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祛痰合剂出现分层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陈桂荣;罗梓河

关键词:祛痰合剂, 分层, 聚山梨酯80, 西黄蓍胶
摘要:目的分析祛痰合剂出现分层的原因,找出解决分层的方法.方法在祛痰合剂中分别加入1‰、2‰、3‰的聚山梨酯80,2‰、4‰、8‰的西黄蓍胶.结果不同比例的聚山梨酯80和西黄蓍胶都能延缓祛痰合剂的分层时间.结论祛痰合剂分层是因为乳化不彻底;加入8‰的西黄蓍胶能使祛痰合剂在3个月内不分层.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青羚散成分鉴别的研究

    目的建立青羚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CL法对方中大黄、平贝母、人工牛黄、黄芩、甘草进行了鉴别.结果在TCL色谱中均能检出大黄、平贝母、人工牛黄、黄芩、甘草.结论方法可靠,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胡广利;李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HPLC法测定地黄及增液口服液中梓醇的含量

    目的测定地黄药材及成药增液口服液中梓醇的含量.方法地黄药材用甲醇加热回流1h提取;成药增液口服液正丁醇萃取.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 : 99),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可测出地黄药材中梓醇的含量,回收率为98.3%,RSD小于2%.并可测出增液口服液是否含有梓醇.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地黄药材和增液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医疗机构新药(首营药品)引进的管理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职责,探讨完善新药(首营药品)引进医院的原则、程序与办法,防止伪劣药品流入医院,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潘木善;徐祖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抑脂霜中红霉素的含量研究

    目的测定抑脂霜中红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测定红霉素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6%,RSD为1.41%(n=5).结认为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简便、准确,适用于抑脂霜中红霉素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莎;彭琴;李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粉碎三七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就粉碎三七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作者:唐文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扁桃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本文采用现代电化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扁桃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扁桃酸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是不可逆过程,在pH=2.0的磷酸介质中,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定的吸附性.实验研究了在pH=2.0条件下扁桃酸的各种电化学性质,并分别寻找到在不同条件下的定量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吴翠敏;叶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

    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状况做了综述,为中药新制剂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陈爱萍;徐榕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祛痰合剂出现分层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目的分析祛痰合剂出现分层的原因,找出解决分层的方法.方法在祛痰合剂中分别加入1‰、2‰、3‰的聚山梨酯80,2‰、4‰、8‰的西黄蓍胶.结果不同比例的聚山梨酯80和西黄蓍胶都能延缓祛痰合剂的分层时间.结论祛痰合剂分层是因为乳化不彻底;加入8‰的西黄蓍胶能使祛痰合剂在3个月内不分层.

    作者:陈桂荣;罗梓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烟肼片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测定异烟肼片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Kromasil KR100-5C18色谱柱(250×4.6mm);流动相:甲醇-水(30:70);流速:0.8m1·min-1;紫外检测波长:263nm.结果异烟肼在0.25~2μg·mL-1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良好.(r=0.99999,n=6),重复性良好,RSD=0.7%(n=6),平均回收率99.33%,RSD=0.64%(n=6).结论本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张江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甲硝唑乳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复方甲硝唑乳膏,用于治疗痤疮.方法确定复方甲硝唑乳膏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制剂性质稳定,临床有效率为97.5%.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简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华;李秉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牙炎灵软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牙炎灵软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研磨搅拌法制备牙炎灵软膏,以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吸收光谱分别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临床观察疗效.结果和结论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疗效满意.

    作者:杜泽光;唐干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肾盂肾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对肾孟肾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增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及住院天数,药品费用,分析急慢性肾盂肾炎住院患者利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57%的抗菌药物DUI≥1,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性.DDD数排序结果,头孢菌素类(41.73%),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26.52%),化学合成类(20.75%)达全部DDDs的89%.联用多的前5位分别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其二联联用率分别为42例(26.3%),38例(23.8%),31例(19.4%),20例(12.5%),13例(8.1%),提示临床医生较倾向于使用新一代抗生素包括头孢三代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新喹诺酮类等.临床有66%的肾盂肾炎患者将二线用药[1]用于一线治疗,有12.5%的患者发生了二重感染.急性肾盂肾炎使用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为11.5±3.1d,出院带药平均4.5d,慢性肾盂肾炎为11.4±3.2d,出院带药平均2.7d,治疗期均约为2周.结论医师在选用剂量方式,以常规剂量(非适应症剂量)偏大为主,较少考虑如年龄,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及适应症剂量等因素.在抗菌药物的选用、联用和使用时间的掌握方式与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和现代肾病学[2]有一定距离,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应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

    作者:叶华进;蔡赛君;陈英杰;吴双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静滴氟喹诺酮类药物致癫痫大发作2例

    笔者在治疗2例上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静脉滴注时诱发癫闲大发作,现报道如下,供临床用药参考.1病例报告例1,男,18岁.因咽喉肿痛4d就诊.查体:体温38.5℃,扁桃腺三度肿大,充血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1×109/L,中性0.86,淋巴0.14.诊断:急性扁桃腺腺炎.治疗:左氧氟沙星0.2g静滴,用药后第四天,在静滴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之不应,持续约5min.立即给予停药吸氧,地西泮10mg肌注,20%甘露醇250mL静滴,10min后患者清醒,抽搐症状缓解.追问病史,无癫病史.6个月后该患者因急性泌尿系感染又使用本品,再次出现癫闲大发作,经抢救后好转.

    作者:黄辉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四级截留制备注射用水探讨

    目的提高注射用水质量.方法过滤除杂质,电渗析,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离子,多效蒸馏水器等纯化水质.结论延长设备使用期限,减少电渗析膜,树脂再生次数,注射用水质量稳定.

    作者:林瑞来;郑建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氯解磷啶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例报告

    近半年来在我院使用氯解磷啶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过程发生3例严重不良反应,特介绍于下,以供临床在使用氯解磷啶过程中参考.

    作者:张如钿;刘正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001~2003年我院抗菌药的药敏率分析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方法通过分析抗菌药的药敏率,让临床医生提高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认识.结果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药敏率在50%以下,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等老药的药敏率较低,基本上在20%以下,头孢菌素类对药敏率除头孢唑林钠G-菌药敏率较低外其余均在50%以上,在头孢菌素中,第三代头孢的药敏率高,这与其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相一致.在没有抗菌药药敏的指导下,难以保证抗菌药使用的准碓性,就难以提高抗感染的治愈率.结论尽可能在药敏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

    作者:张养琳;甘日宝;肖先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药品顺价作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机构药品实行顺价作价制度是浙江省医药卫生体制的重大改革内容,文章针对药品顺价作价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地分析,并就医疗机构药品实行顺价作价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者:朱晓燕;徐优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皮肤科外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使用皮肤科外用药.方法从合理用药的角度总结出六方面的内容,以及正确使用外用药所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结认合理而正确地使用外用药物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作者:车斌;郭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皮炎搽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目的制备皮炎搽剂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室温留样观察制剂质量.结果该制剂在6个月内质量稳定,外观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

    作者:林建红;赖善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电子处方系统在我院门诊的应用

    电子处方系统的应用,使医院在门诊挂号、医嘱录入、收费、配发药等方面实现了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取得明显的效益.对电子处方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探索和改善.

    作者:陈楚雄;吴向群;温预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