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饮片鹿血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沈海英;鲍方名;顾珉;张国林;黄依雯;李倩

关键词:中药饮片, 鹿血晶, PCR, 鉴别
摘要:目的:为中药饮片鹿血晶的鉴别,建立PCR检测方法.方法:分别提取鹿血、牛血、猪血、鹿血晶和它们的混合物的基因组,然后加入相应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结果:用鹿、牛和猪的全血提取基因组后进行PCR扩增,扩增后它们各自PCR产物的大小分别为鹿408bp,牛271bp和猪149bp;用鹿特异性引物,扩增不同动物血液来源基因组,结果显示该引物对鹿血具有特异性.选取市场上两个生产厂家的鹿血晶,经PCR检测,均检出鹿特异性目的条带.结论:用PCR的方法鉴别中药饮片鹿血晶的真伪,是一种客观可靠的方法.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连方中药调周疗法治疗经后三期经验

    概述连方教授月经调周“八期理论”关于经后三期的治疗机理,阴阳消长特点及临床调周治疗应用经验.

    作者:刘耀先;连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情志调理辅助治疗痤疮30例

    目的:观察调理情志对治疗痤疮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辅以调理情志的指导.结果:30例痤疮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3.3%.结论:在治疗痤疮患者过程中,辅以调理情志可有效提高疗效.

    作者:边晶;李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后大鼠海马NO和NOS的影响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SZRT)对睡眠剥夺后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一氧化氮(N0)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大鼠被分为大平台对照组(对照组)、睡眠剥夺组(模型组),SZRT高剂量组(21g生药/kg),中剂量组(10.5g生药/kg),低剂量组(5.25g生药/kg),采用多平台法复制大鼠睡眠剥夺动物模型,造模期间ig给药7d,Y-maze测定学习记忆,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海马NO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海马NOS活性.结果:Y-maze测试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SZRT高剂量组的错误次数减少,主动回避率增多.SZRT可减轻睡眠剥夺后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损伤,SZRT高剂量组可降低海马NO含量和NOS活性.结论:SZRT能改善睡眠剥夺后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降低NO含量,抑制NOS活性有关.

    作者:白黎明;白扇扇;崔小虎;张晓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医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研究进展

    本文对近五年来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搽法、中药熏蒸法、中药药浴法、中药塌溃法、自血疗法、针灸疗法等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概述,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作者:蓝宏荣;连婉仪;吴允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药饮片鹿血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为中药饮片鹿血晶的鉴别,建立PCR检测方法.方法:分别提取鹿血、牛血、猪血、鹿血晶和它们的混合物的基因组,然后加入相应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结果:用鹿、牛和猪的全血提取基因组后进行PCR扩增,扩增后它们各自PCR产物的大小分别为鹿408bp,牛271bp和猪149bp;用鹿特异性引物,扩增不同动物血液来源基因组,结果显示该引物对鹿血具有特异性.选取市场上两个生产厂家的鹿血晶,经PCR检测,均检出鹿特异性目的条带.结论:用PCR的方法鉴别中药饮片鹿血晶的真伪,是一种客观可靠的方法.

    作者:沈海英;鲍方名;顾珉;张国林;黄依雯;李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浅析《傅青主女科》对药之相反相成配伍

    对药又称药对,其组合大抵分为相辅相成、相合相成、相制相成、相反相成.历代医家对《傅青主女科》中对药之相辅相成描述甚多,对其它几类则描述甚微.盖《傅青主女科》理法方药,独有建树,制方用药,独出心裁,其不仅善用相辅相成之对药,而且对相反相成之对药的应用独具匠心.本文对《傅青主女科》相反相成对药之阴阳互济、升降相合、寒热并调、补泻兼施、开合同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其在妇科尤其是在经、带、胎、产等方面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媛媛;张建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HPLC法同时测定栀子胶囊中栀子苷和葛根素含量

    目的:建立栀子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制剂中栀子和葛根的有效成分栀子苷和葛根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确定同时对两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栀子苷在0.0531~5.31μ g/mL、葛根素在0.0288 ~2.88μg/mL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栀子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52%(RSD=0.58%,n=6),葛根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41%(RSD=0.60%,n=6).结论:建立的方法分析效率高,重复性好,准确度高.

    作者:周美娟;胡浩武;沈丽琴;耿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柴胡汤对豚鼠胆囊黏蛋白分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对豚鼠胆囊黏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豚鼠60只,分为6组.先将50只豚鼠造成高胆圉醇结石模型,后分别灌服大柴胡汤(低、中、高剂量)混悬液;熊去氧胆酸胶囊混悬液;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8周,于第4周及第8周分批处死豚鼠.收集各组豚鼠胆汁量、胆囊壁、胆囊粘膜,检测胆汁中黏蛋白浓度、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含量,观察胆囊壁病理改变,检测胆囊黏蛋白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大柴胡汤可促进胆汁分泌,使豚鼠胆汁中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1),降低胆汁中黏蛋白含量,降低胆囊黏蛋白基因MUC1、MUC2、MUC3的表达.结论:大柴胡汤能够促进豚鼠胆汁分泌,降低胆汁中黏蛋白含量,降低胆囊黏蛋白基因MUC1、MUC2、MUC3的表达.

    作者:陈小菁;胡晓晴;许亚超;韦宇峰;郑志祥;杨军平;张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张力刺激对经脉筋膜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亚基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张力刺激对来自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整合素β1亚基的影响,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佐证针推基本机械力学感受的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不同强度的张力对培养的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施加单次和多次刺激,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表达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进行观测.结果: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在不同的刺激强度因素和刺激次数情况下,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荧光密度表达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01).结论:在张力刺激作用下,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表达量发生了改变,在微观力学上可能揭示针推张力刺激在经脉组织细胞中信号感受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作者:熊江艳;陈波;刘峰;胡铁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激性心肌病13例

    目的:观察13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整理分析确诊的13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诱因、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中西医结合法、预后调护.结果:13例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均无特异性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心室造影示心尖部气球样变,收缩期呈现章鱼瓶样征象为确诊依据,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随访提示预后良好.结论:应激性心肌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作者:李成龙;姜浩;吉峰;都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养血润肠汤治疗阴血亏虚型老年习惯性便秘50例

    目的:观察自拟养血润肠汤治疗阴血亏虚型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阴血亏虚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以自拟养血润肠汤治疗;对照组以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疗程均为15d,随访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治愈率为60%,显效率为20%,好转率为16%,随访复发率为1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治愈率为2%,显效率为16%,好转率为74%,随访复发率为93.48%.结论:养血润肠汤治疗阴血亏虚型老年习惯性便秘治愈率及好转率高,复发率低.

    作者:邓仰刚;傅萍;邓露露;易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自拟通痹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自拟通痹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脾细胞抗体生成及迟发性变态反应的影响探讨自拟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理.方法:从吞噬指数K值和吞噬系数α值,脾细胞抗体生成的量,耳肿胀值及胸腺指数探讨自拟通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小鼠免疫调节的变化.结果:自拟通痹汤给药组的吞噬指数K值和吞噬系数α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自拟通痹汤给药组的脾细胞抗体生成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拟通痹汤高剂量组耳肿胀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拟通痹汤能降低实验性关节炎小鼠脾细胞抗体生成的量,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从而调节其免疫功能.

    作者:杨军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UHPLC/Q-TOF-MS/MS快速鉴定瓜馥木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MS)联用技术,对瓜馥木根和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Welch C18色谱柱(100 mm× 2.1 mm,1.7μm),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行色谱分离;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运行时间40 min,使用质谱分析软件中的目标化合物筛查法,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初步鉴定了44个化学成分.结论:该方法快速、简单,可作为瓜馥木化学成分的一种快速鉴定方法.

    作者:李晓芳;刘翔;李立芳;邓红;张建康;叶凤玉;欧阳挥;叶喜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温阳护卫汤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1例

    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NGV)又称韦格纳肉芽肿(WG)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中小血管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性疾病.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ANCA为阳性的NGV.临床症状复杂,轻重不一,是一种具有三联征的血管炎病,即上、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肾小球局灶或弥漫性肾炎和广泛性坏死性血管炎.此外,还可累及其他多种器官和组织,如耳、喉、眼等.本病分为全身型和局限型两种类型:全身型呼吸道、肺、肾均有病变,病情重,预后差;局限型仅限于呼吸道而无肾损害,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良好.临床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多,目前无其他特效药.

    作者:曹芬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一贯煎合交泰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

    目的:观察一贯煎合交泰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症60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的患者126例进行调查,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一贯煎合交泰丸治疗)60例,对照组(西药治疗)66例.结果:观察组60例,治愈32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66例,治愈22例,好转21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65.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一贯煎合交泰丸能明显改善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的绝经期症状,达到较高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丽霞;张倩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失语60例

    目的:观察针刺风府、哑门等穴位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失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治疗失语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封丽华;王河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李明富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

    李明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现将其辨治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介绍如下.

    作者:左冠超;李果;任佳辉;齐鸣;李胜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蒋小敏治疗汗证辨证思路与经验

    《素问·阴阳别论》日:“阳加于阴谓之汗.”即阳气蒸腾津液外泄于腠理谓之汗.若出汗的部位、时间,汗液的量、质、色、气味等发生改变,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前兆或者诊断依据,故对于临床疾病的认识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蒋小敏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辨证治疗汗证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其辨证思路与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作者:卢雪莲;王蒙蒙;蒋小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旴江喉科流派对艺术声病的分类辨识及分证辨治(续一)

    江西的旴江流域是我国戏曲和喉科成长的摇篮.“戏曲”一词早由宋代盱江流域南丰人刘埙提出.我国早的喉科医生范叔清(元代),著名戏曲大家汤显祖(明代),都诞生在吁江流域临川.旴江流域戏曲和喉科的繁荣促进了医家对艺人声病(艺术声病、艺术嗓音病)防治的积极探索,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目前中医诊治声病仍停留在对声喑(喉喑)的声嘶、声哑的辨治上,缺乏更为精确的分类辨识和分证辨治,笔者发掘和传承旴江医学喉科流派诊治艺人声病的经验,倡导旴江喉科的艺术声病分类辨识和分证辨治,对声怯、声弱、声暗、声疲、声涩、声亢、声断、声窄、声塌、声散、声瓮、声破、声毛、声沙、声嘶、声哑等16种艺术声病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形成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声病分类辨识和分证辨治方法,冀希为临床诊治职业性声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作者:谢强;卢娜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患病人数的日趋增多及并发症的日益复杂,中医在防治及延缓其并发症方面逐渐突显优势.近年来,中医重视从脾胃方面改善2型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从脾胃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刘亚梅;付雪聪;李凯晴;谭万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