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王坤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阴不足型)证治特色探析

林友宝;孙洁;智屹惠;沈淑华;王坤根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贯煎, 柔肝和胃饮, 王坤根
摘要:王坤根教授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阴不足证不可忽视,采用自拟“柔肝和胃饮”,柔肝养阴,和胃通降治疗。临床具有满意疗效。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徐进康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结徐进康教授运用膏方调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也与肝肾相关。析病机属脾胃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积滞不化。主张中庸调补,平衡为期;运脾和胃,中焦为贵;用药轻灵,和缓为宗;方简药廉,疗效为企。并举膏方验案2例。

    作者:徐倩菲;许邹华;徐进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承山穴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中的作用机理探析

    临床上,运用承山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效果显著,然其作用原理并未明确。笔者从中西医角度出发,结合古代经络腧穴学、象思维及现代神经解剖学、肌筋膜学等,解析承山穴对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原理,为其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推广该穴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作者:纪静芸;聂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证的研究进展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脾病湿盛是其主要病机,运脾化湿为其治疗大法。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作用,是治疗泄泻脾虚湿盛证的有效方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其机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翠英;黄娟;施旭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谈王纶对朱丹溪杂病证治心法的发挥

    明代医学家王纶私淑朱丹溪,其中医学术博采众家,主张内伤法东垣,外感法仲景,杂病用丹溪,热病用河间,是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且是亦官亦医的典范。笔者详细探讨王纶对朱丹溪杂病证治心法的发挥:一是对郁证的辨证分析,指出郁证的发病病机不外乎气血运行失调和痰的产生。二为针对痰证的诊治:热煎寒凝则生痰,治当清火散郁、水火既济。其中为专治老痰、郁痰创立的节斋化痰丸组方独特,疗效显著。三是气血虚损的分型治疗,指明临床应依证加减。王纶的学术思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于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谢韬;高僮;林晓艳;郭莹;黄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江名著《新刻幼科百效全书》辨治五官疾病特色

    《新刻幼科百效全书》为明代太医院医官江西旴江名医龚居中所撰,是研究我国明代儿科学及儿科推拿按摩学不可多得的专著。是书集儿科证治、推拿按摩及常用方药之大成,其中辨治小儿耳聋、鼻塞、鼻疳、鼻衄、鼻疳、声哑、失语、喉痹、喉风、口疳疮、重舌、木舌、重腭、重龈、龋齿、牙疳、火眼、红眼、眼疳、目胞赤肿、翳生眵泪等五官科疾病,颇具效验,独具特色,不仅内服效方众多,而且推拿按摩法及外治验方更为丰富,弥足珍贵,对后世旴江喉科流派及眼科流派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宋济;黄冰林;谢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UC患者接受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黏膜镜下表现积分,用RT-PCR技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活动指数和镜下黏膜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IL-17F相对表达量(2.9±2.2)明显低于治疗前(1.5+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17F基因表达量和患者疾病活动指数以及镜下黏膜积分均成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0.3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F可能参与了壮医药线点灸对UC患者的免疫调节,且发挥了促炎作用。

    作者:张磊昌;肖慧荣;吴云翔;文兵;葛魏;杨苏琴;艾丽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万丽玲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验案1则

    万丽玲教授对肺系疾病的治疗体会颇深,辨证精准,用药简练,临床疗效可靠。万丽玲教授认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病机为气阳两虚、痰瘀伏肺,以益气温阳、涤痰行瘀法治疗验案1则,效果显著。

    作者:李瑾;丁兆辉;万丽玲;雷文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王坤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阴不足型)证治特色探析

    王坤根教授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阴不足证不可忽视,采用自拟“柔肝和胃饮”,柔肝养阴,和胃通降治疗。临床具有满意疗效。

    作者:林友宝;孙洁;智屹惠;沈淑华;王坤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建昌药帮的传统炮制特色

    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对江西特色炮制帮派建昌帮从传统炮制工具、辅料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建昌帮传统炮制特色技术的整理挖掘及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吴蜀瑶;李洋;吴志瑰;谢斌;谌瑞林;范崔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54例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型痤疮(肺经风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予中药加减枇杷清肺饮口服,每日1剂;观察组用火针联合枇杷清肺饮中药口服。两组均1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0.74%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中药枇杷清肺饮在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治疗上效果显著,临床操作简单、见效较快,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作者:刘璐;谌莉媚;熊蓉;廖涛;刘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龚廷贤《寿世保元》痰饮病证治特色探析

    江西名医龚廷贤,在其著作《寿世保元》中对痰饮病论治精详,认为痰饮病的病因有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病位不定,全身上下,无处不到;病性涉及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治疗或从病因着手,或依病性立法,或就病变所在部位因势而利导,或据病情轻重久暂而灵活用药。

    作者:王河宝;陈阳;曹征;王瑞;陈根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舌苔微生态研究概况

    中医理论认为舌苔是铺布在舌背上的一层苔状物,禀脾胃之气而生,由胃津上潮舌背凝聚而成,是指导临床辨证的重要客观依据。基于文献探讨舌苔与舌面微生物之间错综反复的变化关系,研究健康与患病人群舌象特征、舌苔微生态的组成与变化,能更好的发现疾病与舌象及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规律,从另一个视野来深入研究中医舌诊。

    作者:李伟;孙悦;王河宝;丁成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谈江医家学术思想的关联性*-以谢星焕、李铎、喻嘉言为例

    旴江医学流派是江西地方医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分支,历代名医辈出,理论体系独特、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医家之间的学术思想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关联。通过对谢星焕、李铎、喻嘉言等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揭示旴江医家之间的学术继承性和关联性。

    作者:冯倩倩;李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院800张中药饮片处方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点评和分析,了解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的中药饮片处方800张,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审核管理规范(试行)》对所选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不合理处方数为235张,占抽查处方的29.37%。结论:我院中药饮片处方存在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加大中药饮片处方监管力度,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作者:刘荣;左文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玉泉丸联合耳穴磁珠压豆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玉泉丸联合耳穴磁珠压豆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预先将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玉泉丸、耳穴磁珠贴压及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糖水平及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其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玉泉丸联合磁珠耳穴贴压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降低血糖波动性。

    作者:刘历泉;李连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分子机理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肾衰病模型研究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现代机理。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腺嘌呤诱导建立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3周后提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Cr,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vWF。结果:模型组Cr、ICAM-1、vWF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对慢性肾衰病“因虚致瘀”的分子机理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周浩明;杨军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优化及其对类药性质的影响

    为了加快新药研发的速率,本文通过对实验药物和成功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找出了一些能够优化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规则和规律,对新药的结构设计和修饰进行指导,从而影响和改善化合物的类药性质,使医药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研发出疗效更好的新药。

    作者:张婷;彭红;金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耳尖穴放血治疗耳鸣验案1则

    刺络放血可通过针刺患者特定部位,放出少量暗红或乌黑色的“恶血”,以达祛邪安正之目的。不同病因所致的血实有余证,宜刺血治疗,泻热出血,“攻邪捷”。耳尖穴性质属阴,长于清凉消急,有清热泻火护正之功。耳尖穴刺络疗法有退热、止痛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对暴怒而致的耳聋、耳鸣有治愈疾病、改善症状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耳尖穴放血治疗耳鸣案1例简析其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作者:申梦辉;李唯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火炽盛型HSK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SHK)的疗效。方法:40例(70眼)中医证型属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20例(35眼)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0例(35眼)。西药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眼膏涂患眼,bid;阿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q2h;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在西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分3个疗程,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周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1%、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8.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复发率为8.82%,西药治疗组复发率为17.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肝火炽盛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首选,具有显著疗效,是很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方案。

    作者:邹时鹏;易昀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雷公藤两种活性成分热稳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雷公藤两种活性成分雷酚内酯与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的热稳定性,为探讨雷公藤煨制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热重、微商热重和差热分析技术测得热分析曲线,综合多升温速率法和单一升温速率法进行动力学处理,计算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对数值并推测理论贮存期。结果:雷酚内酯与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均为一步失重分解,差热曲线均有两个吸热峰,为熔点峰和热分解反应快峰。雷酚内酯热分解机制为二维扩散,表观活化能83.61 kJ/mol,指前因子对数值14.39;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分解机制为相界面反应,表观活化能105.20 kJ/mol,指前因子对数值18.16。推测雷酚内酯和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的理论贮存期均为3年。结论:雷酚内酯和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热分解温度大于200℃,热分解活化能表明两者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因此,在雷公藤200℃煨制过程中,雷酚内酯和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素可能不发生变化。

    作者:刘建群;伍秋珊;余昭芬;张锐;舒积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