常规内科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武超;钱显光;朱继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6人体检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83人),两组采血后采用相同按压方式,试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动协助做好按压准备,干预不正确的按压方式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讲解正确按压方法,不主动干预不正确的按压方式。结果实行优质护理的试验组形成血肿或瘀斑的人数明显减少,形成血肿或瘀斑的程度也较轻;体检者对采血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98.9%,对照组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检采血完成后对穿刺点的按压方式实行优质护理,大大减少了血肿或瘀斑的形成,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同时提高了体检客户的满意度。
作者:屈邦容;郭姣姣;吴琳娜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及转阴与未转阴肺结核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明确细胞因子在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菌阳肺结核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后65例转阴,15例未转阴,比较治疗前后肺结核患者血清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结果菌阳肺结核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转阴肺结核组与未转阴肺结核组TNF-α、IL-4、IL-6、IL-8水平变化统计意义明显( P<0.05),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痰菌阴转,胸片病灶吸收好转,空洞缩小。结论细胞因子IL-4、IL-6、IL-8、TNF-α在菌阳肺结核发病、治疗后肺结核转阴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仲维高;陈爱琴;刘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中序贯、联合使用短效镇静剂、肌松剂、丙戊酸钠及气管支持治疗,控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3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收住NICU,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下,序贯、联合使用咪达唑仑、丙泊酚、丙戊酸钠控制癫痫发作,分析治疗后的效果和预后。结果22例(34.92%)患者在3h内完全控制,25例(39.68%)患者在6 h内完全控制,9例(14.29%)患者在3 d内完全控制,2例(3.17%)在1周内完全控制,5例患者死亡(7.94%)。终58例(92.06%)患者意识逐步恢复,脱机拔管,5例患者死于顽固性低血压、严重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NICU中,在气道支持治疗条件下,序贯、联合使用咪达唑仑、丙泊酚、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安全有效。
作者:杨君素 刊期: 2015年第z1期
目的:探讨PICC导管应用于重症患者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ICC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置于PICC导管的重症患者而言有针对性的整体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PICC导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长清 刊期: 2015年第z1期
寻求能更好的发挥糖皮质激素治疗作用,并尽量避免其副作用,是医药学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本文就糖皮质激素治疗湿疹的合理用药进行综述。
作者:王非 刊期: 2015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