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金;苏煌财;吴晖南
对我院门诊2005年上半年使用的电子处方进行审查,把主要的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总共审查处方5520张,其中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有2085张,不合理处方195张,占总处方数的3.5%,其中明显录入错误的不合理处方有101张,占不合理处方的52%,不合理用药处方有94张,占48%,其中使用抗生素的不合理处方有90张,占46%,占抗生素处方的4.3%.可通过完善电子处方的审核系统,加强药师的综合素质等措施来提高电子处方的合理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陈延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通过对我院2005年度的用药数据记录,对抗高血压药的应用进行分析,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方法和销售金额排序方法,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林惠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住院药房发生调剂差错的原冈并提出防范对策,提高调剂质量.方法 对住院药房发生的常见调剂差错类型进行归纳、综合,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防范对策.结果 药品调剂差错的发生是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的结果,尤以药剂人员的主观因素具决定性.结论 提高全体药剂人员对调剂差错危害性的认识,制订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是防范药品调剂筹错的必要措施.
作者:寿张轩;金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调查我院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为我院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通过对我院2002年~2004年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型的NSAID在临床中的应用逐年增多,但因其价格较贵,限制其大量应用,老药仍占据大份额市场,在应用方面较为合理.
作者:高斌;陈建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导致尿路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方法 我院2005年1~12月尿路感染分离166株的感染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出革兰阴性菌51.2%(85/166),革兰阳性菌33.7%(56/166),真菌15.1%(25/166).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30.7%(51/166)、真菌15.1%、粪肠球菌9.0%(15/166).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率于前三位为:替卡西林78.4%、氨苄西林76.5%、诺氟沙星70.0%,而敏感率前三位为:亚胺硫霉100.0%、头孢吡肟90.2%、氨曲南86.3%.粪肠球菌耐药率于前三位的为:四环素86.7%,红霉素80.0%,奎奴普汀/达福普汀73.3%,敏感率前三位为:万古霉素100.0%、氨苄西林93.3%、青霉素86.7%.结论 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比率较大,提示抗菌素滥用严重,应加强尿路感染细菌的耐药性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
作者:苏悦兴;林素珍;张满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国内不同厂家罗红霉素颗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交叉法单剂量口服两个不同厂家的罗红霉素颗粒后,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结果 单剂量口服300mg罗红霉素颗粒受试和参比制剂后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20±5.50)h和(1.70±0.50)h;峰值血药浓度Cmax分别(6.84±2.57)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48)分别为94.03±15.85)μg·h·mL-1和(100.25±15.27)μg·h·mL-1.两种片剂所有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5.0±16.2)%.结论 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张鹏;祁仰海;廉江平;李小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药品分线管理前后临床用药的变化.方法 对分线前(2004年)与分线后(2005年)各类抗菌药物的总用药金额进行比较,并分别对分线前后的抗菌药物按照用药频度(DDDs)排序.结果 分线管理后抗菌药物占用药金额的百分比下降3.62%,三线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用药金额的百分比下降10.36%,年度用药频度(DDDs)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中,没有出现三线药物品种.
作者:陈平;张邦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是医院药学发展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本文介绍医院开展药师参与临床查房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作者:黄旭慧;庄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对我院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中心药房所接到的395次电话咨询,逐一进行分析,为医院中心药房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麦毅忠;王小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红素口服液中铁的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消化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结果 铁在1~5μg·m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79×C+0.004,r=0.999,平均回收率100.15%,RSD=0.67.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林观样;蔡文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药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及风险意识,提高防范执业风险能力.方法 通过分析<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部分条文,提出药师在实际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与结论 药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医药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来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防范执业风险.
作者:陈坤全;张养琳;邓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吗啡注射液对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30例晚期癌痛患者给予大剂量吗啡注射液止痛泵维持镇痛治疗,剂量为5mg·h-1~15mg·h-1,随镇痛效果调整用药量.结果 显效率为100%,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大剂量吗啡具有安全、镇痛效果稳定等优点,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伟珍;叶伟红;吕干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NF-κB/p6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影响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136例乳腺癌组织中NFkB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NF-κB/p65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NF-κB/p65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乳腺癌的NF-κB/p65表达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是否腋窝林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疾病分期明显相关(P<0.01).2.F-κB/p65在乳腺癌组中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相关(P<0.01).NF-κB/p65阳性病例化疗后PR+CR比率较低.3.乳腺癌NF-κB/p65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NF-κB/p65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5.1%,NF-κB/p65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94.3%,两者的生存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χ2=58.42,P<0.05),NF-κB/p65阴性患者预后好.结论 1.NF-κB/p65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乳腺癌的NF-κB/p65表达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是否腋窝林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疾病分期明显相关.2.NF-κB/p65阴性患者预后好.
作者:赖金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安乃近注射液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BDS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溶液-甲醇(70∶3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5nm.结果 安乃近在1.225~8.164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0.5%,n=9.结论 本方法结果准确,重现性较好.
作者:庄阳辉;石炳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菟丝子与南方菟丝子、欧菟丝子、日本菟丝子真伪鉴别,为识别正品菟丝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薄层色谱的鉴别.结果 正品和伪品具不同鉴别特征.结论 本文提供的鉴别方法能准确地把菟丝子和伪品区别开来.
作者:佘玫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福建省2005年ADR的发生、分布情况.方法 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ADR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 的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多,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结论 加快ADR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
作者:林羽;曾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药汤剂因为服用后吸收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许多患者所能接受的剂型之一.本文对如何提高中药汤剂质量问题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
作者:徐一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洛美沙星搽剂对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小鼠背侧约2×2cm2进行脱毛处理,8天后在背侧脱毛发范围内,实验组涂洛美沙星搽剂,对照组涂搽生理盐水,待自然干燥,分别在1h、2h、3h、4h、6h、7h、8h、10h、11h、25h和36h处死小鼠.剪取涂搽部位皮肤做病理切片观察及表皮厚度测量.结果 经涂洛美沙星搽剂的小鼠皮肤各个时间段出现角质层不同程度脱落、活性表皮层增生与角化、表皮细胞层间距变大、毛囊孔径加宽等现象.结论 洛美沙星搽剂通过使角质层、活性表皮、毛囊结构以及细胞排列发生变化,促进了洛美沙星在皮肤中的扩散和渗透.
作者:何宏星;刘建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完善,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在逐步发展变化,体现了从纸质文档到计算机技术介入管理再到无纸化管理的电子文档阶段的变化.本文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文档管理方式的3个阶段进行了比较.
作者:李晓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临床配制L-门冬酰胺酶(L-ASP)注射液时出现浑浊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方法 用5%NaHCO3注射液调整L-ASP注射液pH值,观察不同PH下输液的外观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结果 L-ASP注射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在于溶媒pH值的不合理,用5%NaHCO3调整溶媒pH值为7.5时L-ASP静脉注射稳定.结论 此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新峰;杨菁;王晓华;沈禹辰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