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旴江名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外治特色概述

潘毅;付勇;黄超

关键词:外治法,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摘要:探讨旴江医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关外治法的临床运用,发现危氏外治方法多样,包含灸法、脐疗、放血、刮痧、敷药等,运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诸科;认为危氏很好地推动了外治法的发展,同时对外治法的现代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对艾灸过敏现象的思考与讨论

    目前在艾灸治疗过程中偶见的身体过敏现象尚未有准确的解释。为进一步对临床艾灸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研究,笔者通过案例导引,分析归纳出艾灸过敏反应主要由艾灸燃烧烟样物质、艾灸温度、艾火光辐射、精神紧张、遗传基因五个因素引起。过敏者也许由其中一个因素起作用,或许由其中两个及两个以上因素综合引起,因而在临床灸疗时应积极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

    作者:郝峻;彭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黄厚朴组分配伍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目的:采用高分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开展大黄厚朴组分配伍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法,建立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术后6h、12h和24h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 UPLC/Q-TOF-MS技术,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分析血清样品代谢物轮廓,数据经MFE提取分析转化后,应用代谢组学统计分析软件(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MPP)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寻找出药效佳配方C组与模型组区别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有明确的区分,各配方给药组介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之间,优配方C组向假手术组趋近显著。同时寻找出疗效佳组C组与模型组区别的23种潜在标记物,其中下调3种,上调20种。结论:大黄厚朴组分配伍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在血清代谢组中有明确映射,寻找出的标记物可为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蔡志伟;陈银芳;业康;聂斌;彭红;徐国良;余日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苗药性味与组方理论探析

    苗医方药自古传承至今,疗效确切,但方剂理论不够完备。笔者通过量化处理的方法从苗药性味层面发现苗医方具有性味及苗医组方规律。为今后苗医方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作者:王彭;覃海龙;云雪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创式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静脉曲张性环状混合痔60例

    目的:观察微创式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静脉曲张性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式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第2、7、10d肛门疼痛评分,以及观察术后两组患者肛缘水肿、术后出血、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狭窄等指标。结果:术后第2、7、10d观察组疼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肛缘水肿、术后出血、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狭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式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实用。

    作者:陈光华;李国华;盛忠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四妙温胆汤加减治疗痰湿瘀热型少弱精症80例

    目的:观察四妙温胆汤治疗少弱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少弱精症患者辨证为痰湿瘀热证,予四妙温胆汤加减,1剂/天,30d为一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观察治疗后受孕及精子数量、活动力指标。结果:少精症组有效率90.00%,弱精症组有效率88.88%,少、弱精症有效率82.36%;80例患者治疗前后精液指标变化情况比较,a级精子、(a+b)级精子、精子活动率以及精子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妙温胆汤清热除湿、化痰活血,治疗痰湿瘀热型少弱精症患者疗效肯定。

    作者:曾艺文;刘泽军;李晚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刍议中医药在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

    笔者从病理特点和治疗等方面讨论常见急腹病症的共同规律,归纳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改善急腹症的特长和优势,提出未来应该中西医结合,迅速准确辨病、辨证,作出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的选择,积极推动中西医疗法的有机配合运用。

    作者:刘承远;程绍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远志潜在功能的发掘与利用

    通过对古代本草、古方书和2010版《药典》一部中远志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补肾、壮阳益精、补虚、息风、止痉、聪耳明目、益智、延年等功能,以及古代含远志复方治疗肾虚、阳痿遗精、虚劳、虚损、中风、惊风、癫痫等病症,2010版《药典》未曾收录。结合现代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初步确认益智、平肝息风、止痉、明目、补虚、补肾壮阳是远志的潜在功用。

    作者:范颖;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袁红霞运用泻白散临证治验举隅

    泻白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临证不局限于小儿,一直为临床采用。笔者选取袁红霞教授采用泻白散治疗右上腹胁肋胀满、发热、牙痛、口疮等验案,探讨泻白散的临床运用效果,以此说明泻白散或与他方合方,能调达气机、清泄郁火,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

    作者:笪如桥;袁红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府逐瘀汤防治肺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45例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防治中晚期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12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肿瘤(如放化疗)治疗。观察组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21d为一疗程,观察2个疗程,记录每个观察点患者症状积分、KPS评分、凝血酶谱、D2聚体、血常规。结果:2个疗程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D2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D2聚体水平与同疗程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可改善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且未见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适用于中晚期肺癌高凝状态患者门诊防治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形成。

    作者:彭涛;欧阳喻璐;李志丹;朱伟伟;左芬;孙锦茂;童康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旴江名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外治特色概述

    探讨旴江医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关外治法的临床运用,发现危氏外治方法多样,包含灸法、脐疗、放血、刮痧、敷药等,运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诸科;认为危氏很好地推动了外治法的发展,同时对外治法的现代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潘毅;付勇;黄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浅谈透皮给药系统在三伏贴治疗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透皮给药系统疗与口服给药相比疗效显著,优势明显,其常见促渗方法包括物理、化学促渗、微针、微乳等。三伏贴是传统中药透皮给药的一种形式。三伏贴在防治肺系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疗效显著,并有医者已将现代透皮给药技术应用于三伏贴的研究中。但三伏贴存在制剂方法落后、个体差异明显、有效成分透过率低等问题,如果借助现代透皮给药的技术和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经络腧穴,合理改进剂型,必将使中医经皮给药尤其是在三伏贴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作者:乔夕;陈磊;黎明修;尚俊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胡小荣治疗阴挺验案2则

    临床上,阴挺中医多责之气虚、肾虚,治以补虚、举陷等。介绍胡小荣教授在补中气,益肾气的同时,佐以振奋阳气,尤以温通肾阳,以达到升提目的的临床验案。

    作者:叶正园;胡小荣;熊秀林;温梦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三仁汤临床应用进展

    三仁汤原是温病学中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现临床应用多不拘泥于此,把握湿热郁阻之病机,灵活加减运用,可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并且疗效较好。

    作者:任红叶;周永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陶凯辨治慢阻肺危急重症经验

    总结陶凯教授运用自拟加味麦门冬饮子治疗慢阻肺危急重症的经验。陶凯教授认为,慢阻肺危急重症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因本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若肺虚久病,每遇六淫之邪乘袭,可引起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体质虚弱急性反复发作终致危急重症发生。慢阻肺危急重症以标实为急,标实为热毒、痰饮、瘀血之邪。而慢阻肺以多脏虚损为其病机本质,主要表现为肺肾气阴两虚。陶凯教授指出,慢阻肺为慢性病,按照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此病不可急治,只可在补虚的基础上加以祛邪宣肺。加味麦门冬饮子以“补益肺肾,益气养阴生津兼清肺活血”为组方基本原则,经临床多年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举典型病案为例加以说明。

    作者:张煜潇;马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耳针沿皮透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43例

    目的:比较耳针沿皮透刺法与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耳针沿皮透刺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方法进行处理。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膀胱功能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压力容积、排尿次数、膀胱功能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针沿皮透刺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疗效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耳针沿皮透刺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癃闭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留置尿管、间歇导尿法。

    作者:部爱贤;王立国;侯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朱颖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病案1例

    产后恶露不绝是产后多发病以及常见病之一。介绍了朱颖教授依据患者舌象、脉证与病机转归,善用生化汤、举元煎等经典名方,随证候加减变化,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一案。

    作者:张欢;朱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小青藤香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小青藤香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TCL、HPLC、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对小青藤香亲水性部位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波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青藤香的正丁醇部位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 1),9-(β-D-呋喃核糖)嘌呤(Nebularine2),胡萝卜苷(daucosterol 3)。结论:这三个物质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蓓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苦参素体外抗肝癌及联合5-氟尿嘧啶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苦参素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使用时是否具有增敏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苦参素分别干预SMMC-7721细胞24,48,72h,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5-Fu单独及与不同浓度的苦参素联合分别干预SMMC-7721细胞24,48h,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SPSS14.0统计软件计算5-Fu单独及其与苦参素联合干预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不同浓度的苦参素与SMMC-7721细胞作用24h后,能够明显抑制瘤细胞的生长(P<0.01)。20、40mg/ml的苦参素作用48,72h后对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40mg/ml的苦参素与瘤细胞分别作用24,48,72h的抑制作用高于50μg/ml 的5-Fu(P<0.05或P<0.01)。5-Fu单独与SMMC-7721细胞分别作用24,48h后的IC50值分别为102.77μg/ml和69.44μg/ml,在与不同浓度的苦参素联合作用于瘤细胞后,其IC50值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苦参素浓度组为5.0,10.0,20.0mg/ml(P<0.01)。结论:苦参素不仅能够明显地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而且在与5-Fu联合使用时能够明显地提高肿瘤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作者:湛学军;谢大泽;胡银英;赵林;周南进;戴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由灸疗实践引发对热敏腧穴影响因素及规律现象的思考

    在长期临床灸疗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艾灸过程中医者和患者双方共同守神易激发热敏灸感,同时热敏腧穴存在着“喜热”特性,即热敏腧穴较非热敏腧穴更耐热的临床现象,同时热敏腧穴存在着潜伏期、激活期、高峰期和衰退期的时间-灸感强度变化规律,其表现在一次治疗的全过程和治疗疾病疗程的全过程,发现和研究以上热敏腧穴规律现象可以更好的了解热敏腧穴特性,激发热敏灸感,增强经络感传,判断疾病预后。

    作者:谢秀俊;朱希法;陈日新;焦琳;葛腾;郑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探讨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在治疗慢性肺心病中的应用,以启发思维,指导临床,发挥经方的优势。方法:查阅有关慢性肺心病治疗研究进展的文献资料,结合经典方剂,从病机、组方等方面探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在治疗慢性肺心病中的应用。结果:临床上二者单方应用较多,而合方运用较少,通过理论与临床研究分析,发现两方合用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甚为符合。结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可以用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

    作者:张小波;王龙;别玉龙;周永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