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几点体会

赵文元;周晓平;刘建民;许奕;王来兴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争议颇多.我院从1998~2000年将8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和外科治疗组,外科治疗组统一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41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腔两囊管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应急治疗中的使用价值

    近年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许多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该病的止血效果非常可观.文中就传统的三腔两囊管在应急治疗中的使用价值做以探讨,供同道参考.

    作者:刘燕燕;李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对比研究

    我们自1996年11月~2000年12月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6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魏才发;于志泉;曲祥海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诊体外循环动脉灌注管位置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诊体外循环(ECPB)动脉灌注管位置对肺门部火器伤后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CPR)的影响.方法杂种犬1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后用小口径步枪射击犬右肺门区,心脏骤停后10 min开始复苏.A、B两组分别采用股动脉、颈动脉插管建立ECPB,同时给予人工呼吸、胸内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治疗. 观察动物CPR情况.结果 A、B两组动物均全部复苏成功,B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复苏1 min时B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A组( P<0.05),PaO 2显著高于A组(P<0.01),PaCO2显著低于A组(P<0.05);复苏3 min时B组PaO 2显著高于A组(P<0.05),PaCO2显著低于A组(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10 min两组间MAP、Pa O2、 PaCO2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助循环停止后,两组动物自主循环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ECPB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脏骤停的CPR,动脉灌注管靠近升主动脉根部有助于提高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宏;陶登顺;易定华;蔡建辉;李同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103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临床总结

    我院自1991年来共对103例病人实行心脏机械瓣替换术,近期无1例死亡,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吕凯明;陈志慷;肖斌;李晓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生长激素对脱机困难病人应用价值的探讨

    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是体内主要的促蛋白合成激素,它可改善营养状况,增加呼吸肌力量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对脱机困难病人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茂琴;袁朴全;史载祥;许继元;张舟;卢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诊前后路一期联合减压治疗颈脊髓损伤

    自1998年起我院在以往单纯前或后路减压的基础上,采用急诊前后路一期联合减压Orion 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伴截瘫1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南伟;张云坤;牛文利;周栋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美托洛尔增强普罗帕酮对房颤的疗效观察

    Ic类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用来转复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以及长期抑制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已显示其较好的疗效.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阵发性房颤发作前连续服用倍他乐克(或阿替洛尔)的患者,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时较未服药者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用药量小,且临床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因此,我们将平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 于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转复房颤前30 min口服倍他乐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扈秀丽;宋晓漪;杨志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

    从1997年起,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同济大学合作,在同济大学开设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及自救互救>选修课程.本文在总结该课程几年来的教学特点、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对率先在普通高校内普及院前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看法.

    作者:费国忠;蔡晓峰;刘艺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颈内静脉插管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我科自1999年10月开始对4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颈内静脉插管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插管方法和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郭东阳;王涛;崔建强;王英;李顺德;陈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颈部单纯性囊肿术后大出血1例报告

    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52岁,因颈部正中有一无痛渐大肿物(2.0 cm×1.8 cm)而就诊.B超显示为一单纯囊肿.故于入院后第3天行单纯囊肿摘除术,因肿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且较表浅,故术中进展顺利,手术仅用40 min完成.

    作者:孟培松;王娜;朱威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结合蛋白3的含量变化

    目的了解急性脑出血(ICH)及脑梗死(ICI)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 3)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 HT5”K〗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3例基底节ICH和20例ICI患者血浆IGF-1和IGFBP 3水平,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 ICH及ICI患者血浆IGF-1、IGFBP 3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血浆中 IGF- 1和IGFBP 3参与了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ICH和ICI具有某些共同的病理基础.

    作者:付学锋;吕云利;路逵;廖军;徐文武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外伤性玻璃体积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测定

    目的观察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IGF-1,2在血清和玻璃体中浓度的相互关系,即探讨眼球内IGF水平是否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相关.方法观察组患有外伤性玻璃体积血.IGF-1,2的水平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结果PDR患者IGF-1,2比对照组升高(IGF-1∶ 2.6±1.1 ng/mL,P=0 .0005;IGF-2∶ 36.5±4.9 ng/mL,P=0.0004;n=21)对照组(IGF-1∶ 0.6±0.1 ng/mL,P=0.0005;IGF-2∶ 20.6±3.9 ng/mL;n=21)PDR血清中IGF-1,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玻璃体中IGF-1,2水平增高可能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苏颖;王峰;王世超;胡滨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精神分裂症合并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例

    患者男,52岁,农民.患精神分裂症(青春型)20 a.以前曾先后用过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等药物,反复发作7次,长期服药间断住院治疗.近3 a,有时轻微口渴,但无多食及明显消瘦.10 h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不愿进食、言语零乱,于2001年2月10 日10时再次入住精神科.入院时查体:T 40.1℃,P 101次/min,R 22次/min,BP 15/10 k Pa.神志恍惚,存在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行为怪异,无自知力.周身皮肤潮红,弹性极差.双眼球凹陷.咽充血,心率101 次/min,律齐,无杂音.血常规示WBC 18.1×109/L,N 0.88,L 0.12,Hb 120 g/L.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上呼吸道感染.即给予物理降温,奋乃静2 mg,bid,静滴先锋霉素Ⅵ.11时10分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四肢抽搐,但无口角歪斜及口吐白沫.急查血生化:钾4.6 mmol/L,钠148 mmol/L,氯106 mmol/L,CO2-CP 24.2 mmol/ L,BUN 23.1 mmol/L,Cr 286 μmol/L,GS 35.6 mmol/L,血浆渗透压350 mOsm/L.尿常规:糖(++++),酮体(+),心电图正常.确诊为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精神分裂症.于12时30分转入内科,立即给予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普通胰岛素、氯化钾等综合治疗, 17时神志转清,血糖降至12.8 mmol/L,但仍存在思维破裂,继续补液、抗精神病治疗,1个月后临床痊愈出院.

    作者:张原兴;周德洁;邢玉芹;于立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国产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 71例AMI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随机分为r-TPA治疗组(36例)和r-SK治疗组(35例). 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TPA组为77.78%(28/36),r-SK组为74 .29%(26/35),P>0.05,差异不显著;4周病死率r-TPA组为5.56%(2/36),r-SK组为 5.71(2/35)%,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但r-SK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8.57%(3/35),低血压发生率为2.86%(1/35).结论加速法使用国产r-SK治疗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4周病死率r-TPA与r-SK相似,但过敏反应及低血压发生率r-SK较r-TPA高,国产r-SK治疗AMI安全有效,无严重出血,费用较r-TPA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计达;沈洪;高昕媛;孟庆义;黄先勇;武建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静滴洗胃插管猝死1例

    患者,男,44岁.2000年11月23日19:40因饮酒后神志不清2 h余,入我院急诊科就治.查体:血压95/70 mmHg,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

    作者:田海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剂量重组链激酶冠脉内溶栓2例报告

    1999年5月~2000年4月,我们对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使用小剂量重组链激酶(r-SK ),经同步血流灌注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农;张艺军;王亚真;张树新;李强;刘淑媛;黄芩;宋守忠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普罗帕酮引起呼吸心跳骤停1例

    患者,男性,86岁.主因咳嗽、咳痰,伴发热7 d于2000年11月3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右侧肢体无力)、心律失常病史.近几年来多次发生肺感染,半年前拍胸片提示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游敏生;孙洁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同体移位小腿断肢再植术

    我院1988~2000年共采用小腿移位再植的方法对5例列车轧断肢体伤进行手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于方堤;孙闯;富勇;郭丽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IL-6、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机械性创伤患者50例,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3组,轻度31例,ISS≤ 16;重度13例,16<ISS<25;极重度6例,ISS≥25.全部患者于伤后24 h内采血,其中2 5例患者还于伤后3、5、7、9、12 d各采血1次,采用ELISA法测定IL-6、TNF-α血清含量. 结果血清IL-6、TNF-α于创伤后24 h内明显高于正常值(P <0. 05),动态观察组患者呈波动性先升后降的变化,轻度患者高峰值早于重度、极重度患者, 血清IL-6的含量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r=0.336,P<0.02).结论 IL-6可作为判别创伤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TNF-α和IL-6的变化反映机体于创伤后呈过度炎症反应.

    作者:张喜平;李昱;吴斗;吴晋普;程琪辉;曾小澜;刘效恭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血透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的研究

    目的观察血透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其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ECG、彩色超声仪测定血透患者QT间期和RR间期、记录左室功能参数,计算出QT间期离散度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HT5”H〗结果血透患者QT间期离散度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且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1=0.57,r2=0.53).结论血透患者易出现左室肥厚,发生心率失常致猝死,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血透患者猝死的预测指标.

    作者:吴玉梅;张玉强;叶朝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