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必净治疗多发性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谢铭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 创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治疗多发性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多发性创伤术后合并MODS的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抗生素及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如病情需要则使用呼吸机和血液透析;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Q12 h,连续10 d.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下降,两组患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80%,治疗组为为45%,两组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多发性创伤术后合并MODS患者的炎性介质释放及降低死亡率.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油酸致伤后大鼠肺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磷酸化ERK(P-ERK)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释放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油酸1 h组,油酸2 h组,油酸4 h组,油酸24 h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定量法(Western blot)测定肺内ERK,P-ERK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F-α及IL-6水平.结果油酸组大鼠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肺血管内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上表达ERK和P-ERK明显增多,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F-α及IL-6水平明显升高,TNF-α与ERK和P-ERK表达峰值时间均为1 h,IL-6表达峰值时间为4 h.结论ERK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大鼠IL-6的释放过程,与TNF-α为互相促进的关系.

    作者:林彦;高杰;俞森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气管切开术在颌面部损伤救治中适应证的探讨

    口腔颌面部是呼吸道上端,严重损伤常造成呼吸道的阻塞而发生窒息[1].颅脑与颌面部紧邻,外伤时常伴有严重损伤,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口腔颌面外科与脑外科同步救治的重要性也凸现于临床实践中[1,2],临床上对气管切开术在颌面部损伤救治中适应证的专题探讨文章尚少见.现将我科2001-01~2002-12收治的13例颌面部严重损伤气管切开术病例做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气管切开术在颌面部损伤救治中的适应证.

    作者:沈海平;周建国;庄浩;高跃;沈燕;庞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实施者课程介绍

    1 ACLS实施者课程预期效果在本课程中你将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学习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具体内容.ACLS指导老师会帮助你运用下列方法达到课程的目的.

    作者:徐惠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马杜拉霉素中毒患者心肌和肝功能严重损害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25岁.2002-09-11 16:00被同事发现仰卧于室内地面上,身边有呕吐物,呼之不应,躁动不安,由120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室抢救.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按中毒给予紧急洗胃,静脉注射纳洛酮,至20:00,病情略有缓解.自述口服安定及马杜拉霉素约120 mL.体检:T 37.8℃,P100次/min,R 20次/min,BP 95/50mmHg;血WBC 26.2×109/L,N 88.9%,L 11.1%;血K+3.99mmol/L、Na+136.2mmol/L、Cl-107 mmol/L,CO2-CP 25.2 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急性马杜拉霉素中毒.

    作者:胡学亭;李玉娟;魏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脂在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中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儿32例(其中存活者19例,死亡者13例)作为实验组,检测确定诊断后第2天晨起空腹血的血脂水平,并选择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15例的晨起空腹血脂水平作为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性休克组的血脂比对照组低;感染性休克组存活者和死亡者的血胆固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者比存活者血胆固醇要低,而血三酰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脂水平与预后有关,血胆固醇越低,预后越差.

    作者:南向珍;潘国权;何时军;严纯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国产替罗非班在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AM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易化PCI组(37例)和国产替罗非班+易化PCI治疗组(49例),对比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不良事件、左心室功能及住院费用.结果易化PCI组开通为36/37,国产替罗非班+易化PCI治疗组开通为48/49,易化PCI组无死亡,国产替罗非班+易化PCI治疗组2例出血,出院时两组射血分数值分别为(53.8±6.7)%和(54.2±5.2)%,住院费用为(4.5±1.6)万元和(4.3±1.2)万元,住院天数为(9.3±2.4)d和(8.6±2.8)d.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联合易化PCI治疗AMI安全、有效,且并不明显增加治疗费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卢竞前;杨锋;李易;李建美;吕云;洪云飞;李玉;张荣华;吴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心舒张末容量作为判定心脏前负荷指标在犬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的研究

    目的评估通过热稀释法测量全心舒张末容量作为心脏前负荷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通过右心漂浮导管和脉搏诱导持续心输出量测量法(PICCO)在20只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前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贺斯溶液(HES)、高渗盐溶液(HS)以及高渗高张溶液(HSS)对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容量复苏,测量容量复苏前后血液动力学,比较全心舒张末容量(GEDV)、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在判定前负荷中的作用.结果容量复苏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有显著变化(P<0.05),全心舒张末容量指数(GEDVI)变化与每搏输出指数(SVI)和心输出量指数(CI)的变化呈正相关.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的变化与每搏输出指数(SVI)无关.结论在失血性休克犬模型中,与压力指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相比较,全心舒张末容量(GEDV)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脏前负荷.

    作者:齐志伟;王仲;梁璐;徐军;朱华栋;李毅;于学忠;马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必净治疗多发性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血必净治疗多发性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多发性创伤术后合并MODS的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抗生素及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如病情需要则使用呼吸机和血液透析;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Q12 h,连续10 d.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下降,两组患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80%,治疗组为为45%,两组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多发性创伤术后合并MODS患者的炎性介质释放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谢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坎地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对内皮素和心钠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AngⅡ受体拮抗药坎地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7)用强心剂和利尿剂治疗,坎地沙坦治疗组(n=23)在前者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片(4~8 mg/d)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NYHA分级、血压、心率、心胸比率、心脏超声指标、血浆ET和ANP浓度的变化.结果经8周治疗后,坎地沙坦治疗组血浆ET、ANP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可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坎地沙坦能明显降低血浆ET、ANP的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药治疗CHF的机制之一.

    作者:兰超;李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内科危重病患者抗氧化维生素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内科危重病患者抗氧化维生素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危重病患者维生素A、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血清值,同时检测相关营养评价指标.结果SIRS组血清维生素A[(0.6±0.2)μmol/L]、维生素E[(14.8±6.6)μmol/L]、β胡萝卜素[(1.1±0.6)μmol/L]水平明显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生素A、维生素E的对数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负相关性(P<0.01).结论内科SIRS患者较非SIRS患者承受更重的氧化应激压力,易造成抗氧化维生素的缺乏,其缺乏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陈津津;戴李华;周栋;陈淼;冯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素治疗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体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严重病理过程,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现对我院1998-09~2005-06收治的产科DIC患者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岳琦;杨艳琪;洪艳滨;张春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对血浆内皮素-1及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DP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中对冠状窦血浆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DPD组(25例)、对照组(23例),经股静脉将6 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置入冠状静脉窦,于PTCA前、术后即刻、术后2 h、术后6 h共4个时间点采血,分别检测血浆中ET-1、IL-6水平.结果PCI术前两组ET-1、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D组术前及术后3个时间点血浆ET-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2 h、6 h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D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D组术后即刻至6 h 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避免内皮损伤,降低炎症反应.

    作者:郭瑄;李成祥;王海昌;贾国良;曹丰;冯旭阳;高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维CT血管造影术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治中的作用

    脑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后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危重,死亡率、致残率高,应积极救治.目前,多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往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一直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1],其检查结果真实、可靠,但检查过程具有创伤性,且操作技术复杂,检查费用高,并有一定的并发症[2].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以其无创、检查迅速、便捷、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们对32例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3D-CTA检查,用以指导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洪波;贾建荣;朱秀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胞内钙离子流异常与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sudden sardiac death,SCD)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美国每年有30~40万人死于SCD.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究其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致命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所致.而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室颤,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流异常对室速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胞内钙离子流异常导致室速发生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谢军平;王瑞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山莨菪碱联合机械通气防治家兔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机械通气防治家兔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35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7组,A组(对照组)、B组(急性肺损伤组)、C组(654-2治疗组)、D组(机械通气模式1治疗组)、E组(机械通气模式2治疗组)、F组(654-2+机械通气模式1治疗组)、G组(654-2+机械通气模式2治疗组),观察每组动物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血浆TNF-α、IL-8的含量.结果治疗2 h后C、E、F、G组动物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较B组减轻,动脉血氧含量提高,血浆TNF-α、IL-8的含量降低(P<0.05),其中G组动物观测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山莨菪碱联合机械通气的应用能更有效地改善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提高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血浆TNF-α、IL-8含量.

    作者:汤彦;向小卫;申国璋;尚祥光;雷明慧;王蒙;张启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乌司他丁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标准CPR,治疗组除了进行标准CPR外,还在复苏初期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次(10万U/次).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循环、呼吸恢复、CPR成功、存活情况和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呼吸恢复率、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中早期使用乌司他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韩智群;林冬平;刘丽君;王小虎;李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防范急诊病人接诊过程中医疗差错的发生

    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的应急系统,急诊病人不同于门诊病人和病房病人,由于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未知因素较多,因而急诊科历来是医院总纠纷的高风险科室,据统计,急诊医疗纠纷占医院总纠纷的10%~20%.所以说,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是急诊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我们就急诊接诊中容易发生医疗差错的原因与对策并结合我们自己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杜军;林少宾;赵文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

    目的研究在白金10 min内快速判断创伤程度,并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部1992~2005年中等严重度以上2428例创伤患者抢救的早期处置,采用①经验判断和徒手查体;②四项启动创伤小组指标(A检查生命体征和意识水平;B评价解剖创伤;C评价有证据的损伤机制和高能因素;D基础情况);③系统查体三步骤进行快速的伤情判断.结果按我院创伤严重度分类:中度1250例(51.5%)、重度838例(34.5%)、极重度340例(14.0%).2428例患者中,经徒手血压判断有961例(39.6%)血压低于90 mm Hg;经创伤小组启动指标A、B两项判断,92.1%的病例需要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结论可以在1 min内多部位徒手触诊迅速判断异常血压,且有一定的准确性;本研究的三步骤可大部分在1~3 min内、部分在3~7 min内启动创伤小组救治流程.在白金10 min初步快速判断伤情在救治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彭国球;赵晓东;张宪;党伟;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氯化钡中毒34例临床分析

    某学院学生因误食含有氯化钡的大楂子粥,造成34例中毒,其中重症8例.现将氯化钡中毒的抢救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忠杰;韩丽梅;秦洪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32例胆道大量出血的外科处理

    目的探讨胆道大量出血的病因、病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03~2003-03我们收治的胆道大量出血32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主要以胆总管探查术、肝动脉结扎术及伴感染的肝叶切除术.非手术治疗主要以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发现出血来源后,随之送入不锈钢弹簧圈和明胶海绵碎块至出血部位,达到立即止血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28例,治愈26例,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1例,死亡3例.结论胆道大量出血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刘凤权;谷阔;阎文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