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用技术及其在牡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楼永明

关键词:联用技术, 牡蛎, 分析, 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联用技术在牡蛎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方法通过本世纪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应用联用仪器对牡蛎有关化合物的分离效能,检测能力与分析灵敏度等,予以综述.结果联用技术对牡蛎有卓越的分离效能与优秀的检测能力,体现了先进的技术水平.结论经联用技术测定,显示牡蛎极具开发前景与研究价值.
海峡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咳特灵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

    对咳特灵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回收率高,呈良好的线性,重现性好及样品稳定.

    作者:张耕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建设和开发我省中药标本资源,进一步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省中药标本资源分布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标本采集、保护和建设的原则、规律及作用,科学地阐述如何开发利用我省中药标本资源,建设全省一流的具有权威性的中药标本馆,保护濒危标本,进一步促进我省中药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黄庶亮;陈信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我院中药房咨询工作分析及意义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房窗口咨询工作情况.方法对半年中登记的患者咨询问题按六类进行统计.结果每一类咨询问题均有一定的比例.结论开展咨询工作意义重大.

    作者:张小平;方子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烟肼片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测定异烟肼片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Kromasil KR100-5C18色谱柱(250×4.6mm);流动相:甲醇-水(30:70);流速:0.8m1·min-1;紫外检测波长:263nm.结果异烟肼在0.25~2μg·mL-1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良好.(r=0.99999,n=6),重复性良好,RSD=0.7%(n=6),平均回收率99.33%,RSD=0.64%(n=6).结论本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张江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单唾液神经节苷脂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单唾液神经节苷脂中有机溶剂甲醇、丙酮、氯仿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采用DB-624大口径毛细管柱(30m×0.53mm×3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以水为溶剂,初始柱温为40℃维持3min,以10℃/min的速率升温至160℃,维持3min,进样口温度;140℃;检测器温度:250℃;以高纯氮气为载气,流速3.0ml·min-1;分流比:1:5,实现了各组分的基线分离.结果本法具有良好的线性,r在0.9995~0.9999之间,RSD小于5%(n=5).结论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均达到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可用于原料药单唾液神经节苷脂中残留溶剂的检测.

    作者:程速远;徐康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HPLC法测定地黄及增液口服液中梓醇的含量

    目的测定地黄药材及成药增液口服液中梓醇的含量.方法地黄药材用甲醇加热回流1h提取;成药增液口服液正丁醇萃取.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 : 99),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可测出地黄药材中梓醇的含量,回收率为98.3%,RSD小于2%.并可测出增液口服液是否含有梓醇.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地黄药材和增液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AI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CAI在药剂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吴宏霞;刘玉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药品无菌检查中对细菌、真菌不同培养时间的比较

    本文介绍了药品无菌检查中对细菌真菌延长培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可以更加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作者:王秀清;刘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皮肤科外用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使用皮肤科外用药.方法从合理用药的角度总结出六方面的内容,以及正确使用外用药所应注意的几点事项.结认合理而正确地使用外用药物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作者:车斌;郭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盐酸消旋山茛菪碱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方法进行盐酸消旋山茛菪碱注射液含量测定,因消耗高氯酸滴定液量少,导致结果偏差大,重现性差.建议作如下改进:取样量由约10mg改为约40mg;高氯酸滴定液浓度由0.1mol·L-1改为0.02mol·L-1;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1)相当于34.18mg的C17H23NO4·HCl改为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02mol·L-1)相当于6.836mg的C17H23NO4·HCl.

    作者:翁华;申屠晓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间苯二酚洗剂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复方间苯二酚洗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经典恒温法预测其稳定性.结果以各温度下样品含量的自然对数对时间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呈一直线,说明样品分解为表观一级反应,Arrhenius回归方程为1nk=16.448936-7839.411/T,r=-0.995463.结论复方间苯二酚洗剂凉处贮存期4.3个月,与留样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可作为制定样品贮存期的依据.

    作者:谢友亮;李枝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浅谈中药牡丹皮的掺假

    牡丹皮与白芍药虽是同一科属的常用中药材,但两种药材的性状、成份、性味、功效均有区别,近年来在中药材饮片中发现有白芍尾片掺入到牡丹皮饮片中的现象,为避免混淆与安全用药,特将牡丹皮与白芍药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成份、性味功效等给予对比,供经营与临床应用时的区别.

    作者:陈祖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001年~2003年肠球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的2001年~2003年363株肠球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球菌对所测的8种抗生素中,万古霉素总耐药率低为0.31%,其次是氨苄西林为42%,其他抗生素总耐药率均在46.1%~70.1%之间.结论肠球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粪肠球菌多于其他肠球菌.肠球菌耐药性严重,屎肠球菌的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万古霉素对肠球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

    作者:郑韵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青羚散成分鉴别的研究

    目的建立青羚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CL法对方中大黄、平贝母、人工牛黄、黄芩、甘草进行了鉴别.结果在TCL色谱中均能检出大黄、平贝母、人工牛黄、黄芩、甘草.结论方法可靠,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胡广利;李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牙炎灵软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牙炎灵软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研磨搅拌法制备牙炎灵软膏,以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吸收光谱分别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临床观察疗效.结果和结论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疗效满意.

    作者:杜泽光;唐干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蒜素注射液引起静脉炎及其处理

    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上应用大蒜素注射液发生静脉炎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研究其处理对策,以供临床使用参考和指导作用.

    作者:谢黎崖;卓素联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楂中槲皮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山楂中槲皮素含量HPLC测定法.方法色谱柱:Hypersil ODS2柱5μm250×4.6m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45: 5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60nm.结果槲皮素保留时间为:19min左右,平均回收率98.87%,RSD为0.91%.结论建立HPLC法测定山楂中槲皮素的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为山楂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美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方红藤灌肠液的动物毒性和刺激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红藤灌肠液对家兔直肠黏膜的刺激性及灌胃给药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将复方红藤灌肠液按每日22g·kg-1(即83.3ml·kg-1)剂量,分3次给小白鼠灌胃给药,观察药后的毒性反应.按5.4g·kg-1剂量,在4h内分4次对家兔直肠给药,与蒸馏水组比较,观察给药组的直肠黏膜刺激性.结果急性毒性实验,所有给药小白鼠均未发生中毒反应或死亡;刺激性试验,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变化.结论复方红藤灌肠液无急性毒性现象,对家兔直肠黏膜无刺激性.

    作者:黄建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肾盂肾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对肾孟肾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增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及住院天数,药品费用,分析急慢性肾盂肾炎住院患者利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57%的抗菌药物DUI≥1,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性.DDD数排序结果,头孢菌素类(41.73%),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26.52%),化学合成类(20.75%)达全部DDDs的89%.联用多的前5位分别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其二联联用率分别为42例(26.3%),38例(23.8%),31例(19.4%),20例(12.5%),13例(8.1%),提示临床医生较倾向于使用新一代抗生素包括头孢三代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新喹诺酮类等.临床有66%的肾盂肾炎患者将二线用药[1]用于一线治疗,有12.5%的患者发生了二重感染.急性肾盂肾炎使用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为11.5±3.1d,出院带药平均4.5d,慢性肾盂肾炎为11.4±3.2d,出院带药平均2.7d,治疗期均约为2周.结论医师在选用剂量方式,以常规剂量(非适应症剂量)偏大为主,较少考虑如年龄,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及适应症剂量等因素.在抗菌药物的选用、联用和使用时间的掌握方式与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和现代肾病学[2]有一定距离,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应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

    作者:叶华进;蔡赛君;陈英杰;吴双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M-纤维素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目的研究CM-纤维素为载体的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方法及比较固定化脂肪酶与游离酶在酶学特性上的变化.方法制备固定化脂肪酶的适条件是pH5.5,离子浓度为0.01mol·L-1的柠檬酸缓冲液,加酶量为100μ·g-1载体,固定化反应时间为8h.结果所得的固定化酶酶活力为49.6μ·g-1载体,回收率为45%,适作用pH值为10.6,适作用温度为46℃,其催化油脂水解操作半衰期为225h.结论本固定化酶制备简便,可重复使用,稳定性较高.

    作者:陈秀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海峡药学杂志

海峡药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药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